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书院制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

李思阳

重庆移通学院

一、高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背景与现状

(一)高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背景

为顺应时代发杂的国际舆论形式,围绕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统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可以让其在国际社会展现出璀璨光辉,还能让世界认识到其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推进作用,进而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坚持。新时代,国家转型、民族复兴都离不开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四个方面的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也不例外。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复杂因素交织给社会稳定与国家认同带来了新挑战。

在此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目标。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对自身文明精髓和核心价值体系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高校作为文化薪火相传与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宛如灵动的火种,能够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激发其批判性思维的火花,进而全方位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栋梁。

(二)高校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发展但仍有待深化的态势。高校成为国际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载体之一。高校依托自身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汇聚了精通传统文化研究、外语表达流畅的学者,还吸纳了具有国际传播经验与新媒体运营技能的人才。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定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新方法,在学术交流中提升自身在国际文化传播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传播渠道来看,高校积极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传播途径。线上,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国际学术数据库、在线课程平台等,打造全方位的传统文化传播矩阵。以抖音国际版(TikTok)为例,许多高校开设官方账号,发布传统文化短视频,涵盖书法、武术、戏曲、传统节日等多个领域,凭借生动有趣的画面与简洁明了的解说,吸引了大量海外用户的关注与点赞。

高校在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在传播内容方面,存在“浅尝辄止”与“过度学术化”的两极分化现象。部分传播内容过于注重表面形式,如简单展示传统服饰、传统建筑等,未能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念,导致海外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跨文化传播障碍也是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理念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例如,“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西方文化语境下,其内涵与表现形式与西方“家庭伦理”观念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在传播“孝”文化时,若不能充分考虑这种文化差异,采用恰当的传播方式,就难以让海外受众真正理解与接受。

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集思想引领、师生互动、文化浸润、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在传统文化国际传播面临内容深度不足、传播效果难量化、跨文化理解壁垒等现实挑战的背景下,能够充分发挥其场景融合、资源整合、贴近学生的独特优势,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多元化互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更深层次的价值共鸣与情感认同。

(三)重庆移通南湖书院的角色定位

南湖书院是以“影响力”为内核的国际化社区文化书院,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为己任,以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使命。南湖书院通过文化浸润、阵地建设与实践育人,构建起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立体生态:以中华文化精髓浸润学子心灵,打造国学返本开新工坊等文化传承阵地,开展国学体验日等特色活动,让青年在亲身体验中领悟文化基因;以国际化平台赋能文化传播,通过中外学生共学共研,引导学子以文化使者身份讲述中国故事,在跨文化对话中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南湖书院致力于培养兼具大国自信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使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远航,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二、南湖书院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实践路径探析

(一)依托一站式社区展开直观式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社区作为育人平台,其文化建设与育人功能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社区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南湖书院充分发挥书院制育人平台的特色优势,以“文化浸润、实践育人”为导向,通过多元化、沉浸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中外学生课余需求,并鼓励其深度参与活动策划与实施,实现“从体验到创造”的成长跃升。以“民族体验日”为例,该活动于每年三月第三周周三举办,立足“民族影响力”育人理念,通过国学经典研习、传统技艺体验、民族文化工坊等丰富载体,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构建师生共学、共赏、共践的文化传承平台。活动不仅助力学子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更推动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培养了一批“知文化底蕴、明礼仪规范、担时代使命”的新时代青年。冰果通过活动为契机,拓展国际传播的手段与途径近年来,南湖书院持续深化文化育人体系,以“国学返本开新”“国学体验日”“工匠南湖”等品牌活动为支点,结合国际民族文化工坊建设,引导学子主动发现、研习并传播身边的传统文化。这一系列实践有效强化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助力其树立“四个自信”与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核与价值理念,为新时代大学生品格锤炼与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与实践路径。南湖书院将始终把握时代机遇,以文化人、以文培元,让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丰富的内涵特质对于启示大学生精神生活具有深刻的育人价值,牢牢把握住新时代新机遇,从而为锤炼大学生精神品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

