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生到革命家:革命青年袁玉冰的早期学校生活
陶佳佳
重庆市北碚区 邮编:400715
姓名:陶佳佳 出生年月:1999年7月 性别:女
民族:土家族 籍贯:重庆酉阳 在读学校:西南大学
学校所在省市:重庆市北碚区 邮编:400715 学位:中国史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摘要:袁玉冰是江西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革命先驱,在大革命时期与方志敏、赵醒侬并称为“江西三杰”。1919年袁玉冰考入南昌二中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先进的青年学生。1922年,袁玉冰考入北京大学,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职业革命家。《袁玉冰日记》记载的1919、1921两年的日记是他在南昌二中生活学习的重要记录,本文将从日记的内容入手,分析袁玉冰在校期间的日常活动、对社会的思考以及他参与早期革命的行动,考察袁玉冰实现从中学生到革命家跨越的过程。
关键词:袁玉冰;《袁玉冰日记》;改造社
《袁玉冰日记》是不可多得的手稿遗迹,也是进行相关研究的珍贵一手资料,内容十分丰富,而目前学界对其的利用尚不充分。本文主要利用《袁玉冰日记》,考察袁玉冰本人的早期学习经历,关注其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前这一重要阶段中的点滴,研究袁玉冰从学生向革命家的转变。
一、袁玉冰的学校日常生活
(一)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袁玉冰在日记中有大量的篇幅涉及其日常的学习活动。从日记内容来看,学校的课程设置至少有国文、代数、英文、修身、历史和化学等。学校课程安排紧凑,学习压力颇重。此外,袁玉冰常趁自习课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或是与同伴积极讨论课内外问题。随堂测验和定期考试也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袁玉冰对此在日记中多有提及。频繁的考试让他与同学们多有不满,深感学校考试制度的弊端。1921年5月,袁玉冰和同学组成“废考联合会”,积极进行“废考运动”,他们提出的废考提案在校务会议中得以通过。袁玉冰热爱读书,他在日记中的“修学”一栏记录着自己读的大量书籍。有百科全书式的大型综合性杂志《东方杂志》;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性刊物《学生杂志》;五四前夕进步学生团体“学生救国会”自办刊物《国民》,还有《医药杂志》《音乐试验》等各领域专业读物。从浅显易懂的科普性读物,到宣传救国救民主张的进步刊物,都是袁玉冰汲取知识的土壤。
(二)课外活动
袁玉冰在学校较为积极,参与了各类活动。首先,他是学生联合会的一员,多次组织和参与各项活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并席卷全国,袁玉冰作为学生会代表号召同学们积极响应,上街游行、宣传,并以罢课为支持。除了学生会的活动,袁玉冰课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与结交的好友同游。黄在璇、徐先兆、黄家煌、方志敏等都是袁玉冰在校时期的密友,同时也都是思想进步并向往革命的青年,他们都是江西早期重要的革命团体“潘阳湖社”的重要成员,积极推动了江西早期的革命运动。袁玉冰与这群密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丰富了袁玉冰的课外生活,是他外出求学的温暖港湾,同时也是他坚定走上革命道路道路中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
(三)升学规划
在日记中,袁玉冰对自己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规划一直没有停止。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袁玉冰将自己的人生和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袁玉冰深感中国教育落后,最初萌生了留学美国的想法,后因经济问题打消念头。之后,袁玉冰后又打算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去欧洲游历。而随着“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扩大,袁玉冰接受并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重要传播者。在日记中明显看到,他的思想渐渐从欧美转向倾向俄国,并认为需要用俄国式的革命来改造中国社会。于是,袁玉冰在这时又萌发了去俄国留学的念头,并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多有提及。1924年,已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并积极从事革命工作的袁玉冰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他对俄国与社会主义的向往在中学时期就已开始了。
二、袁玉冰对教育现状的思考
