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时艳
张家港市徐市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深入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数学概念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高年级;教学策略
一、引言
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数学概念更为抽象和复杂,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清晰准确地掌握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前提,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概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直接向学生讲解概念的定义,让学生死记硬背。例如在讲解 “比例” 的概念时,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出比例的定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然后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去套用概念解题,忽略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概念的掌握也不够扎实。
(二)脱离生活实际
数学概念源于生活,但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将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 “百分数” 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讲解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形式,而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应用场景,如商品折扣、利率、增长率等,学生就难以真正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价值,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出现困难。
(三)忽视概念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急于给出概念,没有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 “圆的面积” 概念教学中,教师没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将圆形纸片分割、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圆面积公式,而是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记忆和应用,学生对圆面积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概念的存在。在教学 “体积” 概念时,教师可以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一个装满水,另一个放入一个石块后再装满水。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的水少了?通过这个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入体积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概念。在教授 “方程” 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小明去商店买文具,一支铅笔 2 元,一个笔记本 5 元,他买了 3 支铅笔和 2 个笔记本,付给售货员 20 元,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钱?在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如果我们设应找回的钱为 x 元,能不能列出一个等式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方程的概念和作用。
(二)直观教学,理解概念
利用实物教具进行教学,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和触摸,增强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在讲解 “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面、棱、顶点的特征,通过实际测量棱的长度,比较面的大小,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借助图形来直观呈现数学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在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圆形图等方式,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图形表示出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理解分数的概念。
(三)引导探究,构建概念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构建数学概念。在 “三角形内角和” 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提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片,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折拼等方法,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有的测量角度,有的记录数据,有的进行剪拼操作,最后共同讨论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亲身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概念。在学习 “质数与合数” 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 1 - 20 各数的因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因数的个数特点,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些数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些数除了 1 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进而让学生自主归纳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联系对比,深化概念
在教学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在教授 “比的基本性质”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性质,让学生思考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深化学生对 “比的基本性质” 概念的理解。
对于一些相似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在 “周长” 和 “面积” 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表对比的方式,从概念的定义、计算方法、单位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用长度单位来计量,而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
四、结论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概念、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引导探究构建概念、联系对比深化概念以及多样练习巩固概念等一系列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概念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J]. 王晚云.山西教育(教学),2024(12)
[2] 大概念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 唐磊.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4)
[3]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J]. 林艺红.学苑教育,20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