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域下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刘玮
昆山市花桥集善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苏科版七年级数学教学,深入探究如何将 “学科融合” 与 “全科阅读” 理论有机融入其中。借助《有理数》章节的教学设计实例,详细阐释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理论,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效、培育综合素养的积极意义,为初中数学教学开拓新思路,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实现数学知识的意义增值,为初中数学核心概念的深度教学提供可复制的融合范式。
关键词:学科融合;全科阅读;有理数
“学科融合”理论主张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够从多元视角理解并应用数学;“全科阅读”理论则强调通过广泛涉猎各类材料,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剖析问题的能力。将这两种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苏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材内容丰富,为融入这些理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本文将结合具体章节教学设计,展开深入探讨。
一、理论基础
(一)学科融合理论
学科融合理论倡导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内容,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众多学科紧密相连。以物理学科为例,物体的运动轨迹、电路原理的分析等,均离不开数学运算与模型构建;地理学科中的经纬度计算、海拔高度的表示等,同样涉及数学知识。这种融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二)全科阅读理论
全科阅读理论主张引导学生阅读涵盖多学科领域的材料,包括数学教材、科普文章、文学作品、艺术评论等。通过全科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信息呈现形式,锻炼从不同类型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逻辑关系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跨学科阅读材料,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建立联系,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提升阅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二、以《有理数》章节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与理论契合
在《有理数》章节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紧扣学科融合与全科阅读理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文本与跨学科材料,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契合全科阅读理论对阅读材料多样性的要求。强调明晰有理数在实际生活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直接体现了学科融合理论,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其他学科的广泛关联,提升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及跨学科思维,更是两种理论共同作用的目标指向。通过阅读与分析跨学科材料,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还学会从多学科视角思考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
1.导入环节
学科融合体现:播放天气预报视频,展示气温的正负表示,将数学中的正负数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紧密结合,这是数学与生活学科的初步融合。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理解正负数用于表示相反意义量的实际价值,为后续学习有理数概念奠定基础。
2.数学阅读材料学习环节
(1)全科阅读实践:发放与有理数相关的数学阅读材料,内容涵盖有理数概念详解、历史溯源以及商业交易应用案例。学生自主阅读并标记重要概念与疑惑之处,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教师通过互动提问,如 “有理数的定义是什么?古代商业交易如何体现正负数概念?”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阅读内容,加深对有理数概念的认知,强化阅读效果,这是全科阅读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学科融合渗透:材料中古代账本以不同符号记录盈利与亏损,对应现代数学正负数表示的案例,展示了数学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体现了数学与经济学科的融合。学生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在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呈现形式,拓宽学科视野。
3.跨学科阅读材料引入环节
示例:数学与物理学科融合
物理情境:教师创设"小车位移实验"教学情境,以向右为正方向建立一维坐标系,通过小车实际运动轨迹(如向右移动3米记为+3,向左移动2米记为-2),将正负数与矢量方向建立直接关联。学生在观察位移合成过程中,直观理解符号的方向意义及绝对值的几何本质(即位移距离),完成从物理运动到数学符号的意义转化。
(1)学科融合深化:展示物理学科中物体直线运动位移的阅读材料,将数学有理数加减法运算与物理物体位移问题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数学信息,将位移问题转化为有理数运算,让学生体会数学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中的工具性作用,深化学科融合。学生通过思考 “正、负方向与有理数正负概念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在不同学科情境下的一致性与应用差异。
(2)全科阅读拓展:学生阅读物理位移材料并解决相关问题,不仅提升数学运算能力,还锻炼对物理学科专业术语的理解能力和从物理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实现跨学科阅读能力的拓展。题目示例 “假设物体先向右移动了 3 米,记作 +3 米,接着向左移动了 5 米,此时物体的位置表示为多少米?” 要求学生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数学运算,强化阅读与应用的结合。
4.小组合作探究环节
(1)学科融合强化:分发地理学科海拔高度表示与计算,涉及有理数运算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如教师提供地理模型:数轴系统的可视化映射。借助等高线地图建立地理高程与数轴的对应关系,将海平面设为原点(0点),海拔高度转化为数轴上的点(如珠穆朗玛峰+8848米,死海-430米)。通过测量两地相对高度(绝对值之差),学生直观理解绝对值是"到基准点的距离"这一核心概念,实现地理空间到数学数轴的认知迁移。在地理自主学习材料中,学生通过计算甲地海拔高度为 +200 米,乙地海拔高度为 -50 米的高度差,理解有理数运算在地理地形描述中的应用。
(2)全科阅读提升: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共同阅读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每组推选代表全班汇报分享讨论成果,要求学生清晰表达思路和观点,不仅提升数学表达能力,还增强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语言表达与展示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全科阅读理论在实践中的充分体现。
5.总结归纳环节
教师总结各小组汇报情况,再次强调有理数在多学科的广泛应用,梳理从阅读材料提取数学信息、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这一过程帮助学生系统回顾所学内容,明确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巩固学科融合学习成果,为今后在不同学科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评估
在本次基于学科融合与全科阅读理论的《有理数》章节教学实践后,通过多种方式对教学效果展开评估。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在导入环节被天气预报中的数学元素吸引,积极参与互动,展现出对新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在阅读材料学习及小组合作探究阶段,学生主动阅读、热烈讨论,思维活跃,团队协作顺畅,充分体现出对跨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
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有理数概念及运算的掌握程度明显提升,尤其在解决结合生活、物理、地理等学科情境的有理数应用问题时,正确率大幅提高,表明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此外,学生在课堂汇报中的语言表达更加流畅、逻辑更为清晰,反映出全科阅读对其综合素养的积极影响。
(二)教学反思
此次教学实践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改进空间。在阅读材料选择上,部分材料难度把控不够精准,给基础薄弱学生造成理解困难。后续应根据学生实际分层提供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小组合作时,个别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同时,教学时间安排上,跨学科探究环节有时略显仓促,影响学生深入思考。后续应合理规划各环节时长,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消化知识,实现学科融合与全科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持续提升初中数学阅读教学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