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急性心肌梗死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护理的效果研究

作者

田军强

无锡市中医医院 江苏无锡 214026

AMI 主要是由于冠心动脉血流供应不足,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所致,而患者发病后可出现心肌细胞缺氧损伤以及心肌梗死。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可伴发各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从而增加了救治难度。呼吸机机械通气是目前抢救中的必要技术,可确保患者基本呼吸,但是在机械通气干预后,需要长时间卧床,易增加肺部感染风险与肌萎缩风险,延缓患者恢复。此时早期活动护理的宗旨在于让患者的机体有所运转,避免因机械通气而处于被动状态,通过主动进行早期活动从而进行干预,改善肺通气的功能,提高肺通气量,在肺通气功能提高的前提下,提高肺功能的运动能力,利于全身组织功能的恢复。而一般的常规护理则专注于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情况,临床中未能充分关注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之外的肺功能和全身状态。基于以上两个层面,实施有效的早起活动护理,可提高患者的呼吸能力,帮助患者及早脱离呼吸机,缩短住院时间,规避并发症风险。因此,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析采用快速激活方案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伴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不仅关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时间等常规参数,同时重视对肺活量、运动耐力等肺功能的改善程度的调查,帮助快速了解该项治疗的整体效果,提高该治疗方式的采用价值。综合化复苏理念、医疗资源的短缺性和多样性恢复的需求以及早期活动护理的应用等都使早期活动护理的应用拥有更实际的和发展的可行性价值,恢复护理是早期活动护理理念的重新定义,此方法为恢复后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全面恢复保障,促使其护理走出传统局限,走向更高层次和符合患者群体条件的护理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并伴有使用有创呼吸机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的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及有创呼吸机的病情明确和标准,并且患者并没有出现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或不能在早期进行主动活动,选取了66 例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有创通气的患者进行观察,并抽取这 66 例患者展开分组。然后对照组患者 33 例,而实验组患者也有33 例。这2 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情况及性别等情况都显示良好的均衡可比性,并且有效地保证后期的相关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具有真实性的介入后的分析结果;这也符合相关科学的差异评价分析需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观察组均行标准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人员一直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变,保持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定时记录、换药,保持用药遵循医嘱,剂量和用药时间的准确性,尽量做到既要有效,又要注意用药的安全。呼吸道护理需要观察组护理人员及时清理呼吸道,帮助患者保证其气道的通畅性,注意杜绝肺部的感染等并发症的产生。基础护理为定时护理,防止其压疮的形成,同时口腔的护理更加要跟上,在保证口腔环境干净的同时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心理层面亦有其措施,护理人员同患者和家属多交流,耐心解答,缓解患者紧张的、焦虑的情绪,为患者的治疗做出必要的配合。通过周期性,周密性的病情评估,治疗护理方案也要随之变化,实现对患者临床动态的跟踪护理。

1.2.2 实验组

对给予早期活动护理的组别进行系统干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和机械通气参数适宜的情况下,由专业护士或呼吸治疗师对其身体情况进行客观、综合评估,根据患者实际身体情况制定专项活动计划。在活动过程中,先由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由护士协助开展四肢的屈、伸、转活动。每次动作数控制在5~10个,期间一日2~3 次。在患者的被动关节活动中做好相应的功能锻炼和护理计划,预防关节功能性僵硬和促进局部肢体的血液循环是关节肌肉早期活动护理的基础。当患者病情好转后鼓励其主动开展床上活动,如翻身及床上坐起,先从床铺上坐起进行半卧床或30 度角俯卧翻身活动,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视情况调整,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的生理反应和变化情况,防止发生不良反应和意外伤害事件。当机体恢复状况良好,配合家属和护理团队完成下床站起或尝试行走的活动。由医护人员全程陪护患者行走,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相应的行走距离和步数。步行距离和时间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逐渐拉长,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在早期活动过程中的生命体征表现与机体指标情况。发现异常临床表现后要立即停止活动,并采取相应的紧急护理措施。在患者进行早期活动的同时要重视做好营养支持和生活计划: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在合理膳食过程中注重提高机体组织蛋白、能量、维生素等合理摄入量,预防营养摄入不足与不平衡,并协助机体修复和身体功能状况的恢复。持续性健康宣教,与患者、家属耐心讲解活动的理论基础、过程与注意问题,提高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呼吸机使用时间,定义为使用呼吸机至脱机时间。(2)ICU 住院时间,ICU 入住至出院时间。(3)合并症情况,记录出现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的数量。(4)肺功能,肺功能测定、6 分钟步行、左心射血指数。(5)心功能,包括肺活量、6 分钟步行试验、左心射血分数。

1.4 统计分析

应用 SPSS26.0 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两组间的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应用x2 检验,以P<0.05 为具有统计学差异,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临床实用性。

