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模式在产后母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薛水仙 刘芳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人民医院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4400
在产后的这个特殊时间段,产妇的身体正处于恢复状态,而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儿也迫切需要悉心的照顾与呵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延续性护理模式就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它能够在产妇出院之后,为母婴提供具有连贯性、全面性的健康指导以及温暖的关怀[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把目光投向了这种护理模式在产后母婴健康管理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更为优质、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思路,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研究时段设定为2023 年1 月至2025 年5 月,选取了48 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共有24 位产妇,13 名男婴、11 名女婴;产妇最小的为 22 岁,最大的是 35 岁,平均年龄( 28.50±2.14⋅ )岁;孕周37-42 周,平均( 39.15±0.53⋅. )周。研究组24 位产妇,男婴和女婴各有12 名;产妇年龄23-36 岁,均龄为( 28.68±2.09 )岁;孕周37-41 周,平均( 39.09±0.58 )周。两组上述资料无差异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在产妇住院期间,为其提供基础性的护理服务。
研究组: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产妇住院过程中,护理人员会综合考量产妇的具体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为产妇及其家属精心定制个性化的产后康复计划以及新生儿护理方案。产妇出院后,护理人员会通过多种渠道持续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例如,每周进行1-2 次电话随访,在随访过程中,护理人员会深入了解产妇身体的恢复进程、心理状态,以及新生儿的喂养状况、睡眠质量等信息,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议。微信公众号每周会推送 2-3 篇关于产后康复、新生儿护理的科普短文,为产妇和家属提供更多科学的护理知识。上门探访分别安排在产妇出院后的第 1、2、4 周,每次探访时,护理人员会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给予康复方面的专业指导,同时会对新生儿进行体格检查,并温馨提醒家属按时为新生儿接种疫苗等。
1.3 观察指标
产妇层面:对产妇产后身体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涵盖子宫复旧、恶露状况、母乳喂养情况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判断其是否存在产后抑郁倾向;并统计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新生儿层面:观察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身高、头围等。评估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查看是否出现黄疸、脐部感染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予以 SPSS26.0 软件处理,
、 (n,%) 计量、计数,差异性t、 χ2 ;P<0.05 有差异。
2 结果
护理后,两组产妇子宫复旧情况良好率、母乳喂养成功率、满意度评分,新生儿体重增长正常率、健康状况良好率对比,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3 讨论
在当下的妇产科护理工作中,产后母婴健康管理的质量对母婴日后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护理模式,主要将精力集中在产妇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上,一旦产妇办理出院手续,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会被切断。而延续性护理模式的诞生,为解决这一难题开辟了新的道路。从产妇自身的层面分析,延续性护理能够助力产妇更好的实现身体康复。在电话随访以及上门访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知晓产妇的身体具体状况,像子宫复旧的进展、恶露的变化情况等;借助个性化的康复指导,协助产妇开展适宜的产后运动,以此推动身体恢复。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会密切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产后由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发生率巨大的改变,产妇极易出现不良情绪。延续性护理模式凭借与产妇展开深度的沟通互动,能够敏锐捕捉到产妇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助力产妇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母乳喂养领域,延续性护理提供了持续且有力的支持与专业指导,不少产妇在出院之后,极有可能面临母乳喂养的重重困难。
护理人员可借助电话沟通或者上门随访的形式,协助产妇攻克这些难题,进而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2]。对于新生儿来说,延续性护理能够为其健康成长发育保驾护航,护理人员会定期进行上门访视,对新生儿实施全面的体格检查,及时发现诸如黄疸、脐部感染等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与此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有关新生儿护理的专业知识,让家长掌握科学的喂养和护理方式,为新生儿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模式在产后母婴健康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应用意义,它能够推动产妇身体的康复进程,提升母乳喂养的成功几率,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同时增强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贾炎峰. 信息化延续性健康管理模式在产后母婴保健中的应用探讨[J].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4, 12 (03): 204-208.
[2]宋蓓蓓. 社区延续性护理对产妇产后母婴健康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 实用医药杂志, 2020, 37 (03): 27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