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韩超
涿州市普利庄中心学校,072750
【摘 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将德育教育有机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德育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实际意义,包括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提升学科教学的人文价值、助力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服务于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并提出几点实施策略的思考,以期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德育教育;小学教育;学科教学;实际意义;立德树人
【课题研究】本文系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k508)
一、引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其德育成效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然而,传统德育有时存在形式化、说教式的弊端,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使其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1.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奠定人格基石。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时期。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能够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具体化、情境化。
树立正确价值观:如语文通过经典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家国情怀、民族精神、诚信友善等;历史与社会课(或道德与法治课)直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理解规则、尊重法律。
培养良好品德行为: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合作互助的意识;科学课中渗透爱护环境、尊重生命、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提升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音乐、美术课通过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2.提升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任何学科都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和道德内涵。
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当学生理解了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时,学习动机将更为强烈,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学习数学史,了解数学家的探索精神;学习语文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增强学科教学的吸引力:融入德育元素的教学内容更具温度和深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改变单纯知识传授的枯燥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中往往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德育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发展关键能力。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克服德育“两张皮”现象:改变以往德育课“单打独斗”,与其他学科教学脱节的状况,使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展现出的治学态度、价值取向和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德育。言传身教,更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实现德育的常态化和生活化: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德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教育,避免了空洞说教。
4.服务于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起点,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关心环境,增强其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学科尤其是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塑造合格公民:通过法治教育、规则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德育融入小学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与策略思考
要真正发挥德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实际效用,需要教育者的自觉行动和科学方法:
提升教师德育素养与渗透意识:加强教师培训,使其认识到学科德育的重要性,掌握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技巧。
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元素: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梳理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资源。
注重“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避免生硬灌输和贴标签,要将德育内容自然融入教学环节,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讨论、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和内化。
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引发情感共鸣,促进道德体验和行为养成。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德育渗透效果纳入教学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
四、结论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教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小学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核心载体,更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与思想引领的重要途径。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的“知识+品德”机械叠加或生硬说教,而是要求教师深入挖掘学科知识体系内在蕴含的德育教育要素与价值逻辑,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精选教学案例、设计探究活动等方式,将德育教育目标自然、无痕地融入学科认知过程,最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在新时代“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深耕新课标的概念与内涵,深入发掘德育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实际意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科学理论为引导,用科学理论为武装,始终高举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海珍.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探析[J].青海教育,2024,(Z1):50.
[2]阮志强,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2023,(1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