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进社区” 行政事务便民服务实施方案研究
王凯
徐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
摘要:在城市治理精细化背景下,“城管进社区” 是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徐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实施背景、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实施路径及保障机制入手,构建 “城管 + 社区” 深度融合的规范化方案,旨在通过力量下沉、服务前置与多元共治,实现从 “末端执法” 到 “源头治理” 的转变,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关键词:城管进社区;行政事务;便民服务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与现实意义
(一)政策驱动与治理需求解析。党的二十大强调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制度,住建部、江苏省政策均要求城市管理向社区延伸。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面临社区类型多元(老旧小区、商业社区、城乡结合部并存)、治理需求复杂(违建管控、市容维护等)的挑战,传统管理模式存在 “多头管理、响应滞后” 等问题,亟需通过 “城管进社区” 重构基层治理生态。
(二)基层治理痛点问题的剖析。资源下沉不足:城管力量集中于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社区内部问题发现滞后,占道经营、违建等问题反复反弹。协同机制缺失:居委会、物业与城管部门缺乏常态化沟通,居民诉求依赖 12345 热线被动响应,形成 “问题化解 — 反弹” 循环。执法服务脱节:“重管理轻服务” 导致居民认同感低,如 2024 年某社区违建拆除信访事件中,60% 源于事前沟通不足。
(三)实践价值与转型路径探究。通过城管力量驻点社区,实现 “源头发现、前端服务、多元共治”,推动治理重心从 “机关化” 转向 “一线化”,构建服务型城管模式,培育居民自治意识,破解基层治理 “最后一公里” 难题。
二、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 “人民城市” 理念,融合城管行政事务与社区治理,打造 “有温度、有力度” 的基层治理新范式。
(二)基本原则。党建引领,共建共享:依托社区党组织,建立 “社区党支部 + 城管党小组 + 志愿者” 联动机制,推动党员城管队员下沉报到。问题导向,需求驱动:聚焦高频问题(如早餐摊扰民、飞线充电),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制定 “一社区一方案”。柔性治理,科技赋能:推行 “721 工作法”(70% 服务、20% 管理、10% 执法),整合 “智慧城管” 平台数据,实现问题处置闭环管理。
(三)工作目标。短期(1 年):90% 社区覆盖城管服务站,组建 “1 队员 + 1 联络员 + N 志愿者” 团队,问题处置时效提升 50%。中期(2-3 年):居民满意度从 68% 提升至 85%,培育 10 个以上共治示范项目。长期(5 年):形成 “徐州模式”,实现城市管理与社区治理 “化学融合”。
三、主要任务与实施路径
(一)构建常态化服务机制: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介入
站点建设标准化:在社区党群中心设 “城管便民服务站”,公示职责清单(8 大类 26 项),实行每日巡查(上下午各 2 小时)、每周例会(联合社区研判问题)、每月恳谈会(征集民意)。泉山区试点显示,2 个月内店外经营问题解决率达 90%,投诉量下降 40%。职责清单精准化:编制《服务指南》,区分 “立即办、协调办、上报办” 三类事项,明确办理时限(如 12345 诉求 30 分钟响应、简单问题当天办结),建立 “社区吹哨、城管报到” 快速响应机制。
(二)聚焦民生痛点问题:从管理末梢到服务前哨
市容秩序管控,疏导点划定楼道整治:针对老旧小区早餐摊占道,联合划定临时疏导点(如鼓楼区 “早餐便民区”,规定经营时间并要求自备垃圾容器)。开展 “楼道革命”,2025 年计划整治 200 个老旧小区楼道,清理堆积物、飞线充电等问题。违建治理前移,三色预警机制见效:建立 “三色预警” 机制:装修阶段发放《告知书》,巡查发现疑似违建立即劝阻,拒不整改启动三级联动执法。2024 年数据显示,新增违建率下降 32%,存量化解率提升 25%。环境卫生提升,门前三包分类提效:落实 “门前三包”,建立 “环卫 + 城管” 协同保洁,24 小时响应垃圾桶破损、清运不及时问题;新建社区推行 “垃圾分类管家”,2025 年分类准确率目标 80% 以上。