袁玉冰就读于新式学校,在接受新式教育的过程中,他逐渐了解和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教育,并引发了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从学校返家途中,袁玉冰对沿途环境多有观察,他感叹民风淳朴,乡人勤劳肯干,但“唯教育不甚发达”。放假在家中,袁玉冰纠正弟弟拿笔姿势时感叹亟需正规的国民教育来规范学生,“见光镳于灯下习字,抚笔不正,余纠正之。然已成习惯,欲改诚难,此亦足见国民教育之急要也。”私塾教育在他看来已十分落后。他关心中国教育现状,对《教育》《教育界》两种杂志十分关注,《通俗教育周报》和黄炎培的《考察教育日记》也有所涉及。在学校,老师在课上常常提及中国教育的相关问题,袁玉冰也深有感触。“黄师:全国人民之受教育者,仅占千分之六七。诸君又受教育中者七人之一,是诸君之责任何等重大,可不及时勉励乎?”“教育与社会宣战,教育胜,则社会日良。教育败,则社会日恶——柳潜植。”在袁玉冰看来,应该积极发展正规的学校教育,增加学校,扩大受教育者的数量。他也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束缚太大,压力过重,应当进行教育改革,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各自成才。“吾当主张取消中学制,或改中学分科制,庶得各专所学,各习其性所近,将见人才蔚起,岂不懿欤。”袁玉冰对于教育改革的认识虽然并不成熟,但他敏锐地意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的教育差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袁玉冰的所思所想,对我们了解民国初期的教育现状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三、袁玉冰与“改造社”
袁玉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落后,有着坚定的改造社会的决心,并积极转换为实际行动。
五四运动期间,袁玉冰率领同学走上南昌街头游行示威,响应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他较早地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思想,并逐渐将社会主义革命视作改造中国旧社会的出路,成为当时江西先进青年中的杰出代表。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袁玉冰邀集了在校期间结识的多位好友一起组建了鄱阳湖社,这是五四运动后在江西南昌建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1921年元旦,鄱阳湖社正式更名为“改造社”,以鲜明地表现该组织改造旧社会的目标和理想。改造社成立后,即筹备创办《新江西》杂志,大家一致推选袁玉冰为主编。《创刊宣言》中写道:“本社是主张改造社会的。发行本刊就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方法。我们改造社会,先在江西做起。”《新江西》的出版在江西文化教育界影响巨大,也因此遭到了警务厅的阻挠,要求其停刊,但改造社没有轻言放弃。1921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改造社在江西的种种积极活动得到了党组织的关注,改造社收到了许多马列主义相关著作,袁玉冰在学习后更加坚定了走上革命道路的决心。改造社为江西革命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传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袁玉冰进入北大学习后,依然没有放弃改造社的相关工作,并且积极在全国各地发展了许多新社员。改造社从原先的一个校内团体发展为了在江西影响力超群的革命团体。袁玉冰也从在校时的一个热血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位坚定、成熟的革命家。
结语
袁玉冰在南昌二中学习期间,勤奋刻苦,善于思考,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腐朽落后,立志改造社会。1922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继续刻苦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主编《新江西》第一卷第三号,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一名中共党员。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袁玉冰不畏艰险,准备前往九江参与暴动,途中在南昌因叛徒出卖被捕,于12月27日英勇就义。从热血青年学生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离不开他在南昌二中的经历,这一时期的磨砺塑造了他的革命个性。《袁玉冰日记》提供了宝贵资料,对我们理解其成长和转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玉冰:《中华民国八年学校日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
[2]袁玉冰:《中华民国十年学校日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
[3]龙顺林:《“五四”运动在江西的组织者——袁玉冰》,《求实》1989年第5期
[4]杨吉安、袁慧:《袁玉冰与江西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党史文苑》2008年第24
[5]文耀奎、邓友梅:《袁玉冰是<新江西>杂志的创始人》,《历史教学》1981年第1期
[6]郑次甫:《袁玉冰和“改造社”》,《江西文物》1991年第3期
[7]王伦信:《“五四”时期中学生社团活动写实——两册极为珍贵的袁玉冰学校日记》,《教育评论》2007年第3期。
[8]于海兵:《革命青年的修身与自治——以《袁玉冰日记》为中心》,《学术月刊》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