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力工程设备标准化运行维护应用实践分析

作者

韩宝祥

淄博瑞安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电力工程设备的稳定运行直接关乎能源传输效率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而标准化运维是规避设备故障、延长使用寿命的核心保障。当前,传统运维模式面临台账管理分散、巡检针对性不足、检修决策主观性强等问题,制约了运维质量的提升。构建科学完善的标准化运维体系,融合技术手段与管理规范,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标准驱动”的转型,已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基于行业实践经验,系统分析标准化运维的应用路径与优化方法。一、电力工程设备标准化运维体系的核心构建

(一)设备全生命周期台账标准化管理

设备台账作为运维管理的“基础数据库”,需覆盖从投运到退役的全流程信息。基础档案应包含设备型号、生产厂家、安装位置、设计参数等核心内容,采用电子化系统实现动态更新;状态信息需关联在线监测数据、巡检记录、检修历史等,形成完整的“设备健康档案”;全生命周期管控需结合设备性能衰减规律,提前规划大修、改造或退役节点,避免“超期服役”引发安全隐患。标准化台账管理确保了运维决策的信息支撑完整性。

(二)分级巡检与检测规范体系

巡检是隐患排查的“前哨站”,需建立三级巡检机制:日常巡检由运维班组按周期开展,重点排查外观与指示信号异常;专项巡检针对重载、老旧设备增加频次与项目;智能巡检依托无人机、机器人实现复杂场景“非接触式”检测。检测手段需与设备类型适配:变压器采用油色谱分析监测绝缘状态,GIS 设备通过特高频局放检测定位缺陷,电缆线路结合测温技术排查过热问题。检测数据需建立“阈值预警-趋势分析”双维度评估模型,为状态判断提供依据。

(三)检修作业全流程标准化管控

检修作业需实现“预防性与故障性”协同管控的闭环管理。预防性检修需编制专项方案,明确作业内容、安全措施与人员分工,经三方会审后执行;现场严格落实“两票三制”,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故障性检修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定位故障点,采用标准化抢修包与“以换代修”模式缩短处置时间,事后复盘故障原因并更新风险库。安全管理需贯穿全程,落实人员资质管控与风险分级防控措施。

二、标准化运维的技术赋能与管理升级路径

(一)数字化工具的深度融合应用

电力物联网平台实现设备状态“可视化”管控,通过边缘计算网关实时采集变压器、断路器等设备运行参数,构建“设备-云端”数据通道。AI算法助力故障趋势预判,结合历史数据与运行工况分析状态变化,提前预警绝缘老化、机械卡涩等隐患。智能装备革新巡检模式,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技术排查线路缺陷,变电站机器人实现全天候监测,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与作业风险。数字化工具推动运维从“定期维护”向“预测性维护”转型。

(二)维护计划的动态标准化设计

维护计划需结合设备特性与电网需求实现分层分类管理。年度计划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估统筹大修与技改项目,优先保障核心设备检修;季度计划结合季节特性调整重点,如春季防鸟害、秋季防山火;月度计划细化为工单并预留弹性窗口应对突发任务。计划编制采用“数据驱动 + 经验修正”逻辑,整合设备健康指数、历史故障规律与电网负荷需求,避开高峰时段安排检修,通过带电作业技术减少停电影响。

(三)跨专业协同管理机制构建

打破专业壁垒是提升标准化运维效能的关键。运维与调度部门建立检修窗口联合决策机制,提前发布停电计划减少重复停电;与物资部门共建智能备件库,通过 RFID 技术实现备件定位与寿命预警;与研发部门合作迭代设备健康评估模型,纳入新型监测数据提升评估精度。建立“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 循环机制,每月分析运维指标,每季度推广最佳实践,形成管理优化正向循环。

三、标准化运维的实践应用与优化方向

(一)不同设备类型的标准化实践重点

电力设备运维标准化是电网安全运行的核心支撑,需针对设备特性、场景需求及体系短板构建完善方案。在不同设备类型的标准化实践中,主设备运维聚焦状态监测与试验协同:变压器作为电网核心设备,通过定期油色谱分析捕捉内部潜伏性故障,结合绝缘试验评估绝缘老化程度,精准测算剩余寿命以规避非计划停运;GIS 设备依托 SF₆气体绝缘特性,需强化密封性检测与局部放电监测,建立密封件定期更换制度,防范气体泄漏引发的绝缘失效风险;输电线路采用“人工巡检+智能监测”协同模式,人工排查线路通道隐患,智能设备通过红外测温识别接头过热、绝缘子零值等缺陷,提升缺陷发现效率。配网设备直接关联用户供电,实行缺陷分级处置机制,紧急缺陷 24 小时内完成抢修,一般缺陷月度内清零,有效降低停电时长,保障供电可靠性。

(二)典型场景的标准化落地策略

典型场景需构建针对性标准化落地策略:变电站推行“智能巡检+状态检修”一体化模式,巡检机器人完成设备外观检查、红外测温等常规任务,结合在线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检修计划,减少盲目停电检修;线路场景重点强化防雷与巡检能力,采用无人机开展全覆盖巡检,对高雷击区加装氧化锌避雷器、改造接地装置,降低雷击跳闸率;电缆通道因环境封闭性特点,部署分布式测温系统实时监测电缆温度,建立接头全生命周期跟踪档案。

(三)体系优化的核心改进方向

现存标准化体系需从三方面优化完善:一是细化差异化标准,结合区域环境差异(如湿热、高寒地区)与设备运行年限,调整巡检周期与检测项目,例如高湿地区缩短 GIS 设备密封检测间隔,老旧设备增加绝缘试验频次;二是强化人员能力匹配,建立分层培训体系,新员工侧重设备基础操作规范、安全规程学习,技术骨干聚焦智能监测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技能培训,实现人员能力与标准化要求精准对接;三是深化数据价值挖掘,整合在线监测、巡检记录、试验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设备健康状态综合评价模型,推动检修决策从“计划修”向“状态修”转变。同时,建立一线反馈机制,定期收集运维人员实践建议,动态修订标准规程,确保标准化体系的实操性与时效性。

结束语

电力工程设备标准化运行维护是保障电网安全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在于构建“规范为基、技术为翼、协同为要”的管理体系。通过全生命周期台账管理、分级巡检、动态计划等标准化举措,结合数字化工具与跨专业协同,可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提升运维效率。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标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细化差异化规范,强化人员能力建设,实现标准化运维从“形式落地”向“价值创造”的跨越,为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敏.电力设备运维管理规范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4:45-89.

[2]李广.数字化技术在电力设备标准化运维中的应用研究[J].电力工程技术,2024,43(2):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