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因素与滑坡发生机制分析
胡天文
辽宁省第九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铁岭 1120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地质环境因素对滑坡发生机制的影响,探讨了滑坡的成因及其主要诱发因素。研究表明,滑坡的发生机制受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下水条件以及气象因素等多种地质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通过对滑坡发生机制的深入理解,可以为滑坡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地质环境、滑坡机制、岩土性质、地下水、气象因素
引言
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广泛发生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滑坡的形成机制复杂,受多种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何从地质环境因素的角度分析滑坡发生机制,成为滑坡防治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将从地质因素、岩土性质、地下水条件及气象等方面探讨滑坡的发生机制,为滑坡监测预警提供科学支持。
一、地形地貌对滑坡发生的影响
1.坡度和坡向
坡度大小是影响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陡坡区域由于重力作用,岩土体的剪切应力较大,更易发生滑动。而在缓坡区域,滑坡的发生相对较少。坡向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背阴坡或向阳坡在气候和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滑坡的形成。例如,背阴坡因湿度较大,土层稳定性降低,更易发生滑坡。综合来看,坡度和坡向的组合是决定滑坡潜在风险的重要参数。
2.地形起伏和地表形态
地形起伏度较大或形态复杂的地带,如山脊、谷地等,易于积聚滑坡物质或成为滑坡的出发点。山谷地区往往汇聚较多水流,使土体处于较饱和的状态,更容易引发滑坡。地形的变化还会影响地表径流的方向和速度,对土体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由此可见,不同地形单元对滑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岩土性质对滑坡发生的影响
1.岩石类型及结构
岩土性质直接决定了地质体的稳定性。软弱岩层、破碎岩层以及含泥量较高的土层通常力学性质较差,在外力作用下更易发生滑坡。此外,岩体的结构特征,如层理、节理和裂隙的发育程度,也对滑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含有大量裂隙或节理发育的岩体由于连通性高,结构不稳定,极易在外力影响下失稳。
2.土层厚度和分布
土层的厚度和分布也是影响滑坡的重要因素。土层较厚的地区,由于土体重力较大,抵抗剪切力的能力较弱,在雨水浸润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容易沿坡面产生滑动。此外,分布不均匀的土层容易形成局部应力集中点,成为滑坡的诱发条件。尤其在土层上下层间存在结构性差异时,上层土体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滑移,诱发滑坡。
3.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如粘聚力、内摩擦角和孔隙率等决定了土体的稳定性。含有较高黏土成分的土体通常黏聚力较高,但在浸水情况下,黏土体积膨胀,抵抗剪切的能力降低,导致滑坡发生。而砂质土体抗剪强度较低,特别在降水情况下,土体极易失去稳定性而产生滑坡。因此,不同土体成分对滑坡的敏感性不同,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地下水对滑坡发生的影响
1.地下水渗流作用
地下水渗流对滑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上。当地下水沿岩土体的裂隙或层理面渗透时,孔隙水压力会显著升高,导致土体内部的有效应力降低,削弱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在土体结构较脆弱或层理面发育明显的地带,地下水的渗流作用更容易诱发滑坡。尤其在雨季时,地下水位往往会快速上升,导致水流对土层渗透更为剧烈,使得孔隙水压力持续升高,从而增加滑坡的发生风险。此外,渗流作用还可能造成土体中细小颗粒的搬运和结构松动,进一步削弱岩土体的稳定性。这种效应在水位变化频繁的山区尤为显著,为滑坡的突发提供了条件。
2.地下水位变化
地下水位的周期性波动直接影响着滑坡的稳定性,尤其在水位急剧变化时更为显著。当水位快速上升时,地下水对坡体产生浮力,导致岩土体的自重减轻,使得坡体的抗滑能力减弱,这在连绵降雨后的山坡上尤为常见。同时,当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时,土层内部会产生负压效应,造成土体之间的张力增加,容易引发土体滑动。地下水位的快速波动往往与季节性降水、气候变化或人为活动(如抽水、开采等)相关,这些因素使地下水位不稳定,从而增加滑坡的发生频率和范围。地下水位波动的影响尤其在断层带或裂隙发育的坡体中显著,构成滑坡发生的重要诱因。
3.降水和融雪补给
降水和融雪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尤其在高山或极端气候条件下,降水和融雪带来的水分会通过下渗迅速进入土层中,导致地下水位快速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岩土体的湿度增加、抗剪强度降低,极易引发滑坡。在降水量较大、融雪过程剧烈的区域,坡体中的地下水充盈加剧了土体的水饱和状态,使得土层在重力作用下易于滑动,诱发滑坡。这种情况在高山积雪带和降水集中的季节尤为突出,雪融和雨水的集中入渗造成坡体湿度不均,显著提高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滑坡多发的季节性融雪区或多雨区,地下水的补给源控制和管理对滑坡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四、气象因素对滑坡发生的影响
1.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降水是诱发滑坡的主要气象因素之一。降水量过大或降水强度过高,都会导致土体湿度增加,孔隙水压力升高,从而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此外,强降雨还会引发土体的渗流,增加地下水位,直接影响坡体的稳定性。集中降水或持续性降雨极易诱发滑坡,因此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是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
2.温度变化
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对滑坡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冻融作用显著的地区。温度的反复变化会导致岩土体中的水分膨胀和收缩,使岩土体结构松动。冬季低温冻融导致土体内部产生裂隙,春季融化后土体结构进一步松动,极易诱发滑坡。冻融作用频繁的地区,其滑坡发生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3.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强降雨、暴雨频率增加,对滑坡的发生产生了显著影响。气候变暖引发的冰川融化和降水模式变化使得滑坡的发生更加频繁,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气候变化已成为滑坡灾害加剧的重要因素。
结论
地质环境因素与滑坡发生机制密切相关。坡度、岩土性质、地下水条件和气象因素等共同作用影响滑坡的形成。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在滑坡发生中的作用,可以对高风险区域进行科学评估,并在滑坡监测和预警中有的放矢。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应进一步提升滑坡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为灾害防控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泉林,李秀珍,龚俊豪,等.基于SBAS-InSAR技术的黄河上游库坝群段滑坡识别及监测分析[J/OL].灾害学,1-11[2024-11-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097.p.20241111.1047.002.html.
[2]夏冬,邵国梁,李小光,等.基于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的土壤重构研究现状及趋势[J/OL].煤炭科学技术,1-24[2024-11-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402.TD.20241111.1449.003.html.
[3]韩庆定,易守勇,刘慧芬,等.广东煤系地层基岩滑坡成因机理分析--以佛山市里水文头岭山体滑坡为例[J/OL].岩土工程技术,1-6[2024-11-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813.TU.20241106.155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