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探析
刘天仕
白山开放大学 吉林 白山 134300
摘要:本文探讨了老年大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及实现路径,针对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提出具体策略。线上教学强调资源建设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线下教学则注重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合理设计与寓教于乐的实现。文章分析了老年大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阐述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资源建设、教学设计、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实施策略,旨在通过课程思政促进老年学员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关键词:老年大学;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教学;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任务,还肩负着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老年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讨老年大学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老年大学的教育质量,还能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增强老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二、老年大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老年学员的特殊需求
老年学员经历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相对成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引导老年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老年教育的使命担当
老年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想的引领和价值的塑造。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阵地,有责任通过课程思政引导老年学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贡献力量。
(三)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加强老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帮助老年学员深化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增强“四个自信”。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书画、舞蹈等适老课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同时,要注重发挥老年学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家庭和社会,形成良好的代际传承效应。完善的老年教育思政体系不仅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老年大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概述
(一)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视频课程、网络直播等形式,为老年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线上教学具有时空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学习自主性等特点,能够满足老年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线下教学
线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面对面的讲授、互动、讨论等方式,为老年学员提供系统、深入的学习体验。线下教学具有直观性、互动性、情感性等特点,能够增强老年学员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体验。
(三)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相结合,通过线上资源的供给和线下课堂的互动,为老年学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够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便捷性和资源共享性,又能够保留线下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提高老年大学的教育质量。
四、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思政元素考量
(一)资源筛选与整合
在老年教育线上平台建设中,资源筛选应当遵循“价值引领、适老为本”的原则。重点挖掘三类思政教育资源:一是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历史纪录片、英雄人物访谈等视听材料;二是传统文化精品,如非遗技艺教学视频、经典诗词赏析等内容;三是时代精神素材,涵盖模范人物事迹、改革开放成就等专题资源。在整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资源的适老化改造,对视频资料添加字幕、调整语速,对图文材料放大字体、简化排版。同时建立分类明确的资源库,按照“党史教育”“传统文化”“道德修养”等主题进行系统归类,方便老年学员根据兴趣选择学习。资源更新机制要常态化,定期补充最新时政解读、政策宣讲等内容,确保教育资源与时俱进。
(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开发要把握“隐性融入、润物无声”的设计理念。以舞蹈课程为例,可设计“红色舞韵”专题模块,通过《黄河》《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作品的赏析与排练,让学员在肢体训练中感悟革命精神;民族舞教学可结合地域特色,如蒙古族舞蹈教学同步介绍那达慕文化,维吾尔族舞蹈学习融入丝绸之路历史讲解。书法课程可采用“字里行间悟初心”的教学设计,在楷书教学中讲述颜真卿的爱国故事,在行书练习中赏析毛泽东诗词。声乐课程可组织“岁月如歌”主题活动,教唱经典红歌时解析创作背景。所有课程都要设置“文化一刻钟”环节,用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思政内容。
(三)平台功能与优化
线上平台要构建“一站式”智慧学习空间,重点强化三个功能维度:一是智能推送功能,通过算法分析学员浏览记录,精准推荐“建党百年京剧特辑”“二十四节气养生讲座”等思政关联课程;二是互动社区建设,开设“银龄心向党”论坛版块,组织“我的入党故事”征文等主题活动;三是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大字版操作指南、子女远程协助功能等适老化设计。平台优化要着重提升人机交互体验,开发语音导航系统、简化注册流程、增加人工客服入口。定期开展“银发数字课堂”培训,帮助老年人掌握平台操作方法,让技术赋能真正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需求。
五、线下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老年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构建“双维并重”的体系框架。在专业技能维度,舞蹈课程需明确基础动作、队形编排等具体指标;书法课程要设定笔画结构、章法布局等技术要求。在思政育人维度,舞蹈教学应设立“通过民族舞学习增强文化认同”“在集体排练中培养团队精神”等素养目标;书法课程需包含“领会汉字文化内涵”“感悟传统美学精神”等价值目标。目标表述要符合老年人认知特点,采用“能说出”“会表达”等可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抽象化表述。同时建立分层目标体系,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设置阶梯式目标,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在技能提升和思想熏陶上获得成长。
(二)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内容组织要把握“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原则。舞蹈课程可采用“作品包”式教学设计,每个舞蹈单元包含“技艺教学-文化解读-情感体验”三个模块,如教藏族舞时同步介绍藏族文化习俗,排练结束后组织“舞动心声”分享会。书法教学实施“1+1+N”内容架构:1个技法重点(如悬腕运笔)、1个文化主题(如“字如其人”的德育内涵)、N个拓展案例(如王羲之“墨池”故事)。在内容编排上要注重螺旋上升,同一思政主题在不同单元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如“团结协作”精神既在集体舞排练中体现,又在书法小组创作中强化。
(三)教学方法运用