2、结果

2.1 对照组和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与ICU 住院时长的比较,详见下表:

表1:各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 住院时长对比表

照组和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详见下表:

表2: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表

2.3 对照组和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功能指标的比较,详见下表

表3:各组心肺功能指标对比表

3、讨论

在心肌梗死患者机械通气护理过程中,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康复进程及预后转归影响甚大[1]。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实施早期活动的护理干预,本文总结了其与其他护理方式进行对比后所呈现出的优势,也就是进一步提出了该种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机械通气日数,以及减少机械通气期间不良反应率。对其认知与分析,可促进临床对患者全面康复路径的更进一步了解。

机械通气可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提供生命支持,使得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得到良好的保护,为病人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保障,但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会导致病人免疫力低下,呼吸道感染以及下肢肌肉萎缩等疾病,制约病人整体功能的恢复[2]。而早期活动能够促进病人肢体功能运动,从而改变其长期机械通气的现状,有规律的进行肢体锻炼可增加病人运动肌群血液的回流以及气体交换,降低病人呼吸道的感染机会,缩短病人机械通气时间,促进病人尽早脱离呼吸机。

ICU 病房内床上早期活动的开展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影响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而且其床上早期运动性身体的体验增强了个体“能动性”,改变了患者以前处于被动地位的自我感受,增强了自身对疾病的信心,改善了不良的心理情绪,降低了家属对患者身体的支持,有利于解除患者对死亡的焦虑[3]。动中静、静中动的治疗观念,摆脱了单纯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控的传统护理模式,建立在维护患者机体整体功能的目标之下,是一种超越性的系统化的康复理念。

作为机械通气中重要的临床问题,活动护理使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显示活动护理能够维持较好的患者安全。肺部感染、压疮、血栓是机械通气患者常用的并发症,且可以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生存安全受威胁。早期活动可以增加肺泡的通气、保证分泌物的排出,并能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发生[4]。这些构成了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的原因,也反映在临床上动作干预的多维性生理效应。

ICU 早期活动护理干预中通过增加心肺功能指标分析在生理方面的护理有效应用。表现为肺活量指标上升表示呼吸肌恢复,呼吸功能增加,6min 步行试验显示躯体运动能量与耐力明显增加。而患者LVEF 值上升也反映了心肌损伤的恢复,心脏收缩功能加强,由此可见 ICU 早期活动护理不仅可以达到辅助作用,也能为恢复患者生命功能提供有效前提[5]。

在护操作层面,早期活动方案的实施与否除了需要科学的制定,还要求护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与患者的有效配合。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循证改变活动量,体现了动态、个体化的必要。笔者研究中得的实践提出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体现护理工作的敏锐性与科学性[6]。患者家属的有效配合与沟通能帮助认识提高对早期活动的重视性,提高患者的活动执行性。

本文结论表明,AMI 患者应用机械通气后应突破单纯维持生理稳态的旧观念,积极通过复原机体功能的方向,使护理过程多元化建设,在此过程中早期活动护理为患者带来一系列获益,表明康复应是一种持续性的身体行为调整,而不仅仅是症状控制[7]。医疗机构如能将这种护理方式纳入规范过程,能对患者的医疗卫生资源作出优化。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临床推动早期活动应针对不同患者、不同耐受能力,制订个体化的早期活动方案,活动可与营养、心理多模块联合实施、联合干预,从而满足 ICU 患者的复杂康复需求。今后可进一步探讨早期活动对免疫功能、炎症和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完整评价早期活动干预做出贡献。

对于AMI 的机械通气患者来说,每一次身体的主动运动都是生理与心理恢复的爆发。护士是患者康复意志的辅佐者,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能,更是对机体主动运动恢复的支持者。开展早期活动护理,并将早期活动护理作为常规护理管理的一部分,不仅仅在于护理技术,更是对患者全程生命尊严维护的保证。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会为AMI 患者争取更多的恢复空间及生命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灿灿,赵祥娜.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评价[J].中国药业,2023,32(S02):238-240.

[2]张小艳,周懿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22,45(S01):278-280.

[3]魏大琼,龙春花,吴丝丝,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循证护理实践[J].护理学报,2023,30(11):53-58

[4]杨芳,柳晨.规范化早期活动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PCI 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133-134.

[5]郝翠英,刘向龙,杨玲,等.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实践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 术后患者干预效果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3(12):1727-1731.

[6]洪仕强.早期预警评分下预见性护理结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4,14(3):138-141.

[7]陈彬,邓薇薇,章陈露,等.早期心脏康复五级活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恢复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5):92-94.

作者简介:田军强:男,汉族,1996.06,籍贯:甘肃庄浪,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职称:护师,专业:护理,单位:,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