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平衡发展的策略

作者

王飞

芜湖市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 安徽芜湖 241200

引言

2011 年 6 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成立,发布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宣言》,明确了考古遗址公园“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传承文明、服务人类”的共同目标。截至目前,我国已有 65 处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67 处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涉及考古遗址年代跨越周期长、类型丰富。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正在建设中,在严格遵循“原址保护、最小干预”的原则基础上,如何将遗址本体、历史环境和生态景观统一规划保护,实现公园保护和生态建设平衡,成为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展开探讨。

一、繁昌窑遗址概况及建设发展现状

(一)繁昌窑遗址概况

繁昌窑遗址位于,窑址主要分布于繁昌主城区南郊和西郊,由柯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和骆冲窑组成,窑业遗存面积 100 万平方米,是五代至北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专烧青白瓷的大型瓷窑遗址之一。2001 年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 年入选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2022 年,繁昌窑遗址成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

(二)遗址公园生态环境基础

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范围坐落于繁昌城区西南郊丘陵谷地中,三面环山,龙窑依坡而建。公园内自然环境优越,北侧为季节性自然湿地,南侧为围合山林谷地,植物种类丰富。公园景观主要由山林区、农田、闲置地等构成。其中,山林区主要分布于公园中部和南部,面积广阔,大致呈现“V”字状分布。山林区植被主要以竹类、林木为主。竹类资源主要为毛竹,覆盖面积广,长势良好。林木资源主要以马尾松、杉木等松属类植物以及枫杨、白杨等大型乔木为主。公园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遗址公园发展现状

通过规划指导遗址公园建设。2013 年,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完成《繁昌窑遗址保护规划》。2018 年,保护规划由省文物局公布实施,规划在繁昌窑遗址保护利用中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2022 年,为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编制完成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遗址公园规划面积 81.92 公顷,四至范围清晰,明确了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及管理服务等工作内容。2023 年7 月,为适应遗址保护利用新需求,启动繁昌窑遗址保护规划修编工作,当前规划修编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

通过项目带动遗址公园发展。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 1 亿元,完成本体保护大棚、安防、防洪、环境整治二期等工程 6 项。计划投入建设资金约 2 亿元,建设遗址博物馆、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三期、山林步道及休憩平台、1、2 号龙窑及作坊区遗迹本体展示等工程 4 项,遗址公园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逐步完善。

(四)遗址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问题

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湿润气候区域,因雨水冲刷等自然因素影响,导致部分窑业遗迹和堆积区域表面风化和裸露风险增加。虽然公园内已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有排洪沟体系,减少了山体滑坡发生的概率。但因截洪沟的开挖,造成两侧的山坡存在土石裸露的情况,易产生山体风化、失稳等地质灾害风险。既破坏遗址历史氛围,又挤占生态空间,影响生态系统稳定。

二、遗址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平衡发展的技术措施

(一)遗址公园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相互匹配

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结合《芜湖市繁昌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的中心城区规划和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相关要求,在遗址公园规划目标、保护利用及土地利用方面进行充分衔接。确保所有农业用地与城市,生态用地有明确的地理和功能上的分区,互不相交干扰。规划内容上与“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对应,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公益林、少占耕地,占用耕地与林地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原则上进出平衡。

(二)公园山体环境保护和整治

山体环境是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生态平衡的核心区域,严禁山体和植被破坏等行为。根据遗址公园规划,近期开展防洪沟周边文物环境整治工程,恢复因防洪沟施工造成的植被破坏。中期开展公园截洪沟改造工程,修复两侧山体地形地貌和轮廓。远期开展对公园农田景观的改造修复,恢复山体从内向外,逐级递减的自

(三)公园绿化植被规划措施

充分遵循“最小干预”和“因地制宜”原则,对遗址核心区域植物景观界面进行调整,强调地势由内向外逐级递减的自然形态特征,保留现状生长状况良好的本土乔木,以毛竹为主要景观植被,降低人工痕迹。公园开发区域以清理杂乱草本以及低矮灌木植物为主,最大程度上保留湿地景观以及山林景观现状。同时,满足植物根系和株高要求,即植物根系不超过 30 厘米,植物株高适应周边环境,保障地下文化层安全和景观视廊需求。

三、遗址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平衡发展的机制建设

(一)完善公园管理机制

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现阶段由管理,负责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为适应繁昌窑遗址保护管理和公园建设需要,需独立设置繁昌窑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作为遗址公园专门管理机构,统筹负责遗址公园发展建设和生态保护。同时,完善公园管理处内部职能和工作队伍,按照安全管理、动态监测、工程建设等职能进行细化,积极引进遗产管理、多媒体、科技监测等专业技术人员,有效改善工作队伍专业技术不足的问题。

(二)健全监测预警体系

适时建立遗址监测中心,强化科技支撑和动态监管。通过智慧平台建设,应用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对遗址本体和生态环境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推动高新技术应用与遗址公园生态保护、开放服务、智慧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逐步完善遗址公园监测预警体系。

(三)拓展公众参与模式

遗址公园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周边社区、村庄紧密关联。如何引导社会公众参与遗址公园建设和生态保护是实现关系融洽、利益共享,推动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和反哺社会的关键。因此,在平衡遗址公园建设和生态保护关系时,需将本地村庄社区充分纳入遗址公园规划中,通过公园建设,带动村庄社区环境卫生设施改善,吸引周边居民成立巡查队伍,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参与公园山林和农田管理,实现由“旁观者到主人翁”的价值转变与认同,从而推动遗址公园长效治理。

四、结论

遗址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发展,是实现其长期可持续价值的核心,既关乎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也影响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现状可知,二者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而构建“文化-生态”融合规划体系、创新低干扰型文化展示模式、建立生态承载力与文化展示联动机制等路径,能有效化解矛盾、推动二者协同。同时,完善的政策法规、多主体监督管理、技术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为平衡发展筑牢基础。在实践中,还需结合不同遗址公园的地域特色与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动态平衡策略,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徐梦涵,白舸.文化生态视角下遗址公园设计策略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4,2(08):62-65.

[2]陈思.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叙事表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22.

[3]赵磊.文化生态视角下瓷窑遗址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