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做合一”思想引领下的美术项目化学习探究

作者

张艺

昆山市第一中学 215300

摘要 本文聚焦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美术项目化学习中的指导作用,阐述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与创新的美术教学方式,旨在促进学生在多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中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项目化学习;跨学科融合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对美术项目化学习的教育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M].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9. ]在新课标背景下,陶行知教育理念与美术项目化学习高度契合,为美术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美术项目化学习强调让学生围绕真实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完成具有实践意义与艺术价值的作品,促进跨学科融合转化,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知识体系,使学生真正理解艺术的表达方法与技巧。

美术项目化学习的驱动问题从创设的情境中产生,“教学做合一”的核心在于“做”,“做”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做”理解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有创造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M].陶行知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22. ]学校、家庭与社会需携手构建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优良环境,助力学生实现健康自由发展。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并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项目学习进行评估。

美术项目化学习要求体现美术学科内部不同领域的融合,并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美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应局限于对绘画技能的培育,而需将关注点拓展至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实现文化理解与审美感知等多维度发展的目标。让学生经由动手操作,加工与重构知识体系,实现综合素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引领下美术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应用

1.项目主题:“传承与创新: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对话”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掌握其基本创作技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跨学科融合探究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路径,完成作品设计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崇感与归属感,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步骤:(1)项目启动:问题导向与情境创设(2)项目规划:小组组建与任务分工(3)知识建构:跨学科融合研究(4)项目实施:创意设计与多元评价

4.教学效果:

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提高,不仅能熟练运用一种或多种民间美术制作工艺进行创作,且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会了如何在项目中合理分工、协同合作,以及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学习视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大幅提升,深化与巩固了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锤炼,创新精神得以激发,团队合作意识得以良好构建。学生对此教学模式给予了积极反馈,他们深刻体会到美术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再觉得美术是枯燥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而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实践探索。

5.教学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王文岭,徐志辉编.创造的儿童教育.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28. ]。教师有责任构建包容且宽松的发展空间,规划一系列明确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学习任务,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独特性,关联学生的生活阅历及真实情境,教授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探索美的方式方法,以此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实现个性化成长。美的教育是生活教育,也是创造教育。要解放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美术实践活动,如参观美术馆、风景写生、举办小型画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学习的方式,主动提问、讨论、实验、观察,从而建构知识体系。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引领下关于美术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反思

1. 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

跨学科融合推动了知识的有机整合与应用,塑造了学生的跨学科思考能力。比如在主题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突破了单一学科界限,能够以综合性、系统性的视角去认知、分析与解决问题。在解决“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这一问题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艺术学、传播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他们可能会思考如何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图形设计、动画制作、虚拟现实等)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创新呈现,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还需要考虑如何借助传播学原理,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将民间美术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可见,跨学科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学生的绘画技能、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除了关注学生的最终成果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进步情况等方面,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助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不足之处,以此获得完善和改进的依据。

3.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秉持对学习的热忱与探究之心,持续推动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技能进阶。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读专业书籍、观摩优秀教学课程等方式,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容面对动态变化的教育环境,迎接学生多样化需求所带来的挑战。反思教学实践,分析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持续优化。积极拓宽专业知识版图,追踪学科前沿资讯,提高专业素养。与同行教师合作,深入研讨教学疑难,交流分享教学心得,携手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获取教学资源,拓宽视野,通过集体备课和互动研讨,相互学习、启发,协同设计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艺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学、美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生活,即和谐的教育。”[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教学做合一”思想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项目化学习模式则为其实施提供了有效载体。实践表明,项目化学习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显著效能,有助于切实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并对其综合能力的强化产生积极作用。在未来的美术教学中,应进一步探索“教学做合一”思想与项目化学习模式的融合应用,不断拓展跨学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结合更多美术教学内容和社会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且内容充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美术人才贡献力量,推动美术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具内涵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4] 王文岭,徐志辉.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姓名:张艺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6.7 籍贯:江苏 民族:汉

研究方向:美术 学历:硕士 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 单位:昆山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