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编织活动中学习品质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
郑基祥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义安镇北义安幼儿园,河北 保定 074110
摘要:编织活动是幼儿园大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旨在探索幼儿园大班编织活动中学习品质培养的有效策略,通过创设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编织活动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编织材料、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指导方法、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编织活动,以及加强家园合作等策略,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编织活动;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引言:编织活动作为幼儿园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更是培养其专注、耐心、坚持等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幼儿园大班编织活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活动设计单一、指导方式生硬等,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品质难以有效提升。因此,探索大班编织活动中学习品质培养的有效策略,对优化教学实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创设策略
要营造一个能够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编织活动环境,需要教师在环境布置上下功夫。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室墙面、吊饰等处布置一些优秀的幼儿编织作品,如各种造型的蛋糕、五颜六色的花篮等,让幼儿置身于编织创意的海洋中,感受编织活动的魅力。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与编织相关的情境,如“毛线小屋”、“布艺世界”等,配以逼真的场景布置和趣味性的道具,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其次,在作品展示上,教师要注重多样性和互动性。除了在教室内展示幼儿作品外,还可以利用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进行主题式展览,邀请其他班级幼儿参观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展板上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分享,如“你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这件作品给你什么启发? ”等,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和见解,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学习兴趣。
二、材料投放策略
编织活动材料的选择应兼顾丰富性、适宜性和梯度性。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提供种类多样的编织材料,如各种颜色和粗细的毛线、彩带、皮革等,以及不同形状的纸盘、纸筒等,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创作需求[1]。同时,材料的形态和质地也要丰富,既有柔软的棉线,也有略硬的铁丝;既有光滑的缎带,也有粗糙的麻绳,让幼儿在触觉上获得更多体验。另一方面,材料的难度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大班幼儿手指灵活性和协调性有了很大提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精细操作的材料,锻炼其专注力和耐心。但同时也要兼顾材料的安全性,避免过于尖锐或容易误食的材料[2]。此外,材料投放还要体现梯度性,根据活动目标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合理安排。可以先提供一些熟悉的、幼儿容易上手的材料,如扭扭棒、彩纸条等,让幼儿先建立自信;然后逐步加入一些新颖或难度较大的材料,引导幼儿尝试、探索,在挑战中培养学习的勇气和毅力。
三、教师指导策略
教师在编织活动中要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指导方式,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创新。在操作演示时,教师应慢条斯理地进行分解动作,一步步引导幼儿观察,启发幼儿思考每一步的原理和技巧,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幼儿模仿。在幼儿自主探索时,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编织过程,及时发现他们遇到的困难,给予恰当的提示和鼓励。同时,教师要学会“放手”,给幼儿独立思考和尝试的空间,允许试错,引导幼儿在失败中找原因、想办法,培养其专注力和执着性[3]。要特别注重个别指导,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和需求给予差异化的指导。对于手指灵活、接受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给予更高难度的编织任务,充分挖掘其创造潜能;对于动手能力和专注力较弱的幼儿,要多鼓励,在难度上给予适当简化,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幼儿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作品,用赏识的语言评价同伴,在良性互动中提升学习品质。
四、活动设计策略
大班编织活动的设计要富有童趣,充满想象力和挑战性,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编织游戏,如“魔法变变变”,引导幼儿将不同材料进行组合编织,创造出新颖别致的造型,在游戏中提升创新意识;再如“接力编织”,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轮流按顺序编织作品的一部分,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耐心品质。活动内容还要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激发共鸣。如以“我的心愿”为主题,引导幼儿编织祝福卡片送给爸爸妈妈,表达感恩之情;再如“我是环保小卫士”,鼓励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编织创作,在动手实践中树立环保理念。同时,编织活动还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实现综合性学习。如结合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在编织中感知数量对应、规律排序等;结合语言活动,鼓励幼儿讲述编织作品的创意故事等。在多元整合中,不仅能拓展幼儿学习的广度,更能培养其全面发展的学习品质。
五、家园合作策略
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学习品质不可或缺的途径。幼儿园应积极向家长宣传编织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微信群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分享编织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4]。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的编织活动中来,利用闲暇时间与幼儿一起编织,或为幼儿提供编织材料和场地支持。在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下,幼儿能够将在园所学到的编织技能迁移到家庭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和成就感。此外,家长还可以与教师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幼儿在家编织的情况,共同探讨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有效策略,形成家园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结语: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大班编织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包括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教师指导、活动设计和家园合作等。这些策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编织活动环境,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提高了幼儿的专注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深入探索编织活动的教育价值,不断优化和创新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策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孔雪,孙山.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传统编织艺术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5,(02):161-163.
[2]陈德娓.幼儿园创意编织课程实践[J].家长,2024,(07):123-125.
[3] 朱倩倩.幼儿园大班“编织”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D]. 成都大学, 2024.
[4]曹越.浅析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0):10-12.
标注: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农村幼儿园编织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3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