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姚健
哈尔滨广厦学院
摘要: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进步和民族未来。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出发,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优化教育路径,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旨在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教育策略 理论认同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深度变革阶段,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文化领域面临多元冲击与深度融合的双重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内容。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态度的体现,更是一种价值信仰和发展理念的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传播主流价值、坚定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内容形式单一、与学生生活脱节、缺乏时代感和互动性等,难以在深层次上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内化。而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的重要一环,既承载着国家文化战略的目标,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向引导和内容支撑。因此,探索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新思路,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的教育机制,对于提升教育实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逻辑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和坚定信念。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尊重,更是对当代文化创造能力与未来发展趋势的信心体现。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文化自信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系统认知与高度认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已从战略高度上升为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文化自信为这一目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内容载体。通过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能够激发其文化认同感和价值归属感,增强他们对国家制度与发展道路的信任和支持。同时,文化自信还能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使教育内容从抽象的理论灌输转向情感认同与自我实践的结合,真正实现教育的入脑入心。因此,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念上的融合,更是路径上的革新和实践上的深化。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但从实际成效来看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部分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时代感不足,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联系,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教育手段较为传统,互动参与度低,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价值引导与情感体验,而这恰恰是当前许多教育环节中相对薄弱的部分。
此外,在多元文化环境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情感认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文化归属感淡薄,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现实缺乏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容易在网络舆论冲击下产生认知偏差甚至价值迷失。这些问题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方面还存在短板。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政治正确性,而忽视了文化亲和力和思想温度,导致教育过程缺乏感染力和引导力,进而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可持续性和深入性。
三、文化自信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重塑
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内容建设、方法创新与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重塑,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吸引力。首先,教育内容应强化中华文化的时代表达,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意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导向。通过将中华文化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贯通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认同国家文化发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其次,应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与新媒体工具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与感染力,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通过开展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艺术类教育课程、情境模拟教学等方式,将文化教育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思维深度。同时,应构建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关注其思想状态、价值认同与行为习惯的变化情况,真正实现从“知道”到“相信”,再到“践行”的教育跃迁。文化自信的融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教育注入了情感温度和价值力量。
四、构建文化自信引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构建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需要在教育环境、制度支持和实践体系上协同推进。教育环境方面,学校应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宣传活动、文化场馆布置等形式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与情感认同,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制度支持方面,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与课程标准,推动文化自信内容的系统融入,并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文化表达能力,使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在实践体系建设方面,应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建立以课程教育为核心、实践活动为延伸、网络传播为补充的立体化教育网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与空间边界。学校还应与社会机构、文化团体协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研学、志愿服务与社会调查,增强教育的真实感与生命力。此外,还应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鼓励其在校园内组织文化主题社团、自主策划思政活动,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设的转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力与持续力。唯有将文化自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才能培育出具有深厚文化根基与责任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
五、结论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引擎,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多元文化交织、价值观冲突频发的当下,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尊重与实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本路径。本文从文化自信的本质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内容重构、方法创新和机制建设等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实践表明,文化自信不仅能提升教育效果,更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未来应继续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政策推动与教学改革中不断深化文化自信的引导作用,构建更加系统、高效、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许畅,欧阳婧,肖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视角下文化自信的诠释与构建[J].公关世界,2021,(20):117-118.
[2]王志芳.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9,(21):245-246.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353.
[3]杨艳玲.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3):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