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医科人才培养与创新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高可心 魏宇航 白姝琪
吉林大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我国新医科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战略指引。本文结合近年来思政教育实践成果,结合新医科建设的时代要求,探讨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医科人才培养,并就二者融合的难点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实践路径,推动思政教育创新,以期为新医科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加速“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注入教育动能。
关键词:二十大;新医科人才;思政教育
2019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要求[1]。“新医科”是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生命科学、医学和教育模式发展的必要之举,也是助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2]。然而,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推动新医科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医科人才培养与创新思政教育的重大意义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医学思政教育模式,既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的新医科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其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医学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医学教育中更显得尤为重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重要原则,将其融入新医科人才培养,有助于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医学生强化医德医风,塑造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
(二)促进医学教育与时代需求对接,提升医学教育的时代适应性。通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于新医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引导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在大健康、数字医疗、精准医学等新兴领域中主动担当,站在时代的高度,为国家的医疗健康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三)深化医学教育制度改革,推动新医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助推思政教学与党建工作协同育人,逐步构建全员、全程育人新格局,有利于新医科人才提升思想境界,坚定政治立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实践,推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向着更加全面、人文化、社会化的方向迈进,有效提升国民健康素养,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制度支撑。
二、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医科人才培养与创新思政教育面临的难点与挑战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医科人才培养与创新思政教育创新,是当前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尽管其意义重大,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难点和挑战。
(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难度较大。
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多是宏观理论层面的内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则侧重于人体生理、疾病诊断等微观层面的专业技能,而思政教育本身更侧重于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三者在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应用范围上存在着诸多差异,教师普遍认为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找到切入点,在思政教育存在“为融而融”的形式化倾向,学生则表现为“不得不融”的被动接受。
(二)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亟待提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抓好思政教育,在新医科人才的培养教育中往往被视为附加的内容,学生可能认为政治理论知识与自身专业发展关系不大,导致对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对思政课程的接受度不足。
(三)价值观教育面临新挑战。
随着社会的开放与信息的多元化,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医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往往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3]。医学作为关乎生命健康与社会责任的职业,亟需在人才培养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与医德修养,并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深度融合。
三、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医科人才培养与创新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多维探索
作为医学院校和教师,必须着眼思政教育效果,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深度、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发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一)深刻把握政治性,在思想理念上深度融合。
一是要紧紧围绕新医科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运用各类新型媒介,积极创新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把握好新时代青年的思想脉搏,搭建“多维立体”网络育人格局。二是要准确把握医学生思想新动态、行为新变化、成长新诉求,主动进入到他们的“朋友圈”“好友圈”中,开辟二十大精神宣讲线上专栏,引导医学生们坚定信念跟党走,争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突出发挥实践性,在具体落实中深度融合。
一是要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在营造校园文化和开展创建活动中加大二十大精神元素的嵌入,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教活动与校史、校情深度融合,与学习弘扬白求恩精神深度融合,注重挖掘鲜活的身边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医疗行业行进人物典型事迹,让医学生增强责任使命和无疆大爱。二是要利用好主题班会课、主题党团课、入学教育课等载体,集中开展学习座谈、故事分享、征文演讲、参观寻访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短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青春风采,体现当代医学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精神面貌。在日常教育中常态化贯穿落实二十大精神,全方位、立体化地引导医学生坚定从医初心,勇担新时代医者使命,矢志不渝跟党走。
(三)始终彰显人民性,在行动方向上深度融合。
一是要在“大思政课”体系下多元化地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教学,通过移动课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健康宣讲、医疗支援等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医疗实践,聚焦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足迹开展“学、思、践、悟、行”寻访分享活动。二是要积极打造格调高雅、学生喜闻乐见的医学精品实践项目,使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二十大精神中提到的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理念,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真正推动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实现医学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四)必须坚持创新性,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深度融合
在新医科人才的培养中,一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二十大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医学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相融合,使其既具有理论深度,又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体验。二是创新教学模式,尝试多元化、互动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如通过案例教学、临床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总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4]。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和教师们,必须加快步伐、用对方式、创新路径、提质提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融入新医科人才培养与创新思政教育之中,引导青年学生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时代新人,为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提质赋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媛.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一体两翼"教学模式研究[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6):876-880.
[2]唐琳,归航,王辰.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建设工作的再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01):51-57.
[3]马超,任玥.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评《当代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04):2.
[4]冯志宏.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向[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