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中融入本土资源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策略探究
姚香玉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摘要:作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学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机结合,该纲要成为政治课堂与本土资源融合的重要政策依据。核心素养的推广普及使得政治学科的教育内涵被重新定义,不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在于提升学生分析复杂社会现象、进行实践探索突破创新的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高阶思维的培养需要真实的情景语境作为载体,而本土资源汇集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记录了丰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案例,对于高中政治教学具有天然优势,能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高中政治 本土资源 高阶思维
引言
当代高中生成长于信息化、技术化社会环境,认知方式具有表象化和碎片化特点,因此传统单线条教育方式很难与当代学生多元化、深度发展需求相适应。政治学科肩负着引导学生价值观的重大教学使命,应积极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抽离出来,尝试自主构建认知架构。本土资源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学生而言十分亲切具有天然教学优势,熟悉的街道巷口更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这种因熟悉感而构建的情感链接对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土资源与高中政治课堂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加深理论理解,构建系统知识架构体系
高中政治课程作为典型理论学科,涉及政治制度、文化资源等多项抽象复杂概念。本土资源承载着丰富的民族记忆、记录着珍贵的社会实践经验,是地域文化的典型表现。引用本土资源开展高中政治课堂活动能使抽象乏味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构建系统的知识架构体系。比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本地的政治实践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经济体系和制度政策的运行效果。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快速吸收消化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增强文化认同感,培育价值观体系
本土资源因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而被誉为地域文化瑰宝。在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上融入本土资源,能帮助学生认识本土文化魅力并树立自觉传承意识,提升文化认同感建立民族自信心。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述本土英雄人物事迹,宣扬他们优秀传统美德,以彰显本土文化魅力内涵,帮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力量而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此外,本土文化中凝聚了勤劳、善良、勇敢等优秀文化品质,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三)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融入本土资源使得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素材更加多元化、教学案例也更加丰富。教师可以与本土资源特色进行结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参与度。比如组织学生集体参与实地考察活动,对本土的历史遗迹或人文景点进行考察,或是举办主题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政治问题。规避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将获得双向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也得到有效培养。
二、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存在的限制
(一)教学形式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难以形成
目前教学模式以单向灌输为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追求结论导向,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限,被禁锢在既定的知识架构体系中。教师普遍认为,政治理论教学就是理论知识的简单静态陈述,忽视了对历史的演变进程以及发展实践中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讲解,最终教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仅以追求标准化答案为学习目标,学生只习惯于被动接受,批判性、辩论性学习思维无法养成。教学多以知识要点的简单罗列为主,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制度体系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时代发展的相关性。这种固化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批判性基因的养成,在面对具备争议性的话题时仅能依靠二元对立思维进行思考,不具备辩证性考虑问题能力,导致学生高阶思维意识、创新能力因成长空间受到限制而发展艰难。
(二)课程内容与思维发展断层,认知跃迁受阻
在架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意识过程中不具备层级化设计教学理念,教学难度上通常不能与高阶思维培养目标相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常只会按照学科模块做简单的知识罗列,缺乏构建思维进阶图谱教学意识。学生记忆、理解等低阶能力培养是教学主要目标,评价、分析、创新和实践等高阶目标未被考虑到,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认知跃迁受到阻碍,仅能对知识点概念进行简单复述却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同时抽象的思辨能力因缺乏方法论的支持只能空转。在遇到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的问题时,学生会因缺乏系统训练而无法突破经验性认知障碍而无从下手。课堂内容与思维层级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教学深陷符号记忆泥潭,学生高阶思维无法实现突破发展。
(三)评价机制倾向结果导向,思维发展内驱力减弱
以结果导向为主、通过标准化考试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对学习成效进行量化评价,学生只会专注于对考点进行记忆、提升答题技巧,应试教育功利化特征显著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得分工具人”。开放性教学思维缺失,尤其是针对教材以外的内容包容性较差,导致学生深度思考的积极性大受打击。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这种评价文化下很容易让学生建立“安全思维”意识,为了避免丢分他们通常会选择更保守、标准化的答案,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应试教育文化与学科育人初心背离,教学产物只具备工具理性思维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标准严重不符。
三、实现高中政治课堂与本土资源有效融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策略
(一)设计本土情境化议题,促进深度思考建立价值判断
