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运用情绪绘本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实践研究

作者

王小燕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318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情绪绘本作为一种生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工具,为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通过阐述情绪绘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详细介绍运用情绪绘本的实践策略,并分析实践效果,旨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通过情绪绘本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情绪绘本;心理健康

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对其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惑等诸多问题,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往往较为枯燥,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情绪绘本以其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小学班主任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力手段。

一、情绪绘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帮助学生认识情绪

小学生对情绪的认知较为模糊,情绪绘本通过形象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将各种情绪直观地展现出来。例如在《我的情绪小怪兽》中,把不同情绪具象化为不同颜色的小怪兽,黄色代表快乐,蓝色代表忧伤等。学生在阅读绘本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各种情绪的特点和表现,从而更好地识别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

(二)引导学生表达情绪

很多小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常常以哭闹、发脾气等不当方式表现。情绪绘本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情绪的范例[1]。像《菲菲生气了》,书中细致描绘了菲菲从生气到逐渐平静的过程以及她内心的想法。学生阅读后,能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生气的原因和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宣泄情绪。

(三)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绘本中的故事往往蕴含着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如《杰瑞的冷静太空》讲述了小男孩杰瑞通过打造自己的“冷静太空”来控制愤怒情绪。学生阅读此类绘本后,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在情绪激动时找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冷静下来,从而逐渐培养起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

二、小学班主任运用情绪绘本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策略

(一)精心选择情绪绘本

1.依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不同。低年级学生可选择画面简单、文字较少、故事趣味性强的绘本,如《大卫不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情绪。高年级学生则可选择情节更复杂、内涵更深刻的绘本,如《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引导他们思考人生和情绪问题。

2.结合学生常见情绪问题选择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恐惧、自卑等情绪问题,有针对性地挑选绘本。当学生面临考试压力产生焦虑情绪时,可选择《我好担心》,书中小莉的种种担心与学生的焦虑情绪相呼应,能帮助学生缓解焦虑[2]。

(二)多样化的绘本阅读方式

1.课堂集体阅读

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或心理健康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绘本内容[3]。例如在阅读《我喜欢自己》时,教师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主人公喜欢自己?”引导学生思考自我接纳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阅读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本情绪绘本。小组成员共同阅读,交流各自的感受和想法。如阅读《把坏脾气收起来》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发脾气的经历以及如何控制坏脾气,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强化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3.亲子阅读

鼓励家长与孩子在家中进行亲子阅读。班主任定期推荐情绪绘本,并指导家长阅读方法。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朱家故事》,在阅读后,家长和孩子讨论家庭责任和情绪问题,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三)绘本拓展活动

1.角色扮演

选取绘本中的经典情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生气汤》时,学生分别扮演妈妈和霍斯,重现故事中通过煮“生气汤”来释放情绪的场景。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故事中的情绪变化和应对方法。

2.绘本创作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属于自己的情绪绘本。学生以“我战胜了恐惧”为主题创作绘本,将自己克服恐惧的过程用绘画和简单文字记录下来,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对情绪的理解和管理[4]。

3.主题讨论

围绕绘本主题开展班级主题讨论。在阅读《和甘伯伯去游河》后,组织学生讨论在集体活动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情绪自控能力。

三、小学班主任运用情绪绘本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情绪认知与表达能力提升

经系统的情绪绘本阅读及相关活动,学生在情绪认知与表达上进步显著。日常交流中,他们能敏锐识别自身与他人情绪。课间有同学摔倒,旁人会关心询问是否难过,展现出对他人情绪更细腻的感知。自我表达时,学生不再简单说开心或难过,而是运用丰富词汇。课堂分享中,有学生讲述绘画比赛未获奖时,用“失落”“沮丧”精准描述心情,体现出情绪认知与表达能力大幅提升。

(二)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增强

面对负面情绪,学生能运用从绘本中学到的方法自我调节。以往易发脾气的学生,激动时会尝试深呼吸,或前往班级“冷静角”让自己平静。班级因小摩擦引发的冲突明显减少,小组合作作业时,有同学意见不合差点发火,想起绘本方法后,冷静提议再商量,充分证明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切实增强。

(三)班级氛围更加和谐

随着实践推进,班级氛围积极向好。学生间理解包容度提高,同伴遇情绪问题,大家主动关心帮助。课堂上同学回答问题紧张出错,不再遭嘲笑,而是收获鼓励;课间同学因矛盾情绪低落,旁人会耐心倾听、出谋划策。班级形成积极互助氛围,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互动活跃,教学效果提升。

四、小学班主任运用情绪绘本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反思

(一)绘本选择的精准性有待提高

选绘本时虽考虑年龄和常见情绪问题,但仍有部分与个别学生不契合。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可能对情节复杂、情感强烈的绘本缺乏共鸣甚至产生距离感。班主任今后需花更多精力,通过谈心、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建立精准心理档案,挑选更适宜的绘本[5]。

(二)活动开展的持续性不足

受课程紧张、资源有限等因素制约,部分绘本拓展活动难以持续。如原计划定期举行的绘本创作比赛,因考试周和教室空间问题中断,影响实践效果巩固。未来班主任要提前规划,与学校沟通协调,合理安排时间,整合资源,确保活动长期稳定开展,让学生持续受益。

(三)教师指导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运用情绪绘本开展教育对教师引导能力要求高。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绘本的方法单一,如仅提问“学到了什么”,难激发深度思考。教师需积极参加心理健康培训,阅读专业书籍和研究成果,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多元教学方法,提升指导能力。

五、结论

小学班主任运用情绪绘本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切实可行且成效显著。通过精心选绘本、多样阅读方式及丰富拓展活动,能助力学生认识、表达和管理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虽实践中存在问题,但只要持续反思改进,优化绘本选择、保障活动持续、提升教师能力,情绪绘本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广阔,为培育身心健康的小学生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志艳.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浅析 [J]. 生活教育, 2024, (19): 76-78.

[2] 苏艳艳. 小学班主任利用绘本阅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J]. 家长, 2023, (35): 35-37.

[3] 周鑫. 小学班主任利用绘本阅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3, (31): 135-137.

[4] 张珊珊,陈媛媛. 小学班主任利用绘本阅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1, (12): 159-160.

[5] 谈欣. 绘本阅读——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J]. 改革与开放, 2017, (20): 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