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创设启思维,合作探究建模型

作者

戚艳珺

星河实验小学 213161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学生思维,并借助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数量关系模型。阐述了情境创设和合作探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与策略,包括生活情境的选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等,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其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积极影响,最后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合作探究;数量关系模型

一、情境创设启思维

(一)生活情境的重要性

生活情境是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 “加减法” 时,可以创设购物的情境:小明去商店买文具,一支铅笔 2 元,一个笔记本 5 元,他买了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意义,即把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生活情境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 “平均数” 时,可以创设班级学生身高统计的情境:老师想了解同学们的身高情况,测量了第一组 5 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 135 厘米、140 厘米、138 厘米、142 厘米、137 厘米,求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明白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如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等。

(二)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

1.观察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例如,观察超市里商品的价格标签、家庭每月的水电费账单、交通信号灯的变化规律等,让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将生活中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学习 “行程问题” 时,播放一段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汽车行驶的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模型。

3.角色扮演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 “人民币的认识” 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进行人民币的兑换和计算。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民币的面值和使用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创设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1.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培养问题意识

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发现许多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创设 “校园绿化” 的情境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学校要在一块长方形的空地上种树,每行种 8 棵,种了 5 行,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还可以怎样种树?”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种树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促进思维发展

生活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例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 “分数的初步认识” 时,通过分蛋糕的情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四分之一。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中,理解了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合作探究建模型

(一)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

1.合理分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一般以 4 - 6 人为一组为宜。确保小组内成员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特点,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例如,可以将学习成绩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共同提高。

2.明确分工

在小组合作中,要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可以设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角色。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

3.定期调整

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和学生的发展变化,小组分组应适时进行调整。例如,当发现某个小组内部存在矛盾或合作效果不佳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二)合作探究的实施过程

1.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在学习 “三角形的内角和” 时,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巡视各小组,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合作探究活动。例如,通过测量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内角、剪拼三角形的内角等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4.汇报交流

各小组选派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小组的探究成果。在汇报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疑问和建议,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汇报交流,学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探究经验和成果,拓宽思维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对数量关系模型建构的作用

1.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合作实践,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自主建构数量关系模型。例如,在学习 “工程问题” 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工程问题中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自主总结出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模型: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 工作总量 ÷ 工作时间,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会倾听、表达和分享。通过合作交流,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讨论解决 “鸡兔同笼” 问题时,学生们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法,如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通过交流比较,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各种解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和合作探究学习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组织合作探究,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为数量关系模型的建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郑侨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开展路径探索[J].读写算, 2025, (10): 43-45.

[2]杨秀华.数字技术辅助数学情境互动学习[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5, (03): 93.

[3]龚国林.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情境化教学实施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 (06):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