教学方法选择要突出“体验式、沉浸式”特点。情境教学可创设“重回青春岁月”主题舞会,让学员在特定情境中感悟时代变迁;角色扮演可组织“非遗传承人”模拟活动,加深文化认同。舞蹈课程采用“五感教学法”:通过民族音乐欣赏(听觉)、服饰触摸(触觉)等多感官刺激强化学习体验;书法教学推行“临摹-创作-展示”三段式教学,在作品展览中融入“笔墨抒怀”分享环节。特别要善用数字技术,通过VR虚拟展馆参观、AR名帖临摹等创新手段,让老年学员在科技与传统交融中获得全新学习体验。定期举办“银龄艺术节”等成果展示活动,让思政教育在实践展示中自然升华。
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
(一)思政素养培训
教师思政素养培训应当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培养体系。首先需要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方案,针对不同学科背景、教龄阶段的教师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应当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专题讲座外,还可以采用工作坊、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等互动性强的形式。培训内容应当与时俱进,既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经典理论,也要及时融入最新的时政热点和政策解读。建议建立“必修+选修”的课程模块,必修部分着重夯实理论基础,选修部分则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要注重培训效果的转化,通过撰写反思报告、开展教学实践等方式,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得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培训考核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培训质量。
(二)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应当聚焦课程思政的特殊要求。培训内容应当包括: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技巧、适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等。可以组织示范课观摩活动,邀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进行现场展示。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鼓励教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教学能力提升要特别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培训教师掌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善用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定期举办教学技能竞赛,设置课程思政专项赛道,以赛促教。建立教师教学发展档案,记录成长轨迹,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
(三)激励机制建立
激励机制建设应当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在奖项设置方面,除了综合性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奖外,还可以设立“最佳融合案例奖”“最具创新性方法奖”等专项奖励。奖励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奖金、培训机会、职称评审加分等。在绩效考核方面,应当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细化为可量化的考核点。职称评聘中应当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认定标准,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建立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宣传机制,通过校园网、宣传栏等渠道展示先进事迹。鼓励学校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成果展,营造重视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资源支持
教学资源支持体系建设应当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资源库建设要遵循“分类科学、检索便捷、更新及时”的原则,建立多级分类标签体系。经典案例集应当包含详细的教案设计、教学实录和反思评价,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多媒体素材包要注重版权合规性,提供规范的使用指引。专家指导团队应当涵盖思政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学专家,形成多维度指导力量。“一对一”帮扶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指导的持续性。资源共享平台应当具备智能推荐功能,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自动匹配相关资源。定期开展资源使用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资源运用能力。建立资源评价机制,鼓励使用者对资源质量进行反馈。
(五)质量评估反馈
质量评估体系应当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估指标设计要科学合理,既要关注教学过程,也要关注教学效果。督导听课应当制定专门的课程思政听课记录表,重点关注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和学生反馈。学生评教问卷中应当设置课程思政相关的评价维度。教学档案检查要着重考察教学大纲中的思政目标设定和教案中的思政环节设计。反馈机制要注重时效性,评估结果应当在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改进建议应当具体可行,避免空泛化。经验交流会应当制度化,可以采取“每月一主题”的形式深入开展研讨。动态调整机制要建立定期修订制度,确保评估体系与时俱进。评估结果应当与资源配置、评优评先等挂钩,形成良性循环。
七、总结与展望
本文探讨了老年大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及实现路径,针对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提出了具体策略。在线上教学方面,强调资源建设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在线下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合理设计与寓教于乐的实现。同时,还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等建议。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方法,对老年大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二是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课程思政经验和做法,推动老年大学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发展;三是关注老年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开发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思政资源,满足老年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作勇. 老年大学思政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J].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4, (09): 35-38.
[2] 余春江,程婷. 加强老年大学思想政治工作 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银发力量 [J]. 七月风, 2024, (05): 33-34.
[3] 夏霨. 老年大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以通识课为例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 22 (03): 219-221.
[4] 宋哲,王玥霖. 浅析老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 (06): 10-12.
[5] 杨蕊萍. 践行价值观 推进大思政——老年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实践探析 [J]. 大学, 2020, (09): 136-137.
课题:吉林省老年教育协会“课程思政融入新时代老年教学的研究”,课题编号:2023JLXZ01
作者简介:刘天仕(1970年12月),男,汉族,吉林白山人,大学本科学历,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与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