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背景下“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刘飞 刘杨 谭明 张杨
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摘要】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目标的逐步推进,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污染防治与绿色转型已成为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化工环保人才的过程中,不仅承担着传授专业技能的任务,更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文以“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课程为载体,探讨如何在双碳战略指引下,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兼具专业性与思政性的教学体系。文章首先对当前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课程的现状进行剖析,指出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政元素浅尝辄止、教师思政意识不足等问题;随后,结合双碳目标对绿色发展与环保要求的新要求,提出了顶层设计、课程内容整合、案例教学、产学研协同等思路与实施路径;最后,总结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与不足,并展望了未来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关键词】双碳战略;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期,“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为各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生产过程中既存在技术革新和经济效益提升的潜力,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如何在实现化工行业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有效防治污染、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承担着传授前沿专业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课程思政理念在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果,部分高校通过“润物细无声”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使课程内容既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又充满思想性和育人功能[1]。尤其是在“双碳”背景下,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2]。
本文旨在探讨在“双碳”战略引领下,如何利用“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这一专业课程作为载体,通过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起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文章将从现阶段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课程思政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符合“双碳”要求的教学改革思路与实施路径,并在结语部分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二、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
目前,传统化工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往往侧重于基本理论与工艺流程的讲解,忽视了当代化工行业在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新要求[3]。随着“双碳”战略的不断推进,化工行业在工艺改进、清洁生产、废气废水治理等方面已取得许多创新成果,但这些前沿内容在课堂上并未得到充分展现。部分教师依然沿用老旧教材和案例,未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难以感知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发挥不足
在许多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的问题[4]。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认识不足,往往将思政元素以简单叙述的方式穿插在专业知识点中,未能形成系统化、层次分明的思政教学体系。例如,在讲解化工污染防治措施时,教师仅仅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忽视了将国家环保政策、绿色发展理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内容融入其中,使得思政育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传统课堂讲授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探究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缺乏互动和思考[5]。教学手段单一、案例陈旧,致使思政元素呈现形式生硬,不易引起学生共鸣。尤其是对于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这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对专业安全和环境责任的深层认识。
(三)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作用不足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全程育人”,而目前高校在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中,往往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思政元素的渗透。例如,化工实验课中多以传统操作和数据处理为主,缺少对事故案例、环境污染治理失败与成功经验的讨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体会到绿色发展理念与环保责任的重要性。同时,第二课堂如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等平台也未能充分发挥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之间存在断层。
三、双碳背景下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施路径
在“双碳”战略指引下,高校化工专业教学必须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要传授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又要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设思路与实施路径:
(一)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要求,明确在传授污染防治技术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大层面,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能够理解国家“双碳”政策、绿色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针对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课程,将课程思政内容系统性融入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中。可按照模块化设计,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理论、政策法规、技术实践、案例分析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嵌入相应的思政元素。
(二)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学、讨论研讨、情景模拟、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引入国内外化工污染防治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从真实案例中认识污染治理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进而激发对绿色低碳技术的兴趣和追求。课堂上可设置小组讨论、专题报告等环节,鼓励学生对“双碳”背景下的环保政策及行业趋势进行探讨和反思[6]。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在线互动、案例视频、专家讲座等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建立校内外资源共享平台,将企业实际污染治理案例、科研成果以及政策解读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实践性。
(三)推动产学研合作,拓展第二课堂
与化工企业、环保机构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和一线工程师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实际污染防治技术和行业现状。通过校企联合举办专题讲座、现场参观、企业实习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动态和行业标准,同时接受国家“双碳”政策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要求[7]。
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竞赛、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调研企业污染治理难题。通过“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完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更应对思政育人效果进行考核。可结合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考核与期末综合评定三种方式,构建涵盖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课堂讨论表现、案例分析报告、实践项目成果以及创新能力展示等,以此客观反映学生在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综合水平。
四、实施案例与实践探索
(一)案例一:绿色工艺改造专题教学
某高校在“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课程中,针对传统化工工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不足,设计了绿色工艺改造专题。课程首先介绍国家“双碳”政策和绿色发展理念,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国内外领先的绿色工艺技术,如碳捕集、资源化利用和废弃物零排放等。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与企业实地参观,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技术原理,还深刻理解了技术变革背后的国家战略意义和社会责任。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环保角度出发,提出改进传统工艺的创新思路,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绿色技术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二)案例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另一高校采取了“翻转课堂+现场教学+企业讲座”的综合模式,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及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课前,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自主学习课程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师围绕“双碳”背景下化工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污染防治案例开展讨论;课后,安排学生分组调研当地化工企业的环保措施,并撰写调研报告。与此同时,邀请环保领域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企业绿色转型的成功经验。多元化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均得到了全面锻炼。
(三)案例三:实践项目驱动的课程思政改革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部分高校借助“产学研”平台,开发了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实践项目。项目内容涵盖化工废水处理、废气治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完成常规的实验操作,还需撰写项目报告,阐述改进工艺设计和环保措施的思路,并对照“双碳”目标进行效果评估。教师则在项目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同时,深刻理解了国家绿色转型的重大意义,并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结语
“双碳”战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化工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化工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重要性。本文围绕“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课程思政建设,从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拓展和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施路径。
未来,随着“双碳”目标不断深入人心,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大势所趋。高校应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努力培养既精通专业技术又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为实现绿色低碳、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总之,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手段创新的需求,更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通过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教学体系和评价机制,必将推动化工行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蓝惠霞,谭明,梁翘楚,等. 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改革与建设[J].造纸技术与应用,2024(01):63-66.
[2] 蒋笃君,安妮.“ 双碳” 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24(40),6:66-71.
[3]关晓琳,来守军.基于OBE理念的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02):8-10.
[4]王珏,毛向阳,巨佳,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21(03):98-101.
[5] 万俊,叶竹君,郭高丽,等. “双碳”背景下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甘肃教育研究,2025(03):68-71.
[6] 何德东,曹小华,李艳红,等. “双碳”战略背景下“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的教改与思考[J].安徽化工,2024(50):171-174.
[7] 程书强,杨建斌.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5):507-510.
青岛科技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青岛科技大学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青岛科技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