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二十条”背景下高职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杨爱华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关注并研究高职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1+X证书食品检验管理技能等级证书、食品合规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食品快速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从现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及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入手,重构教材内容及编写体系,架构“做、学、教”颠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解决校企合而不融、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脱节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拓宽毕业生的上升通道。
关键词:教师;教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学校内涵建设,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秉承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改变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动力不足,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能力不足,终生学习的能力没有养成,工作之后上升的渠道较窄的现象,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国际上最著名的四种职教模式:北美的CBE[1]、德国的双元制[2]、澳大利亚的TAFE[3]和英国的BTEC[4],发现他们具有相同的特点: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均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设置;教学模式上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实际能力为目标,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做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指导为主,起着管理、服务与组织的作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工作后的上升奠定坚实的基础[5]。
对比《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近十年的教材及教学模式,我们发现在十多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历经“理论+实验”模式、“理论+实践”模式、“理实一体”模式的课程改革与探索,但始终遵循以教师教学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学习的质量没有得到充分改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关键还是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课程教学基本上还是延续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我们借助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高效、信息展示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6],但是从根本上体现的仍然是教师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开展与工作过程及工作岗位结合也不是很紧密,缺乏工作过程的连贯性与工作岗位的紧密性;所谓的“任务驱动”[7]和实际的工作情境的是割裂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常常是一知半解,实践教学环节也主要以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开设的实训项目训练技能为主,未进行各岗位协同工作训练。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果就是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究其根本还是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质量没有得到根本的提升,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我们的师资水平、教学教材、信息化资源建设、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及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会工作,无法真正做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我们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通过企业调研及毕业生实习跟踪调查,认真分析当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策略,确定三教改革方案。
一、教学模式探索方案设计思路(见图1)
二、教学模式探索技术研究路线
我们决定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为依托,认真学习研究1+X证书食品检验管理技能等级证书、食品合规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食品快速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以毕业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取得及职业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通过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不同食品企业生产许可认证必备的的知识与能力的深入研究,开发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更加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可变更性工作页教材,并以工作页教材为引领,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颠覆课堂”教学模式:即指导学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可视化、零距离“学、做、教三融合”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工作项目的开展,真正实现 “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学中教”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颠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探索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作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学习任务落实的组织者,学习效果的检查者和督促者。
研究路线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设计---课堂实施---实践检验---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工作逻辑。首先,围绕着发现的问题提出疑问,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设计,确定基本研究要素。其次借助校地融合项目促进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双向深入交流,进行专项工作能力分析,构建知识技能学习框架,准备助力于课堂革命的学习材料(包括教材与学材),并以此引领实施课堂革命,完成“颠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再次,利用技能大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取得、实习实训工作任务的完成、模拟问题的解决对新模式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与评价。最后,分析评价结果,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总结与反思,得出结论与改进的建议与办法。
研究路线设计见图2
三、教学模式探索实践与结果
1.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文件,收集现有的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当前存在的问题。对自身的实际工作进行分析,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热点问题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明确研究问题:教学模式改革流于表面,改而不革,并没有实行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变,没有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研究设计基本要素、研究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通过大量调研和问题根源分析,提出影响教学模式“改”而不“革”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变量。围绕基本要素选择研究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
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原因是没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我们本次研究和要解决的关键。
2.借助烟台市教委的校地融合项目平台,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桥梁,实现老师与企业的双向交流。老师深入企业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担负企业的质量监管工作,充分了解企业工作要素,完善自己对企业工作的内涵掌握;企业专家深入学校课堂教育,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逻辑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双方合作共同进行专项工作能力分析,构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能力学习框架及专业素养要求。
3.基于工作专项能力培养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的教材开发和学习资源库建设。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承载教学内容的的媒介,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工具。教材是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承载着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要素,推动课堂革命离不开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精神的具体落实和现实呈现。
我们开发了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于食品加工过程品质监管的完整性及食品企业许可认证技能的工作页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到教材内容中。在教材的编写体例上要按照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进行编写。
4.教学实施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引导,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探索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完成该工作应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掌握该工作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5.质量评价研究
通过学生自评以及学生1+x证书的取得、实习实训,模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考核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惠君.CBE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5(2):63-65.
[2]王根顺,付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1):13-16.
[3]杨一琼.澳大利亚TAFE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6(12):77-79.
[4]陶李.英国BTEC课程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7):92-93.
[5]顾月琴.比较与借鉴国外现代四大职教模式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30-190.
[6]安荣.“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14-16.
[7]张莲春,尹敏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7):64.
基金项目:烟台市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课题:“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通信作者简介:杨爱华(1970-),女,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食品检验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