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
冯艳
无锡外国语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关乎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更关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探索有效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路径
数学核心素质是学生在数学领域所具备的关键能力与素质,主要体现在数字意识、数学运算、逻辑推理以及数学模型构建等方面。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他们在观察、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领悟数学的本质,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情景创设:激发兴趣与培养直觉
在新课程标准下,创设情境成为激活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直觉的有效手段。教师应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如同讲述吸引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直观感受数学的乐趣与实用性。
以《用字母表示数》为例,教师可进一步拓展“存钱罐的奥秘”这一情境。假设每位学生都有一个神奇的存钱罐,它不仅能自动存钱,还能设定存款金额。教师可提问:“如果我们每天存x元,一星期后存钱罐里会有多少钱?”学生可通过简单的乘法得出7x的答案[1]。接着,教师增加情境复杂度:“如果每天存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一星期后存钱罐里会有多少钱?”这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直觉,结合等比数列知识进行推断[1]。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不仅能直观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还能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二、以问题为中心:促进深度思考与推理
“问题导向”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主动探索。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同设置迷宫,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调整策略,最终走出迷宫。
在《认识多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多位数的概念。首先提问:“两个数位上最大的数字是几?”学生回答后,引入三位数的概念,并问:“一个三位数,百位为5,十位为2,个位为7,这个数是多少?”学生回答527后,教师继续提问:“将这个三位数的每一位都加1,得到的数是多少?”再进一步问:“将这个三位数的每一位都乘2,得到的数会是什么?是原来的几倍?”这种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逐步推理,既加深了对多位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又锻炼了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2]。
三、动手操作:强化数感与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如同搭建桥梁,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概念,同时强化数感与空间观念。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几何图形、测量工具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数学的魅力。
以《认识方向》为例,教师可组织“校园探险”活动。学生手持指南针和校园地图进行实地探险,根据地图指示找到指定建筑或景点,并在地图上标注位置。探险过程中,学生需频繁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方向上的物体位置,逐步建立方向感[2]。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探险经历,讨论如何利用地图和方向标确定位置。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让学生直观理解方向的概念,还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方向感。此外,在“校园探险”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挑战任务,如设定特定的路线让学生按照方向指示完成,或者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探险路径,并在地图上绘制出来。这些任务将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运用方向知识,同时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方向的认识将更加深刻,为后续学习地理、导航等相关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四、合作学习: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它如同团队游戏,促进学生间的知识共享,同时培养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分组,并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3]。
以《百分数》为例,教师可组织小组活动进行“全班学生阅读兴趣调查”。每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班级同学对某一科目的喜爱程度。小组内分工合作,确定调查主题、发放问卷、收集数据。数据收集后,小组成员共同计算各选项的百分比,制作简洁明了的统计图[3]。最后,每组在全班展示调查结果,解释计算方法和结论。这样的合作学习任务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和应用,还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提升数学素养,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五、信息技术融合:提升教学效率与创新能力
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环境,如同打开一扇通往数学世界的窗户。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小数点的移动对小数大小的影响。通过动画演示,学生直观看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缩小十分之一的过程。这种动态教学方式既形象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数[4]。此外,教师可利用数学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练习。软件提供的即时反馈和错误提示功能,使学生更高效掌握小数的运算方法,并及时纠正错误。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探索更多关于小数的有趣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六、文化渗透:增强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数学不仅是科学,更是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如同在学生心中播撒文化的种子,对于增强他们的数学情感、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和学习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以《年、月、日》为例,教师可结合中国传统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讲解时间概念。通过介绍农历的起源、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和价值。教师还可讲述“年”的传说、古人计时的方式等,这些故事如同生动的画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珍惜时间和合理利用时间的价值观。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下,学生能更深刻理解数学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紧密联系,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数学文化氛围,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不竭动力。
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运用转化思想、数形结合、多元评价、跨学科融合、设计分级作业等途径,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还能助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更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一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雅婷.陶行知教育思想下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科幻画报, 2023(2):48-49.
[2] 孙瑞娥.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简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J].今天, 2023(2):0098-0100.
[3] 颜勇。陶行知"三力"思想下县域内推进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3(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