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初中语文学科德育的创新实践
王建林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
2022 年 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拓宽课堂教学内容”“善用社会大课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提供了明确指引。“大思政课”突破了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不仅聚焦于单一的思政课程,还要求将更多学科纳入德育范畴,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语文学科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天然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阵地。不同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语文德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隐性特征,能够在文本解读、情感体验、价值思辨中完成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初中阶段恰逢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正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正从表层观察走向深层思辨。然而,如何将育人目标有机融入教学实践,避免“两张皮”现象,让德育真正“润物细无声”,成为当下语文教师亟需破解的现实命题。
一、以情境创设,促情感体验
情境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也是道德情感生发的土壤。当教师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动场景,学生便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欢、共命运,在情感的波澜起伏中完成价值观的内化。情境的力量在于其唤醒性而非灌输性,它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生成“我愿意这样”的道德自觉。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空间。课前播放云南哀牢山的实景视频,让崎岖山路、茂密森林、洁白梨花依次呈现,将学生的感官带入那个遥远而真实的地理环境。课中设计“旅人日记”环节,要求学生以作者身份记录翻山越岭的疲惫、发现小屋的惊喜、看见梨花的感动,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强化代入感。当读到“屋里整洁干净,桌上有干净的水”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是你在荒山野岭遇到小屋,会是怎样的心情?追问能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从“知道”上升为“感同身受”。随后揭示小屋的真正主人——那些不留名的建设者,让学生在情感落差中体悟“雷锋精神”的真谛。教师进一步设置“如果小屋在我们身边”的讨论话题,将雷锋精神从遥远的山区拉回学生的现实生活,促使他们思考:我们能为他人做些什么?情境的层层推进让抽象的助人为乐变得具体可感,德育目标在润物无声中悄然达成。
二、以生活融入,强育人实效
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成效的试金石。脱离生活的德育如同无源之水,难以在学生心中激起真正的涟漪。初中生每天穿梭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他们的困惑、矛盾、选择都发生在鲜活的日常情境中,语文教学若能敏锐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契机,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便能让道德教育从外在规训转向内在生长。生活化育人的精髓在于“近”与“真”:近,是指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真,是指直面真实的道德困境,让他们学会在复杂情境中做出价值判断。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为例,教师可以架设古今对话的桥梁。课前布置作业:收集父母或长辈对自己说过的“唠叨话”,分析话语背后的期待与关切。课堂导入时,教师分享学生收集的真实案例:“妈妈总说‘手机放下,好好学习’”“爸爸常讲‘做人要踏实,不能浮躁’”。引导学生思考:叮嘱与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何相通之处?在疏通文意时,教师抛出生活化问题:当你沉迷游戏时,诸葛亮会对你说什么?当你因考试失利而焦虑不安时,家书能给你怎样的启示?组织学生开展“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写作活动,要求他们以 15 岁的自己写信给 25 岁的自己,畅想十年后的人生图景,并从《诫子书》中选取一句话作为人生信条。教师将优秀信件装入“时光胶囊”,约定三年后毕业时开启。
三、以素材挖掘,育爱国情怀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是语文育人的核心要义。教材中那些穿越时空的经典文本,无不闪烁着家国情怀的光芒:从《木兰诗》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到《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我爱这土地》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初中生正处于民族身份认同的关键期,他们需要从历史深处汲取精神力量,需要在文化传承中确立价值坐标。教师作为素材的开掘者、意义的阐释者,应当具备“透过文字看精神”的教学智慧,让爱国教育从抽象的口号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可内化的情感体验。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祖国之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穿越时空的爱国对话”主题教学。单元导学课上,教师播放纪录片《航拍中国》片段,让学生在俯瞰祖国山河的震撼中生发最朴素的热爱。教学《黄河颂》时,教师带领学生聆听光未然的朗诵录音,感受诗人在抗战烽火中发出的时代强音。对比分析《黄河大合唱》诞生的历史背景与今天入选教材的意义:战争年代,它是唤醒民族斗志的号角;和平时期,它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组织学生分组朗诵比赛,要求每组选择不同的演绎方式:激昂式、深情式、吟诵式,在多元表达中体会爱国情感的丰富层次。教学《土地的誓言》时,引导学生关注端木蕻良在流亡关内时对沦陷家乡的深切眷恋,追问:当国家不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时,爱国应该体现在哪里?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我的爱国宣言”演讲活动,让爱国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育人空间。
四、以合作学习,培团队精神
个体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的滋养,团队精神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语文课堂应当是思维碰撞的场域、情感交融的空间。合作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学习效率,更在于其内含的德育功能:学会倾听,是对他人的尊重;学会表达,是对自我的负责;学会协商,是民主意识的启蒙;学会分工,是责任担当的演练。当学生在小组中经历观点的交锋、方案的调适、成果的共创,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习得了与人相处的智慧,培育了"美美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为例,教师可以开展“理想社会大家谈”项目式学习。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 4-6 人,确保小组内成员语文基础、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各有差异,形成互补结构。项目任务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读懂理想”,各小组研读“大道之行也”片段,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每位成员负责解释一个关键词句,随后汇总形成小组对“大同社会”的整体理解,并绘制思维导图。第二阶段“对话现实”,各小组选取当代社会的一个切面,如社会保障、教育公平、环境保护等,分析其与“大同”理想的契合与差距,寻找现实案例支撑观点,制作 PPT 或海报。第三阶段“设计未来”,各小组发挥创意,用演讲、辩论、微视频等形式展示“我们心中的理想社会”,其他小组进行质疑与补充。项目结束后,教师组织反思环节:在合作中你贡献了什么?遇到分歧时如何解决?从组员身上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将合作经验提炼为可迁移的能力。
五、结语
“大思政课”背景下,语文学科德育不是独立于知识传授之外的附加任务,而是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旨归。语文教师应当树立“大思政”意识,深刻理解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价值,将情境创设、生活融入、素材挖掘、合作学习等策略有机融入日常教学,构建“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将每一篇课文都视为德育的载体,将每一次教学活动都作为育人的契机,在“教文”与“育人”的融合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大思政课”格局中的重要阵地,学生才能在文字的浸润中完成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与人格境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祝洪祥,任冬梅,郭所权,等.大思政道德格局下初中德育与各学科融合策略探寻[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5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下册).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中学;西藏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2025:119-120.
[2]李国光.“大思政”语境下初中语文的价值重塑与融合路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4,(18):79-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大思政”背景下的初中学科德育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 ZD202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