(三)创新多元共治模式: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治理
1、搭建多元协商平台:圆桌议事联建共治。社区党组织牵头,城管、居委会、物业固定参与,联合业委会、商户等多元主体每月召开 “圆桌会”。如经开区通过圆桌会解决 12 家商户油烟扰民问题,推动安装净化设备。开发 “社区共治” 小程序,实现问题上报、线上议事全覆盖。
2、培育自治志愿力量:队伍组建积分赋能。组建 “银发协管员”“商户志愿者” 等队伍,协助巡查劝导;开展 “最美商户” 评选,通过积分兑换激发自治积极性(如邳州市招募 500 名志愿者,覆盖 80% 社区)。
3、强化部门联动机制:跨域协同便民集成。建立跨部门 “问题流转单” 制度,联合住建、环保等部门会诊复杂问题(如餐饮违建 + 油烟污染),避免重复执法;整合民政、人社资源,在服务站增设老年证代办、就业信息发布等便民功能。
(四)深化柔性治理:从硬性执法到服务优先
沉浸式普法新实践:开展 “城管开放日”“漫画手册进社区” 等活动,2025 年计划举办普法活动 200 场,覆盖 80% 以上社区。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制定《轻微违法包容清单》,对首次店外摆物、临时晾晒不予处罚,以教育为主;建立商户信用档案,多次违规者纳入重点监管。特殊群体帮扶计划:在便民疏导点设 “爱心摊位”,为残疾人、低保户提供租金减免、技能培训,如云龙区为 12 户困难家庭协调公益岗位,实现 “助人自助”。
四、实施步骤与进度安排
(一)试点探索(2025.4-6)。选择 5 类典型社区试点,完成 100 个服务站建设,组建 200 人专职队伍,开展岗前培训(执法规范、沟通技巧),总结 “早餐疏导点”“违建预警” 等经验。
(二)全面推进(2025.7-2026.12)。2025 年底前实现 598 个社区站点全覆盖,接入 “智慧城管” 平台;开展 “百日攻坚”,解决僵尸车清理、架空线整治等 10 类问题,问题解决率目标 90%;建立 “红黑榜” 考核,季度排名倒逼落实。
(三)巩固提升(2027.1 - 长期)。制定《工作评价标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培育 10-15 个示范社区,推广 “银发协管员”“圆桌议事会” 经验;动态优化服务流程,从 “有形覆盖” 向 “有效覆盖” 升级。
五、保障措施与长效机制
(一)组织保障,构建四级联动责任体系。成立市城管局局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市级统筹、区级保障、街道落实、社区协同)。
(二)制度保障,完善考核挂钩管理机制。出台《实施办法》,规范站点设置、人员考核;将群众满意度(40%)、问题办结率(30%)纳入队员考核,结果与晋升挂钩。
(三)能力保障,实施资质培训认证计划。实施 “三年培训计划”,每年不少于 40 学时,重点提升数字化应用、群众工作能力;推行执法资格认证,持证上岗率 100%。
(四)资源保障,强化经费网格监督体系。市级财政设专项经费(每社区 5-10 万元 / 年),整合网格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引入市民监督员、第三方评估,构建 “内部督查 + 社会监督 + 效能评估” 多元监督体系。
结语:
“城管进社区” 通过行政资源下沉与治理模式创新,破解了基层治理 “最后一公里” 难题,重塑了城管与居民的关系。徐州实践表明,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推动了从 “管理城市” 到 “服务市民” 的理念转型。未来需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完善长效机制,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社区治理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Z]. 2023.
[2]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Z]. 2022.
作者简介:王凯, 1981年9月生,男,山东博兴人,本科,徐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技师,研究方向:行政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