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传承红色基因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作者

潘辉

大连市甘井子区北华小学 辽宁大连甘井子区 116037

红色基因蕴含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崇高精神与坚定信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小学阶段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能让学生在生动故事与鲜活事例中,直观感受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激发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红色基因的滋养,让学生在成长初期就筑牢精神根基,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我校在新时代育人使命的感召下,深刻认识到红色教育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构“四维”体系,锚定红色育人方向

在此背景下,学校深入研读新时代德育工作要求,构建“以境促学、以学促行、以行促思、以思促成长”四维实践体系。通过系统化路径突破传统红色教育模式,实现红色基因的校园化、日常化、活动化、社会化,用红色教育滋养学生精神世界,助力学生在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等方面实现成长,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东方好少年。

二、施“多元”路径,深耕红色育人实践

(一)场域浸润:构建三维红色空间,激活红色德育场域

学校精心构建校园红色文化主题区、班级红色文化角、社会延伸场这三维红色空间,将红色基因全方位融入德育场域,让红色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处。

校园主题区以历史脉络为线,打造“觉醒•革命起源”“破晓•建设年代”“蜕变•改革开放”“展翅•复兴之路”等主题历史文化长廊,实现可视化历史认知,让学生在漫步间触摸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班级文化角创建“红色英雄中队”特色阵地,通过日常活动实现精神浸润,使红色基因融入班级生活点滴。社会延伸场依托红色地标,拓展教育时空,开展活动化学习。

这三维空间构建起“步步有红色、时时受教育”的场景化育人生态,让红色基因在德育场域中自然流淌,滋养学生心灵。

(二)课程赋能:构建三维红色课程,厚植学生红色底蕴学校打造了三维课程体系,实现了红色教育与各学科的巧妙融合。

跨学科课程精彩纷呈,以国庆为主题,各学科各展所长。“德育课程+”的“国庆誓言・童心飞扬筑梦时”,引领学生在德育课堂庄严立下为祖国拼搏的誓言,点燃心中爱国之火;“数学课程 +,,, 的“国庆数说・我爱五星红旗”,借助数学知识,让学生领略国旗的独特魅力,感悟其背后深厚意义;“语文、道法课程+”的“国庆悦读・书香献礼祖国情”,通过阅读经典,于字里行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英语课程+”的“国庆英汇・IloveChina”,鼓励学生用英语深情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展现文化自信;“艺术课程+”的“诗画国庆・绘中华多彩篇章”,以艺术之笔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抒发对祖国的赞美;“综合、校本课程 +, 的“国庆探索・寻访红色记忆”,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探寻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体验课程真实可感,为学生搭建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红船实景・体验课程”基于自身认知理论,采用实境化学习范式,通过复现中共一大历史场景、深度角色代入,让学生在沉浸式实景环境中进行情境化互动。将抽象的历史精神与价值理念具象化、可感化,促使学生与历史事件产生深层的情感联结与价值认同,实现历史意义的内化。“井冈山会师・云端课程”依托扩展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在场学习范式。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让学生在云端的历史情境中自由探索、协同合作,激发历史想象力,深化对重大历史节点复杂背景、战略意义与精神内涵的结构化认知。

研学课程注重亲身体验,“走读大连・红色地标”“走读辽宁・红色六地”等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红色遗址、纪念馆等。在行走中,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将课堂所学与现实场景紧密结合,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这三维课程体系形成了“课堂认知——生活体认——实践内化”的转化闭环,让红色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血液,转化为内在素养,为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三)活动驱动:构建三维红色网络,凝聚多元育人合力

学校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方联动的实践矩阵,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学校精心搭建“家、校、社”三维红色教育网络,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多元活力。“家•红色故事宣讲”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讲述投身革命、建设祖国的亲身经历;“校•红色队课”依托少先队活动体系,通过情景剧演绎、红色歌曲传唱、革命旧址云参观等形式,将队课变成沉浸式红色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初心;“社•五老领航基地”联合社区老干部、老战士等“五老”力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寻访红色足迹、聆听战地故事等活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让红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在耳濡目染中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对传统节日和纪念日进行红色主题重构,让节日纪念日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红色历史事件情境反思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红色精神。这些活动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具体,让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在特色活动载体建设中,学校以“志愿同行”为核心,组建“微光引航”“微光聚爱”“微光聚芒”三支志愿服务队伍,将责任教育融入实践。“微光引航”教师志愿团队聚焦红色文化传播,强化使命担当;“微光聚爱”家长支援团队深耕公益服务,开展助老活动;“微光聚芒”学生志愿团队则投身校园志愿服务,参与清理卫生工作,于点滴中培养担当精神。三支队伍分工协作,以志愿服务为纽带,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中深化责任认知,将责任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构建“党建带团建促队建”协同育人机制

为深化红色基因传承的系统性与实效性,学校积极探索并实施“党团队一体化”建设路径,形成“党组织领导、共青团牵头、少先队协作”的育人机制。

组织联动机制:学校党组织牵头成立红色基因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党、团、队三方红色教育活动。定期召开党团队联席会议,共同研讨红色教育计划,确保活动同步设计、同步推进、同步评估。通过“党员带团员、团员带队员”的传帮带模式,实现红色教育的层级传导与全员覆盖。

活动同步开展:在重要时间节点如建党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少先队建队日等,组织开展“党团队共学党史”系列活动。例如,“红领巾学党史”活动中,党员教师讲授党史故事,团员青年协助组织互动环节,少先队员通过情景剧、演讲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形成“党团队同频共振”的红色教育氛围。

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红色基因资源库”,整合党组织提供的党史文献、团组织收集的青年榜样事迹、少先队整理的红色故事等内容,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校园电视台等信息化手段,推送红色学习资源,确保党团队成员能够随时随地接受红色教育。

评价激励机制:将红色基因传承成效纳入党团队考核评价体系,设立“红色传承之星”评选活动,对在红色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团员、队员予以表彰。通过荣誉激励和实践积分等方式,增强党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在红色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当下,学校积极探索创新育人模式,以活动为驱动,精心构建三维红色网络,凝聚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多元育人合力,让红色基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五)展评升华:构建四位一体评价体系,提升育人评估效能

为切实提升红色育人评估效能,学校精心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东方讲坛”“东方舞台”“东方之声”“小红花”“小榜样”五个维度,对学生的红色素养展开全面且细致的评价。

创新的评价工具更是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志愿者积分”记录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根据志愿活动时长,颁发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十好少年”、小红花、小榜样认证,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红色精神践行成长档案,完整记录学生在红色精神践行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这些评价机制让学生的红色素养发展有迹可循,激励着学生不断提升自己。

三、结“传承”硕果,彰显红色育人价值

学生发展:学生的红色精神践行转化率提升至 80% ,家国情怀在学生的言行中日益显性化,学生们更加热爱祖国、尊敬英雄,将红色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师成长:教师们开发出[x]个区级精品课例,跨学科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能够更加灵活地将红色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品牌影响:学校形成了可复制的“四维驱动”育人模式,辐射[?学生数]人次,为其他学校的红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理论价值:该实践体系破解了红色教育形式化的难题,实现了“认知情感——行为”的一体化建构,让红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小学传承红色基因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实践研究,为更多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指明了方向,具有显著的推广价值。相信在未来,这一模式将在更多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少年中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