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学习型”英语教师
张慕林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上海200438
摘要:围绕“学习型”教师这一命题,通过具体、生动的实例对职业院校一线英语教师学习的对象和途径进行了阐述,得出教师学习的对象应包括书本、教育专家和自己的同事、学生,学习的途径有听课、交流和教师培训等,并提出要把学到的东西真正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学习型英语教师;学习对象;学习途径
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是国家教育部门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维持自己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如果一名老师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而放弃了继续学习,那么很快他就会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甚至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被学生问倒的尴尬情况。但是,我认为作为一名在职业院校一线任教的英语教师,除了学科知识以外,更应该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
一、教师学习的对象,即我们应该向谁学?
首先,书本是最好的学习对象。很多教育专家撰写的教育教学类书籍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材料。我曾经看过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并写过读书心得。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所说的两句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通过参加学术论坛或聆听专家讲座的方式,向教育界的专家虚心学习。近期我参加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上海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40周年庆典暨数智时代中国外语教育数智化转型学术论坛,聆听了包括清华大学钟晓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在内的多位外语教育界专家的讲座,令我获益匪浅。
钟晓流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赋能教育》为题,从GenAI的兴起与影响、GenAI的技术框架、教育大模型构建、GenAI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和GenAI教育应用风险与应对等几个方面,从技术层面深入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教育的最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祝智庭教授则是从“数智赋能高校外语新质教育的新思路”的角度出发,对数智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做出了独到的预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祝教授对智慧教育做出的“祝氏定义”,即: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创变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陈坚林教授的报告从外语教育信息化进程、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教师数字素养与数字化教学能力和数字化教育中的形态变化四个方面,高屋建瓴地对外语教师数字素养与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构建与发展做了阐述。通过聆听陈教授的报告,我了解到从2011年到2022年,国家分别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和《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2022)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指明了职业发展的方向。
再次,我的学习对象也包括我的同事和学生。同事们就在我的身边,我可以时时刻刻向他们学习。而所谓“教学相长”,我觉得不应该把自己置于高学生一等的地位上,总是用居高临下的心态来面对学生,而是要真心地从学生身上学习,让他们告诉我他们的想法,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促使自己更好地提高。比如在和学生座谈时,我就了解到学生们对于英语老师的发音很重视,有时候还会加以评论。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客观公正,但是这对于我是很好的警示,让我时时注意自己的发音,力求不断提高。
二、教师学习的途径,即我们应该怎样学?
首先,在我看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听课。我曾经听过很多给我很大启示的课。C老师的课让我明白知识点一定要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她在讲一个知识点时,会通过一些练习,当场让学生思考。在讲每一段课文前,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上一节新课前,先通过一些练习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做完练习后,例如翻译几个句子后,让学生齐读一遍。对于一个词,如果以前学过它另外的用法,先通过练习复习旧用法,而不是简单地提一提学过的意思或用法。遇到相似的词,会提出来进行比较。上完一课的单词后,再专门总结一些有用的句型,把一些看起来简单,但是学生不会注意到,或者容易弄混的地方进行专门的整理比较。下课前要求学生补齐笔记,并回去再复习今天讲过的知识点。
L老师的课让我体会到上课时的激情。她的教态很好,发音清晰,语言流畅,而且她说话很有感情,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都很认真,力求自然。一节课容量很大,但不觉繁杂,贴近学生所知知识,引人入胜。
