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韩晶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一、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1.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造成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高校要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各个环节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植入课程,在课堂内外呈现工作情景,为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拓展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就业需求选修语言艺术、艺术鉴赏、古典诗歌欣赏、中外建筑简史、社交礼仪、中国文学通识、音乐欣赏、世界遗产在中国、英文歌曲欣赏、文学名作鉴赏、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英美文学鉴赏等模块的课程,实现以知识、技能培养为主向集知识、技术、经营、管理、组织、创新等多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为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搭建广阔的平台。
2.倡导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我国高校的教学活动长期以来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进取的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改革落后单一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3.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机制
高校应制定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标准,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在衡量大学
生综合素质中的权重,完善学校主导、用人单位支持、大学生参与的实践能力考核机制。通过建立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档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能力成长进行系统培养和详细记录,按学期、学年进行考核,毕业时进行最终评定,实践能力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转变就业观念。
根据大学生就业意愿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主要集中在:追求“铁饭碗”,如考取公务员、入职事业单位等;向往环境好、收入高的单位;向往大城市,追求体面工作;存在着“从一而终”、“一劳永逸”的观念。这些传统的就业观念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过分关注和对社会价值的漠视。为满足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主动创业的观念,树立到社会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实现 人生价值的观念。
2.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在大学之初就应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并通过对就业市场的理性分析,结合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正确选择专业和就业方向,根据职业和社会所需做好学习规划,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3.提升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竞 争中的核心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专业技能的锻炼。此外,大学生还应增强实践能力,将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操作能力,是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更多地把握实践 锻炼的机会,参与和组织活动,投身志愿服务,积极实践实习,在课堂外增强与人交往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也是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增强实践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快 地适应工作环境。
三、提高高校服务意识
1.针对社会需要,改进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应摒弃落后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分析就业市场,针对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如增加实践类科目,开设有关社交技巧和面试技能的应用性课程等,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鼓励学生选修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科目。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其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主动。
2.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就业指导。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高 度重视,不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帮助改进,并督促实施,使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成为学生的规划书,还成为辅导员帮助学生的说明书,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高校教育始终。其次,开展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比如,让有特殊就业故事,在职业发展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校友现身说法,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开展企业进校园活动等,让大学生真切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升就业能力。
3.利用多种资源,提供实践机会。
为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高校要利用多种资源,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实 践能力,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 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实践,大学生可以提升自己对知 识的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以应对在今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第一,加强就业市场宏观调控。首先,科学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 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规范就业市场, 完善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就业市场和 就业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保证毕业生基 本利益,促进就业市场公平竞争。再次,加强对人才市场的 管理,发挥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反馈功能,通过企业 和用人单位的筛选,举办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交流会,提高 毕业生的就业几率;完善大学生档案管理和组织关系转接工 作,切实发挥人才市场的中介功能。第二,提供就业政策等相关保障。近些年来,政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活动。可这项本是造福多方的活动却频频遇冷,很多大学生宁肯暂时待业,也不选择下基层,这不仅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更存在政府政 策导向的问题。政府应出台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保证大学生的基本权益,特别是积极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要对其提供物质、政策、法律等各方面的保障,切实落实优惠政策,让大学生放心到基层就业。除此之外,政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放宽大学生个体经营的市场准入,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吉林大学 2010 年博士学位论文.
【2】全力:“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对我国就业工作的启示”,《北京教育》,2007 年第 3 期.
【3】宋洪山、鹿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人口经济学分析[j].调查与思考,2005 年第 5 期.
作者简介:韩晶(1984 年 9 月)女,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