教师可围绕地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策略等地方性公共政策展开讨论,提炼出开放性议题。这类议题应突破教材固定结论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矛盾性、复杂性,站在多方利益主体角度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构建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认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结合所学的政治学原理等理论知识,参与角色扮演和方案辩论等实践活动,逐步建立起批判性、系统性思维意识。本土情境具有具象化特征,结合教学使得抽象的概念特征更易被接受理解,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建立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正确理解,形成以本土经验为核心的思维认知体系。
在教材《政治与法治》中,学习“我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时,教师可以将本土化情境议题确定为常州市老城厢改造工程项目,让学生对民主集中制的实践逻辑进行深入探究。教学视角聚焦于商业开发需求与文化遗址保护存在的内在矛盾,构建真实的情景模拟案例。将学生分为多个组别,分别扮演开发商及文化专家等重要案例角色,以地方性法规为支撑,就“如何平衡文化传承需求与经济发展趋势”展开激烈讨论。改造老城厢方案的公示文件以及居民意见信息由教师提供并保证其真实性,学生则根据教材中学习的“民主协商”和“依法治理”等概念理论知识对案例背景中的利益博弈进行分析,挖掘政策制定的约束作用。利用本土化议题设计进行教学,抽象的制度理论知识有了具象表现,学生在分析真实矛盾案例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意识得到发展,构建起政治理论与地方实践案例的有效联结。
(二)引进本土实践观察教学方式,提升社会调研和实证分析能力
构建社区、课堂联动的长效机制是促进静态本土资源转化成动态素材库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将地方人大选举、民生施工等政治生活场景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出具调研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得传统单线授课模式被打破,帮助学生掌握矛盾分析法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方式,提高对原始数据进行准确收集整理并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人教版必修三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为期两个月的常州钟楼区五星街道社区议事会的跟踪观察任务,确定"加装电梯"和"选拔垃圾分类督导员"为核心议题,结合实践调研和理论知识对决策流程进行梳理,构建居民协商到方案完善、公示的决策路径。通过比较研究法对《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标准和实践进行比较并形成研究报告,揭露在调解矛盾过程中制度弹性发挥的重要作用。基层民主的运用逻辑得以验证,资源倾向性等深层社会问题也被挖掘出来。实践教学使得教材理论知识传授局限性被打破,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下调研能力及实证分析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实施本土文化隐喻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本土文化资源中政治哲学意蕴丰富,通过隐喻可以为培养高阶思维认知提供支持。比如以建筑结构布局隐喻为权力结构或将地方戏曲的角色设定诠释为社会治理体系。这种通过唤醒学生文化记忆、提升情感认同感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具象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时空文化对话,理解制度变迁足迹和文化发展轨迹,通过横纵向对比对政治文明的共性特质进行把握。
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常州天宁寺建筑群选定为文化隐喻的载体,帮助学生领会空间符号里蕴藏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首先,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寺院的轴线布局结构进行讲解,并将其与教材中提及的地方、中央等权力结构进行映射。利用VR技术为学生构建实景考查情境,探索天宁塔在制高点作为精神权威的重要象征。其次,在跨文化对比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就中式庭院递进式建筑文化与西式环形辩论场布局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性并与中西方权力运行逻辑进行关联理解。构建以传统建筑中的政治密码为核心的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深度,建立政治理论阐释与文化符号解密的双向链接。文化隐喻的教学方式使得抽象理论可以在具象载体中运行,辅以跨时代文化教学培养学生概念迁移认知能力。
(四)建立本土发展预测模型,训练战略预见能力和未来洞察力
将地方发展规划作为载体,利用人口结构和产业数据构建本土发展预测模型,在矛盾分析法SWOT分析架构的支持下打破瓶颈发展期障碍。对经济规律和生态伦理等跨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本土可持续发展方案,通过实训帮助学生掌握政策的即时效应与长期发展规划的影响、价值增长与策略弹性平衡性等高阶思维意识。在对政府决策场景进行模拟时,可以构建场景还原-数据推演-风险评估的完整训练路径,综合考虑本土实际发展情况与未来发展趋势,从战略视角出发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决策的有效衔接。
以《逻辑与思维》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常州市长江保护战略出发,设计以“生态优先和产业转型”为主题的经济决策项目。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别担任项目中环保局、渔民代表等不同重要角色,以《长江保护法》和《常州沿江生态修复规划》为法律依据,对企业搬迁导致的湿地修复、产业重构等连锁反应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引导学生对因禁止捕鱼引发的生物系统多样性恢复以及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等正效应路径进行绘制,同时思考土地置换成本激增、政府经济压力提升、民生保障受损等负面影响。“分析与综合”“逻辑与辩证”是战略推演的常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局部利益增长与整体价值提升的相关性,维持短期阵痛与长期利益的平衡关系。模拟本土发展战略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参与从数据判断到价值排序的完整决策流程的机会,战略预见能力高阶思维得到发展培养。
结语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与本土资源的有效融合,对于实现课改目标、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本土情境化议题、开展本土文化隐喻教学以及建立本土预测发展模型能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提高实证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策略使得地域文化与理论知识产生共鸣,课堂教学也由单向知识传授转向思维认知体系架构,为社会培养出与需求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彰显教育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守珠.本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哲学与文化》课堂教学研究——以信阳市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23,DOI:10.27048/d.cnki.ggzsu.2023.001454.
[2]刘津淳.本土文化资源助推议题式教学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研究——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J].广西教育,2021,No.1190(14):92-94.
[3]周艾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路径[J].教育界,2025,No.586(02):20-22.
[4]陈丽英.基于高阶思维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J].高考,2023,No.475(17):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