Z老师的课总是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以条理清晰见长。首先她的教案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以流程图的形式,课件中也出现不少箭头。其次,她比较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读,听,讲,练都有操练。对于文章的阅读,除了一般的阅读并找信息回答问题,还穿插了单词解释和看录像, 听出句子等。并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配合也好。
有的老师的课件水平让我叹为观止、自愧不如;有的老师的课每一步都体现着她对教学的深入思考和背后大量认真细致的备课工作;有的老师的课会让我听得入迷,似乎又回到了大学的课堂上,听着老师抽丝剥茧地分析我常犯的错误,理顺我的思路。总结起来,我发现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且会不断的改进,用新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这,是我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其次,除了听课以外,常常和同事们交流、向他们请教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和L老师聊天时,她就告诉我不应该只埋头教学,而应该更多地提高自己的水平,用理论的学习来指导和充实自己,并告诉我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通过对考试中一些基本的题目的错误进行抽样调查,来找出那些态度很不端正的学生,指出他们的问题,让他们信服;要激励学生,让他们每天自己总结一些词组,然后同桌互相出题检查;告诉学生人的记忆规律是一个词要浮现6次才能记住,进入长期记忆的。听了她的话,我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只被平时的教学琐事淹没,而是应该更多地投入精力进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从更高的角度看待教学,看待学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梅瑞迪斯·高尔在其著作《教育研究方法》一书中指出:“教育事业完全是一种人的事业。对于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来说都是如此。”所以,教学是和人打交道,要把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看待,理解他们的心理和学习规律。P老师曾经跟我说:“要多表扬学生。你表扬了学生,学生别提多有劲了,他就想干得更好,希望你再表扬他。”当时,我深有感触:老师花在批评上的时间太多,表扬上的时间太少。其实表扬也是要花很多心思和精力的,以后我要更多在这上面花心思。我希望每天的课能够带给学生快乐,希望和学生一起成长,多和他们谈心。但是,在表扬鼓励学生这方面,我感觉自己不太擅长,所以我就向身边和蔼可亲、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同事们学习,力求让自己也成为像她们一样让学生如沐春风的好老师。
W老师告诉我:“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未必会成为名师;但是如果坚持写三年教育随笔,很可能会成为名师”。我不奢望自己成为名师,但是W老师的话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当一个老师,而要当一个有所收获的老师。收获自己的心得经验,收获学习的成果。我想我后来之所以能有一两篇论文在教育杂志上发表,现在还时时坚持写一些教学心得,都应该归功于W老师的这番话。
再次,教师培训也是很好的学习的途径。记得在一次校本培训时,Y校长谈到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让我很受启发。曾经有学生跟我说,他默写单词词组,报中文知道怎么写,给他英语单词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其实这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思维的单向性,应该教会学生双向思考,训练他们的双向思维能力。另外,这也是一个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学生居然会死背单词而不愿意花点时间去把意思了解一下,令我觉得很不解,说明他们不是自己想要知道,而是迫于老师要默,应付差使。如果他们自己根本懒得知道每个单词是什么意思,老师就必须想办法改变这一状况,告诉他们意思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记意思比较有效。
另外一次教学培训时,我学到一个很好的上语法课的方法,就是通过一个事件来上语法课。当时有位老师通过万圣节的故事来讲定语从句。通过介绍万圣节的文化传统等,改写句子来练习定语从句,并设计选衣服等活动;另外一位老师通过一个外星人到地球的课文的改写,教将来时态will并通过设计具体情景比较和be going to的区别,如外星人来了,政府打算怎么办,旅馆打算怎么办等等。两堂课都很成功,把原本枯燥的语法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掌握的效果也很好。
除了不断地学习,我还在实际的教学中努力实践学到的新理念。在认识到表扬激励学生的重要性后,我就创建了一个表扬名单,在班级里试验表扬制度,从作业质量,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默写和上课表现等几方面进行表扬。虽然对我来说比较繁琐,也有学生提出“一点小事就表扬,象幼儿园,不习惯”等等。可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上课时同学们反应都比以前好,认真听的人多了,问问题的人也有增加。同时我还打算进一步改进,一是表扬的方式更自然,不要显得生硬,为表扬而表扬;二是对于那些没有很大鼓舞效果的学生还要再想办法,加以特别关注。
总之,对于一个真正的“学习型”英语教师来说,他可以向书本、教育专家和自己的同事、学生学习,他可以通过听课、交流和教师培训等途径学习。当然,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学习之后,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东西真正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并根据碰到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梅瑞迪斯·高尔,乔伊斯·高尔,沃尔特·博格.教育研究方法(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张慕林(1978—),女(回族),安徽淮南人,1978年9月,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讲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硕士,外语教育学及外国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