(二)依托校园工坊项目形成常态化传播矩阵

书院作为纽带和桥梁,是教师与学生、院系与书院、现在与未来连接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内容。与完满教育资源平台连接,打造书院特色空间与实践基地;与异科导师勠力同心,强化“共建共育”;与校内特色育人平台连接,打造书院亮点工坊,实现“协同育人”,共同构筑“书院生态圈”,帮助学生领导力提升。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是当前文化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南湖书院创立的“国学返本开新工坊”,以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创造性转化为核心理念,探索出了一条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国学返本开新工坊突破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文化传播模式,通过“体验-互动-创造”三位一体的活动设计,让中外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工坊定期举办“国学返本开新”活动,设置书法临摹、茶道研习等体验环节,并邀请留学生参与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策划与展示。例如,在在春茶季节期间,对各大类茶种进行评鉴,并与越南红茶等国外茶进行对比,这种“做中学”的模式不仅让外国学生直观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更培养了中国学生的文化表达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数据显示,参与工坊活动的学生中, 92% 表示“显著提升了向国际友人讲解中国文化的能力”, 87% 的留学生反馈“通过实践体验消除了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

服饰作为文化的显性载体,具有极强的视觉传播力。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体验和学习,让学生领略世界各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南湖书院特别设立国际民族文化工坊,借助提供各种服装制作工具和材料,同学们亲手制作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的服饰,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现已制作完成多套服饰与一个南湖吉祥物模型。并提供刺绣丝线、扎染布料、传统纹样图册等工具,指导学生制作蕴含民族元素的创意服饰。例如:学生团队以苗族银饰为灵感,结合现代时装设计,创作出“星辰苗韵”系列服饰;将二十四节气元素融入汉服改良,设计出兼具传统美学与实用功能的日常着装;并协同高校社团,展开民族服饰走秀等文化体验项目,邀请留学生穿上传统民族服饰,沉浸式的体验带来的是各大网络平台自媒体的传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在多元渠道的支持下实现更大范围的普及。首先要用书院各自媒体账号数量的增加来扩大粉丝数、抢占发声渠道,扩大文化传播范围。结合目标受众的不同需求,合理把握传播主题,创新差异化传播方式,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强化传播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权。

(三)依托书院空间浸润式汲取文化精华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南湖书院创新性地打造"一站式"文化育人社区,通过空间重构与活动设计,实现传统文化"浸润式传承"与"创新性传播"的双重目标。这一实践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深度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更构建起有效的国际文化对话机制。南湖书院通过环境设计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教育语言:南湖书院 3 号楼书院建筑设计模拟了福建土楼的设计理念,环形建筑格局再现土楼"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并上挂所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国旗。形成中外文化的一种交融;在书院架空层走廊、摆设各类布制传统民族服饰人偶、纸质传统民族服饰人偶,展示各类传统民族服装;设置国学体验区,利用知识普及类文化上墙,以及南湖书院自媒体抖音账号、微信号对国学文化的推送引流。旨在达到理念共识和实践效能的双重推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互联网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并积极适应当前国际高校舆论环境和发展动态,利用数字技术加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使国际舆论在有意识的引导下识别、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在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深度交融的时代语境下,南湖书院的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国际传播提供了创新性范式。书院通过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生态,将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空间设计、活动实践与传播机制,实现了从“文化浸润”到“价值认同”、从“在地传承”到“国际对话”的跨越式发展。

南湖书院的实践表明:以书院制为载体,通过“体验-创造-传播”三位一体的育人路径,能够有效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国学返本开新工坊的沉浸式体验、民族服饰创制工间的视觉化表达、以及土楼建筑的空间叙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更通过数字化传播与国际合作,使中华文化以可感知、可参与的方式走向世界。这一模式的成功,印证了传统文化传播需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对话”,从“符号展示”深化为“价值共鸣”。

面向未来,高校在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中需进一步强化三个维度:一是深化“技术赋能”,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文化传播的物理边界;二是构建“全球网络”,通过国际高校联盟、海外文化工坊等载体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三是培育“青年使者”,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传播主体。唯有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在世界文明互鉴中持续焕发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东方智慧。

南湖书院的探索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文化育人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文化并非静止的遗产,而是动态的、可再生的精神资源。通过空间重构、实践创新与传播迭代,中国高校完全有能力在新时代的文化坐标系中,书写传统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仁钦东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新传奇,2025,(05):73-75.

[2]马成瑶.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2(03):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