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与“思政红”融合的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一体化育人研究
王伟
宁波财经学院 15968041678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绿色生态文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传统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引起学生对环保的关注。本文探讨绿色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并在实践中检验,并为高校提供可操作的教育方案,以丰富教育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助力文明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校思政;校园文化;一体化融合育人
一、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相契合。因此,研究绿色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对建设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文化至关重要。
二、绿色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绿色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其在高校思政育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对环保议题的关注和参与。本论文旨在探索绿色生态文明与高校思政育人的融合路径,通过构建绿色生态文明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模型,并在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为高校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教育方案。这不仅能够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教育理论,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此外,研究成果还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三、绿色生态文明与高校思政育人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3.1构建绿色校园文化体系
3.1.1优化校园环境
高校应加大对校园环境的优化力度,通过绿化、美化、净化等措施,打造绿色、生态、和谐的校园环境。例如,增加校园绿地面积,种植本地树种,提高校园生物多样性;加强校园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开展校园美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建设,增强环保意识。
3.1.2完善绿色生态文明设施
高校应建设一批绿色生态文明设施,如生态博物馆、绿色图书馆、环保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绿色生态文明的平台。这些设施不仅可以展示绿色生态文明的魅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培养他们的绿色素养。
3.1.3开展绿色生态文明活动
高校应定期举办绿色生态文明活动,如环保讲座、绿色生态文明节、绿色志愿服务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绿色生态文明的内涵和价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3.2将绿色生态文明融入思政课堂
3.2.1丰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容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应当进一步充实和扩展关于绿色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比如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方面。这些内容的增加将有助于使绿色生态文明成为思想政治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种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教师们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意识,还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也可以将绿色生态文明融入课程思政需要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渠道、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并且,结合地方特色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2.2创新思政教学方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将绿色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选取与绿色生态文明相关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从而增强他们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此外,讨论式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绿色生态文明的主题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项目式教学法同样值得推广,通过让学生参与与绿色生态文明相关的项目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高校思政教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3.2.3加强思政实践环节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应当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绿色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之中。例如,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如校园绿化、社区环保宣传、河流清洁行动、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亲身体验和感悟绿色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种绿色科技创新竞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开发环保项目、绿色产品或可持续发展方案,从而在创新实践中提升他们的绿色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生态文明的理念,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建立绿色生态文明评价体系
3.3.1制定绿色生态文明评价标准
高校应当制定一套详细的绿色生态文明评价标准,以明确绿色生态文明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这些标准可以涵盖多个方面,例如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程度、绿色生态文明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绿色生态文明活动的开展情况等。通过制定这些具体的标准,高校能够更好地规范和引导绿色生态文明在校园文化中的实践和发展,从而推动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3.3.2实施绿色生态文明评价
高校应当定期开展对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工作,以全面了解和掌握绿色生态文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影响力。这种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发放问卷调查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评审,以及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等。通过这些综合性的评估手段,高校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在绿色生态文明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这样一来,高校就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绿色生态文明的实践效果,从而为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实基础。
3.3.3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应当构建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以表彰和奖励那些在绿色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表现卓越的单位和个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广大师生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推动绿色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校园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实践。
结论:随着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持续创新,绿色生态文明与高校思政育人融合的实践研究必将不断深化和完善。这将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从而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沙乘风. 新时代高校开展绿色校园创建的思考 [J]. 知识文库, 2023, 39 (22): 136-139.
[2]王立民. “双碳”背景下的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举措——以浙江大学为例 [J]. 高校后勤研究, 2023, (11): 10-11+18.
[3]胡琰. 一体化视域下绿色生态文明融入思政教育策略研究——以《业务员英语》课程教学为例 [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3, (04): 105-110.
作者基本信息:
王伟(1984-):男,汉族,宁波财经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思政教育方向,
本文系2024年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编号:SGXSZC2410,项目名称:高校校园文化共同体建设探索——绿色文化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