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赵孟頫艺术实践及主张探析

作者

王乐楠

山西大学,山西省太原市,030000

摘要:元朝平定江南后,统治者为加强政权统治搜罗南方有影响和才学的士大夫,赵孟頫作为南宋遗民被推荐入京授官。他在元代历经五朝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但实际上并无实际权力,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赵孟頫本人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均有较好修养,但重要成就还是在于书画方面。本文旨在于分析元代大背景之下赵孟頫的艺术探索及成就。

关键词:赵孟頫,书画同源,复古,更新

一、赵孟頫艺术实践

赵孟頫是南宋遗民,平定江南后忽必烈为了巩固加强政权统治,搜罗南方有影响和有才学的士大夫,赵孟頫被荐入京授官。他在元代历经五朝,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但实际上并无实权。可能正因为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所以才把主要精力放到书画中去,在书画方面取得杰出成绩。他的绘画功力深厚,能融会唐宋绘画之长而自成一家,于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能,水墨、青绿、工笔、写意诸体兼备。其书法六体皆工,行书直追二王,一反宋代尚意书风的流宕资肆,上追唐人的严谨致密,以唐人法度运晋人风流,形成了人称“赵体”的风格。“赵体”不但在元代书坛上风靡一时,而且在明清也学者甚重。

赵孟頫的山水画继承多于创造,带有明显的由宋入元的过渡期特征。体现出时代风气的转变。赵孟頫画山水主要取法北宋和五代名家,远学董源,赵伯驹、赵令穰,近法钱选,对南宋四家的斧劈皴很少采用。山水画的基本特征是工稳,秀润,清丽。代表作品有《鹊华秋色图》《水村图》《幼舆丘壑图》等。《鹊华秋色图》卷,画济南郊外鹊山和华夫住山,写华夫住山用荷叶皴,设石绿色,山顶微染石青,山顶呈锥形,秀俏挺拔,鹊山呈平顶,纯用侧笔皴染,设墨青色,凝重浑厚。两山间水村山舍,清幽疏爽,秋林带一点丹红。枝叶勾勒谨细,形态生动,既写其形又绘其声。整幅作品法度严谨,设色清淡,笔路清晰,淹润雅致,具有浓厚的书法趣味。这幅画是为南宋著名词人、鉴赏家周密所画的。周密因战乱逃往江南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回到家乡。所以赵孟頫画《鹊华秋色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安慰周密怀乡的愁绪,其次是取得宋遗民的文化认同 ,以此冲淡自己仕元的愧疚之情。最后,也希望自己像周密以及画中的渔人一样归隐山水之间,脱离居官的窘迫处境。方闻先生认为此画表现的是连续后退的纵深空间。在稍后完成的《水村图》中,赵孟頫以传统的题材来创造新风格的意图更为明显,也基本宣告成功。这幅短卷放弃色彩,纯用水墨,笔法取自董源,更为雄厚放逸。它画的也是湖汀水泽之景,由一些毫无个性的林木、房舍、轻舟等结合成轻淡平静的整体效果。与《鹊华秋色图》的单元式构图大不相同。这是江南的典型景色,也是隐居的典型环境。无论从用笔还是内容上看,《水村图》都比《鹊华秋色图》更具抽象性。

赵孟頫的人物画有历史故事、道释人物及现实生活人物,以描写古代高人逸士为多。在这些人物画作品中,或寄予同情,或抒发怀古之幽思,技法多取唐人,用线多劲秀含蓄,喜用高古游丝描,很少用兰叶描,用色强调古雅文静,传世作品主要有《红衣罗汉图》《秋郊饮马图》等。花鸟画沿袭宋人传统,唯竹石无所顾忌,放手挥写,尽露真情,以书法代画法,抒情性强。如《怪石晴竹图》。

二、赵孟頫的艺术主张

作为元代书画时代新风的开创者,赵孟頫在元代绘画中产生较大影响,首先他开创了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时代新风,使文人画走向成熟,对明清书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赵孟頫把绘画作品的笔墨情趣提到空前的高度,赋予笔墨以独立的审美价值,强调以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明确提出书画同笔的理论,为文人画强调用笔找到了理论根据。自题《秀石疏林图》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题跋中的“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籀”指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的一种字体,与石鼓文皆为大篆的典型代表。“八法”指“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练习楷书时运笔技法的代称,也是中国书法用笔的基本法则。“永”字涉及汉字中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勾、仰横(挑)、撇、短撇、捺,按各自的书写笔势分别以八字概括为:侧、勒、弩、趯、策、掠、啄、磔。这八种笔画是楷书的基本笔画,每笔画各有特色,而又互相呼应,一气呵成。按照“永”字八法的基本要求所写出的笔画才符合楷书的基本形态要求,楷书才能达到相当的水平。赵孟頫认为画石头要有飞白书的意味,画树木要像大篆一样坚硬,在画竹子的时候要运用楷书笔意。若是有人能够领会并且运用这些技巧,就能够知道书画本来就是一体的。在这幅作品中,赵孟頫将诗书画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属于文人画的范畴,也非常完整的体现出他的绘画思想。

其次赵孟頫提倡“古意”,即借古创新,他认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反对南宋“院体”中柔媚纤巧的画风。赵孟頫打出复古的旗帜并不是真的要恢复古代(晋唐)的画风。“古意”的真正意图是通过一种理想的审美标准去打破南宋以来越走越狭隘的院体画画风。当然赵孟頫的画毕竟是由宋入元过渡期的产物,宋画余痕未消,新时代面貌还不全面,但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三、结语

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全国王朝,忽必烈统一中国以后,鉴于蒙古族“武功迭兴,文治多缺”的现实,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维护蒙古族的特权,巩固元朝统治。政权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汉人则处于受歧视的地位,虽有少数汉族知识分子在朝为官,但无实权。自隋代开始实行的科举制被废止,文人效命的正常途径被堵塞,多数人感到报国无门,思想倾向颓丧,唯求超脱。此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由于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致使一部分汉族士大夫虽身在统治机构,政治上却难以施展,只能寄情于诗文书画。元代后期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错综而尖锐,不少文人处于失意境遇之中,也往往以书画自鸣清高。在他们的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宋金以来形成的文人绘画推向新的高潮。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在元代绘画中已跃居主要地位。

赵孟頫是一个时代绘画风格的形成者和发展者,是元代开启一代画风的领袖人物。他实际上还是文人画风格的真正确立者。在他以前文人画一向被看做理论高于画风,现在有了他的综合,元初时遂成立了文人山水画的确定风格,把唐代和北宋的传统从显示宇宙间充满的磅礴大气,变为江南山水画中表现出个人对自然的感情。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赵孟頫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同时代画家和后辈画家,奠定了元代绘画的基础,特别是元末的山水四大家,直接受到过他的指点和帮助的画家包括黄公望、王蒙、朱德润等,他还影响到明代的吴派,更为三百年后董其昌的画论定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薛永年 .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 [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

[5]贡丽. 从社会学角度谈赵孟頫的绘画艺术[J].东方收藏:2023(01):43-45.

[6]吕秋珍. 赵孟頫“书画本同”思想探析[J]. 美与时代(中),2025(0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