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舒适护理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

邓婷 向英

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 442400 湖北神农架 邓婷 向英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就诊阶段开展舒适护理对其护理干预作用。方法:2024.01-12月收治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50例,分组以奇偶数方式,对照组做基础护理;观察组应用舒适护理;分析应用效果。结果:心理状态评测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统计,均以观察组较良好(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就诊阶段予以其舒适护理,有利于改善其心态的同时,患者对该护理方式有良好的满意度。

【关键词】舒适护理;心血管护理;应用效果

心血管疾病于发病后对于患者心功能、身体机能及生命安全、生存期限等方面均具备影响性,作为现今公众患病率较高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发病后及时就诊接受对症诊疗的同时,以护理措施对其状态、病情影响因素、疾病所致危害等予以干预、管理,能够使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得到维护[1]。舒适护理作为以保障患者舒适性为重点的护理方式,于开展期间自多角度出发对影响其就诊体验、身心健康因素予以管理,有利于增进患者疾病诊疗效果的同时,其身心状态、疾病所致不良影响也将得以改善、缓解[2]。本次共选定50例患者,探究舒适护理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4.01-12月收治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50例,分组以奇偶数方式。对照组男、女患者各14例、11例,49岁至86岁,(62.03±5.47)岁,其中冠心病者10例,心肌病者7例,心力衰竭者5例,心律失常者3例,病程6个月至24个月,(14.03±0.97)个月;观察组男、女患者各15例、10例,49岁至87岁,(62.72±5.28)岁,其中冠心病者9例,心肌病者8例,心力衰竭者4例,心律失常者4例,病程8个月至21个月,(13.92±0.58)个月;(P>0.05)。

1.2方法

基础护理开展于对照组: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情、病程等信息予以记录,依据医嘱给药的同时,指导患者于就诊阶段做充分休息。疾病诊治期间,患者用药后精神状态、病情控制情况等实施评估,开展持续性生命体征监护,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并采取救治措施。在此基础上,患者状态改善、病情趋向稳定后,行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普及。出院前叮嘱患者定期复查并告知复诊时间。

舒适护理实施于观察组:

(1)患者所在病房环境加强管理,室内温湿度、照明度等予以调节的同时,引导家属共同为患者构建良好病房氛围,辅助其与同病房患者构建和谐关系,促进患者于住院阶段放松身心,缓解其精神压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作息习惯管理病房环境,于午睡、夜间休息时管控病房保持充分安静,并管控病房人流量,使患者能够充分休息的同时,维护其睡眠质量。

(2)为改善患者自身因素及就诊因素对其心态影响,予以其护理服务期间,充分关注其心理健康。依据患者诉求为其提供服务的同时,日常护理中采用语言疏导、心理宽慰等方式引导其精神状态,在此基础上,多予以患者精神鼓励及情感支持,以同疾病案例举例、疾病诊疗进程及病情改善情况分析等方式帮助其构建康复信心,且在与患者沟通期间,注意倾其诉求及所倾诉内容,积极予以其情绪安抚,不良心态疏导。

(3)患者病情、病症等均实施持续性关注,定期实施评估的同时,做好就诊期间风险事件、不良心血管事件等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加强对上述事件的预防,从生活习惯、饮食等角度予以患者针对性管理,制定个性化方案开展健康指导,在此期间,协同家属对患者进行监护管理,促进患者体质状态、疾病对其机体健康影响等得以改善。

1.3观察指标

焦虑量表、抑郁量表予以患者心理状态开展评测,最高分100分,分析患者心理状态。

拟定问卷予以患者调查,做护理服务满意度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针对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所采集指标数据开展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呈现;计数资料则借助χ²检验,以(n%)表示。使用 SPSS 29.0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当 P<0.05 时,表明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心理状态

观察组心理状态护理后有较显著改善(P<0.05),表1。

2.2护理服务满意度

观察组较对照组满意度良好(P<0.05),表2。

3.讨论

心血管护理是以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在其就诊阶段以服务措施对其进行护理干预,从应用价值角度分析,心血管护理的实施,可使患者于就诊阶段疾病诊疗、身体机能恢复等得到促进,同时可协同临床诊疗工作开展,由此对于疾病诊疗措施发挥功效、增进其实施有效性等予以维护[3]。

心血管护理于实施期间,仅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措施对其进行干预,虽然可见护理作用但效果尚不足以达到预期,究其原因,与患病、就诊环境、疾病所致不良心态等有关,基于心血管疾病特点及所致影响,融合患者护理服务诉求,在进行护理过程中以舒适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调整其就诊体验并以适宜方式满足其服务诉求,能够进一步增进患者就诊阶段护理干预有效性[4]。舒适护理在临床诸多护理中以适用性高、患者接受度良好、具备良好护理服务质量等为主要特点,该护理在开展期间,自患者角度出发,依据其诉求、个体差异及所患疾病类型等方面,选定措施开展临床干预,护理措施在充分适用于患者的同时,护理措施能够针对性干预其不良状态及因病所致身心健康问题,由此促进其得以改善[5-6]。因此,舒适护理的实施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可见良好护理效果及显著适用性,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为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护理,舒适护理能够干预、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蔚,华斐,凌凯,等.血清sCD89、C1GalT1变化与HBV感染IgA肾病以及HBV-DNA载量的相关性研究[J].病毒学报,2024,40(06):1391-1396.

[2]邝长玉,吴妙玲,陈娟娟.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干预对肾功能衰竭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透析治疗期间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24,47(02):188-191.

[3]颜东东,尤月.舒适护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内心血管疾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3,11(16):37-39+24.

[4]何亮.舒适护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3,11(15):61-63.

[5]李达珊,陈柳华.舒适护理对ICU心血管疾病患者负性情绪及MACE发生率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09):63-67.

[6]王璐,邢晓煜,张超,等.舒适护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内心血管疾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08):99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