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机制研究
冼美谊
肇庆学院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据最新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抑郁检出率达 24.6% ,焦虑、人际敏感等心理症状呈现常态化趋势[1]。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认同危机与心理脆弱性相互影响。多元文化冲击使 34.7% 的大学生陷入“意义缺失”困境[2];文化自信缺失则使抑郁、焦虑等内化症状的风险系数增至普通群体的 1.8 倍[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战略,将文化自信提升至“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将聚焦文化自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关联,探讨如何利用文化自信更有效地构建起抵御心理危机的防护网。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结构
文化自信作为个体对本土文化的深层心理取向,其内涵与结构在心理学研究中逐步明晰。周婷与毕重增提出,文化自信是个体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可、情感归属及主动践行的综合性心理特质[4],包含以下三个核心维度:
(1)情感维度
该维度体现个体对本土文化的积极情感体验,如文化自豪感、归属感与身份认同。例如,对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核心理念的情感认同,形成稳定的文化情感联结[5]。文化自豪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6],高文化自豪者在面对文化冲突时更易产生积极情绪体验。
(2)认知维度
该维度指个体对本土文化的理性认知与价值判断,包括对文化历史、符号、规范的系统性理解。例如,对儒家伦理、非遗技艺等文化符号的认知深度,影响个体对文化价值的确信程度[7]。对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认可会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这表明个体对民族文化的理性认知为情感认同奠定基础。
(3)行为维度
该维度表现为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倾向,如参与文化实践、传播文化价值等。例如,主动学习传统技艺、参与文化志愿活动等行为,既是文化自信的外显表现,又通过行为强化心理认同,形成“认知-行为”良性循环[8]。
以上三个维度不仅体现文化自信从情感认同到行为践行的心理层次,更揭示其动态发展过程——从直觉性的情感归属,到理性化的价值认同,最终外化为自觉的文化实践。
2.关于影响机制的理论阐释
(1)社会认同理论
Tajfel&Turner 的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通过群体认同获得自尊与归属感,文化自信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高阶形式,通过“内群体偏好”提升心理安全感[9]。例如,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文明传承者”群体,增强自我价值感[5]。实证研究显示,民族文化认同中的“社会规范”因子(如认可“爱国守法”等文化规范)与自尊的高度正相关,而高自尊者更易形成积极自我概念,减少人际敏感与自卑情绪[3]。
(2)意义建构理论
Heine 等人的的意义维持模型认为,文化为个体提供解释世界的符号系统,缓解存在焦虑。文化自信通过“意义赋予”功能,回答“我是谁”“生命的价值为何”等终极问题[10]。例如,对“家国情怀”的认同,使个体将个人奋斗纳入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能提升生命意义感。文化自信的“能动性”维度(如相信中华文化能应对现代挑战)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而意义感的中介效应解释了文化自信对抑郁 53.8% 的影响[2]。
(3)积极心理学
Luthans 的心理资本理论将自信视为核心心理资源,文化自信可视为“文化心理资本”的集中体现,包含希望(对文化未来的乐观预期)、效能(践行文化价值的能力信念)、韧性(应对文化冲突的心理弹性)[11]。例如,高文化自信者相信“中华文化具有解决现代问题的智慧”(效能信念),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更易采用问题解决策略,而非回避或否定[3]。实证研究显示,文化自信的行为维度(如参与文化创新活动)与积极应对方式的相关系数达0.38(
),显著高于消极应对,表明其作为应对资源的独特价值[12]。
以上理论从不同层面揭示文化自信的心理健康功能:社会认同理论阐释群体归属的心理建构,意义建构理论解析存在意义的文化供给,积极心理学凸显个体心理资源的开发路径。三者共同构成“个体-群体-意义”的立体框架,解释了文化自信如何通过情感认同(社会认同)、认知确信(意义建构)、行为效能(积极心理资本)影响心理健康。
从相关理论基础的阐述可知,社会认同理论强调文化自信通过群体认同提升心理安全感;意义建构理论指出文化自信能缓解存在焦虑;积极心理学理论表明文化自信作为心理资本可增强应对资源。基于这些理论,本研究在设计时,选取能体现文化自信各维度、正负向情绪以及相关心理状态的测量量表,旨在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预期,若文化自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与抑郁、焦虑呈负相关,就能验证文化自信在情绪调节中的积极作用。
三、文化自信对正负向情绪的双向调节机制
1.样本选择与特征描述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某公办本科高校450 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435 份( 96.7% ),有效被试具体构
成为:大一学生 131 人( 30.1% ),大二学生 120 人( 27.6% ),大三学生 122 人
( 28.0% ),大四学生62 人( 14.3%⋅ )。男生262 人( 60.2% ),女生173 人( 39.8%) 。2.测量工具
(1)文化自信问卷
该问卷由周婷和毕重增于2020 年编制。问卷共15 题,分3 个维度,其中情感维度5 题、认知维度6 题、行为维度4 题。问卷采用Likert7 点计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分 1-7 分。各维度得分通过题项均值计算,总分范围15\~105 分,得分越高表明文化自信水平越高。总量表Cronbach´s ɑ 系数为0.91,情感维度 a 系数0.89,认知维度 a 系数0.87,行为维度 a 系数 0.85,内部一致性良好。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三维度模型拟合良好( CFI=0.94 , TLI=0.93 ,RMSEA .=0.06 ,SRMR=0.05),各题项在对应维度上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表明结构效度达标。
(2)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李义安等人于2013 年修订的牛津幸福感问卷。共14 个题目,含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 2 个维度。每一题采用 4 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 1-4 分。总量表 a 系数为 0.87,其中生活满意度维度 a 系数 0.85,积极情绪体验维度 a 系数0.83,表明该量表信度良好,能较为稳定地测量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同时在相关研究中,通过与其他幸福感测量工具对比以及与理论预期的契合度检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效度,可有效衡量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3)抑郁-焦虑-压力量表
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洛夫邦德(Lovibond)和洛夫邦德(Lovibond)编制,龚栩等人于2010 年进行了修订。量表共21 个项目,分抑郁、焦虑、压力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7 个项目。题目采用4 级评分制,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0-3 分。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抑郁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7,焦虑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效度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三因子模型拟合良好(χ2/df=2.71,RMSEA .=0.05 , CFI=0.97 , NFI=0.95 , IFI=0.97 ),表明量表能有效测量目标心理特质。
参考文献
[1]傅小兰,张侃,陈雪峰,陈祉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毕重增,吴良,赵玉芳.获得意义感:文化自信对抑郁和焦虑的缓解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22,59,(1):89-96.
[3]车丽萍,庞连生,黄大伟,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信人格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06):20-24.
[4]周婷,毕重增.文化自信问卷的编制[J].心理研究,2020,13(03):214-220+244.
[5]胡雪雯.大学生自尊、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关系及对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22.
基金项目:2022 年度青年项目科研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QN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