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路径探讨
李敏
吉林省延吉市梨花小学校
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爱上数学,但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为了体现生活化教学,会设计复杂银行利率、炒股票等现实问题,这些超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部分教师“重生活,轻数学”,且对于生活素材的筛选相对局限,实施过程中总是浅尝辄止,影响了整体育人效果。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将详细阐述数学生活教学的可行性路径,旨在通过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和提升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能让原本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无缝衔接,以此唤醒学生新知探究欲望。具体教学中,可利用图片、视频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生活记忆,顺势导入新课。同时,可在课前做一个迷你小游戏,基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然引出新课知识。新课导入环节,还可提出源于生活的真问题,激发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新课知识。如在《角的度量》一课教学时,可于新课导入环节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出示两名学生在玩滑梯的图片,一个滑梯的坡度很陡,另一个比较平缓。呈现完图片以后,与学生交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滑梯玩起来更刺激?”当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出“坡度陡的滑梯玩起来更刺激”以后,继续对学生说:“在数学上,这种‘陡’和‘缓’是指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的大小。”接着,继续为学生出示两个高度不同、倾斜度不同的滑梯图片,引导学生用眼睛看,准确判断哪个滑梯的角更大。当学生表示眼睛无法准确判断时,顺势引出一个更科学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起来。在本节课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滑梯来导入新课,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精准切入了课程教学重点。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为了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需要重构课堂教学内容,本着“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紧紧围绕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来寻找生活原型,让学生到生活中学习。同时,可强调“做中学”,结合真实事件为学生设计生活化学习任务。此外,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因数与倍数》一课教学时,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因数概念,理解了在整数乘法中若 a×b=c (a、b、c 为非零自然数),那么 a 和 b 就是 c 的因数以后,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再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铺地砖”的环节。操作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出示任务:小明家卫生间的长是 16 分米,宽是 13 分米,他想用正方形地砖铺地,可以选用边长是多少分米的地砖呢?边长最大是几分米?任务驱动下,向每一位学生发放一张方格纸,用来代表地面,指导他们亲自动手用彩笔画一画或用小正方形纸片摆一摆,以解决问题。动手“铺地砖”过程中,学生将从中发现地砖边长必须是 16 的因数,也必须是 12 的因数。结合学生的回答,可做简单的总结:“地砖的边长必须是 16 和 12 公有的因数,最大公因数就是可以选用的最大边长。”整个教学活动中,结合“铺地砖”这个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因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有序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让学生完整经历了探索因数知识的过程,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环境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环境不仅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利于学生展开沉浸式学习。教学实践中,要重视用好生活素材为学生布置生活化教学环境,并将其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供学生展开高效学习。如在《圆柱与圆锥》一课教学时,为了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可在教室里专门开辟一个“圆柱圆锥博览馆”学习区。在这个学习区,提前摆放上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到的茶叶罐、薯片筒、饮料罐、保温杯、蜡烛、固体胶棒、卫生纸卷芯、冰淇淋蛋筒、圣诞帽、漏斗等等,请学生进入到“博览馆”,仔细观察,尝试寻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圆柱体物品,通过看、摸、滚、量等方式探索圆柱的特征,再亲自动手用包装纸将薯片筒包装起来,以此引出圆柱表面积概念,自己推导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在“圆柱圆锥博览馆”这个区域,还可尝试为学生布置“小小设计师”沉浸式学习任务,请学生尝试为奶粉罐厂家设计一种新包装。期间,说明罐高 20cm、底面直径为 10cm,组织学生用铁皮进行制作。当学生牢牢掌握了圆柱知识以后,可继续引导他们沉浸式学习圆锥知识,利用“博览馆”中提供的圆锥实物对比观察其与圆柱的异同点。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为学生打造“圆柱圆锥博览馆”这样一个生活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实现了深度学习,真正理解了知识。
四、课后实践生活化
课后实践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为此,在生活化教学中,要重视本着生活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原则为学生组织数据调查与统计、空间几何与测量、游戏与创作等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做中学习。如在《扇形统计图》一课教学时,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后,可开展一次“我是家庭/班级‘数据分析师’”的课后实践活动。活动进行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活动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有 4-6 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三个贴近生活的主题中自选一个进行调查分析。实践任务一,分析家庭月度支出;实践任务二,调查班级同学课余时间安排;实践任务三,统计个人兴趣爱好。对于任务一,重点要求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仔细记录好家庭近一个月的各项支出,再分类汇总,绘制一幅《家庭月度支出扇形统计图》。对于任务二,重点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自主调查全班同学课余时间做了什么,再回收问卷,统计选择每个项目的人数,绘制对应的扇形统计图。对于任务三,重点要求学生真实记录自己一周内在各项爱好上投入的时间,计算出每项爱好的时间占比,绘制对应扇形统计图。当学生完成了课后实践任务以后,组织一次展示会,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以通过生活化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
综上可知,生活化教学是“糖衣”,可更好地吸引学生,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创设真情境,能让学生学得更高效。教学实践中,为了打造成功的生活化课堂,要重视使用学生真实可见、可感的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并灵活应用生活化教学内容,布置生活化教学环境。同时,增加生活化课后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孟敏.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3(8):66-68.
[2] 陈家贵.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