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思考

作者

杨洋

新疆鸿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公路的使用性能、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本文深入探讨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质量监督管理的策略,旨在提升公路建设整体质量,保障公路交通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公路建设 施工质量 监督管理 思考

一、引言

公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公路自身的使用效能,更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是确保公路建设达到预期质量标准的核心环节,对于提升公路工程品质、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现存问题

(一)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1. 法律法规执行与细化不足

尽管我国已出台一系列公路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打折扣现象。一些地方对法规的理解和贯彻不够深入,导致在质量监督管理中未能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操作。同时,现有法规在某些细节方面规定不够详尽,例如针对一些新型施工工艺和材料的质量监管标准不够明确,使得监督管理工作缺乏精准依据。

2. 监督管理机制协同性差

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交通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然而,当前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不同部门在质量监管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职责交叉或空白区域,导致监管效率低下,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二)监督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 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

公路建设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部分监督管理人员未能及时跟进学习,对这些新成果了解不足,在质量监督过程中难以准确判断施工是否符合要求。例如,对新型环保路面材料的性能特点和质量标准缺乏了解,无法对其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2. 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缺失

少数监督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敷衍了事、走过场的现象。甚至个别人员可能因利益诱惑,放松对施工质量的监管,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严重影响质量监督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施工过程质量监督管理不到位

1. 原材料与构配件监管薄弱

原材料和构配件是公路建设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工程质量。但在实际监督管理中,对原材料和构配件的检验环节有时不够严格。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可能采购质量不达标的材料,而监督人员未能有效识别,对材料的来源、质量证明文件审查不细致,进场检验流于形式。

2. 关键工序与隐蔽工程监督不足

公路建设中的一些关键工序,如路基压实、桥梁桩基施工等,以及隐蔽工程,如地下排水设施、基础钢筋布置等,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在施工过程中,监督人员可能因人力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原因,未能对这些关键环节进行全程、全面监督。导致一些质量隐患在施工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为公路工程留下质量安全隐患。

(四)质量监督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1. 信息化应用程度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公路建设质量监督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手段可大幅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但目前部分地区质量监督管理仍依赖传统的人工检查、纸质记录方式,信息化技术如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大数据等在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实时、动态地获取施工质量数据,难以及时发现潜在质量问题。

2. 检测设备与技术更新缓慢

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是保障质量监督管理准确性的重要支撑。然而,一些质量监督机构检测设备陈旧、老化,精度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公路建设对高质量检测的需求。同时,对新的无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方法等应用推广缓慢,制约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优化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1. 强化法律法规执行与细化标准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路建设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宣传,提高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法规执行监督机制,对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同时,结合行业发展和实际施工需求,进一步细化质量监管标准,针对新型施工工艺和材料制定详细的质量验收规范,为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南。

2. 构建高效协同的监督管理机制

明确各部门在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中的职责,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质量监管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共享。在项目规划阶段,各部门共同参与,提前明确各自职责和工作流程,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加强联合执法力度,对质量问题进行综合整治,形成监管合力。

(二)提升监督管理人员素质

1.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与考核

定期组织监督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讲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与质量标准。鼓励监督管理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继续教育,拓宽知识面。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晋升挂钩,促使监督管理人员主动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2.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与监督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意识。建立职业道德监督机制,设立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确保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监督管理

1. 严格把控原材料与构配件质量

加强对原材料和构配件采购环节的监督,要求施工单位选择信誉良好、质量可靠的供应商。严格审查材料和构配件的质量证明文件,确保其来源合法、质量合格。加大对进场材料和构配件的检验力度,增加抽检频率和范围,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进行检测。对不合格产品坚决予以清退,严禁用于工程建设。

2. 突出关键工序与隐蔽工程监督重点

制定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细则,明确监督要点和检查频率。在施工前,要求施工单位对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质量保证措施,并报监督管理部门审核。监督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巡查,采用旁站、抽检等方式,对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进行全程监督。建立隐蔽工程验收制度,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四)创新质量监督管理技术手段

1. 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

积极引入BIM、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构建公路建设施工质量信息化监管平台。通过在施工现场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采集施工质量数据,如温度、湿度、压实度、钢筋间距等,并上传至监管平台。利用BIM模型对工程进行可视化管理,直观展示施工进度和质量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质量趋势和潜在问题,为质量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更新检测设备与技术

加大对质量监督机构检测设备的投入,及时更新陈旧、老化的设备,引进先进的无损检测设备、快速检测仪器等。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积极推广应用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性能可靠。

四、结论

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保障公路建设质量、推动公路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提升人员素质、加强施工过程监管以及创新技术手段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在未来的工作中,应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优化质量监督管理策略,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公路建设环境,为打造高质量的公路工程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交通运输部.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24)[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24.

[2] 张某某. 智能建造背景下公路工程质量监管创新研究[J]. 中国公路学报, 2025,38(2):1-12.

[3] 李某某. 基于BIM的公路工程质量追溯体系构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4.

[4] 王某某.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创新[J]. 交通标准化, 2024(6):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