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家园共育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分析

作者

余晶晶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管仲幼儿园 236200

引言

家园共育是一种重要的协同教育模式,它能将家庭和幼儿园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文章旨在探索家园共育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创新路径,以期为建构更加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一、家园共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

(一)构建教育一致性,增强幼儿安全感与稳定性

家园共育就是家庭与幼儿园紧密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进程中家园共育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家园共育能有效建构教育一致性以提高幼儿安全感和稳定性,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与环境稳定性密不可分,尤其是家庭与幼儿园两大环境教育协调与否直接关系着幼儿心理状态与情绪反应[1]。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沟通交流等方面保持一致,幼儿就能从两种教育环境中感知到一致性的信息,而这种一致性能给幼儿带来心理安全感,帮助他们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降低由于环境差异所带来的不安情绪和心理困扰。研究显示,家庭与幼儿园教育方式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认同感与情感稳定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幼儿积极心理健康发展[2]。

(二)形成教育互补性,提升问题发现与干预的时效性

家园共育模式下,作为两大教育环境——家庭与幼儿园,尽管其教育职能及角色定位不同,但其教育目标的互补性可以大大加强幼儿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和及时介入。家庭作为教师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家长对于教师的行为、情绪、心理状态都有最为直接的认知和回馈;而且幼儿园通过职业的教育活动及心理支持可以详细地观察和评价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当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进行紧密合作,信息互通的日常教育时,就能较快地发现幼儿发展中存在的心理困扰与问题。比如,家长可能会通过观察家庭环境下教师的焦虑、退缩等情绪改变,幼儿园教师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游戏、个别指导来发现教师人际交往或者情绪调节上存在的难点。通过家园共育可以使家庭与幼儿园相互取长补短,对幼儿心理状况及行为表现进行及时沟通,以便较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对问题的介入与解决给予及时支持。这种教育互补性在增强问题发现时效性的同时,也使干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得到优化[3]。

(三)赋能家庭教育,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家园共育不只是幼儿园和家庭的互动和合作,而是为家庭教育赋能,特别对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素养起到关键作用。家长是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初始引导者,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情绪的形成。但很多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知识与技巧,常常很难正确地鉴别并有效地应对幼儿成长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和挑战。所以,借助家园共育模式幼儿园能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有助于他们教育素养的提高,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具体来讲,家园共育可通过举办家长讲座、心理健康工作坊、家庭教育指导等为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发展基础知识及有效的教育技巧。比如,家长可学会怎样发现教师情绪波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原因、怎样有效地利用积极沟通方式、心理支持等,以促进其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幼儿园也可对家长进行个别化咨询服务,以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遭遇的现实问题,提高家长面对幼儿心理困境的处理能力。

二、家园共育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互联网 + 家园共育”数字化平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 + ”概念引入家园共育、建设数字化平台已成为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一项重要创新策略。传统家园共育以面对面交流为主、线下活动为辅,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家长参与程度有限、教育资源不易分享等诸多问题,数字化平台的运用可以有效破解上述困局。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系统化地整合和分享教育资源,主要有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指南、家庭教育案例、幼儿心理测评工具,从而为家长提供随时随地都能得到的专业支持。同时平台可搭建家园沟通通道,教师可将幼儿心理状态、情绪表现、社会交往等信息实时反馈给家长,家长则可将家庭观察信息及时上传,做到信息双向流动与数据化管理。这一信息透明、互动机制在提升家园共育效率的同时,还提升了教育针对性、科学性。另外,数字化平台可通过线上课程、视频讲座、心理健康测试与分析、互动问答等多形式促进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提高,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及应对策略。从幼儿园层面上讲,教师可通过该平台对行为数据加以记录和分析,从而对幼儿心理发展给予更准确的引导和介入。进一步,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该平台可以预测幼儿心理发展趋势,从而为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基础。

(二)创立家长“心理教练”工作坊

创建家园共育模式下家长“心理教练”工作坊作为一项创新性教育策略,其目的在于通过专业的心理教育辅导促进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情感支持技巧的提高,进而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整体发展。家长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得不够专业,很难处理好幼儿不同发展阶段可能产生的情绪波动、行为问题、心理困扰等。通过建立家长“心理教练”工作平台,幼儿园能给家长搭建起系统的心理辅导平台来帮助他们了解教师心理发展规律,掌握有效的心理疏导技巧以及进行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坊内容可涉及幼儿情绪管理、亲子沟通技巧、行为问题干预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为基础,以角色扮演为载体、情景模拟及其他互动方式,让家长在实践中学会并掌握在家庭环境中给予子女正面心理支持的方法。另外,心理教练工作坊可邀请心理学专家及教育顾问做专题讲座及一对一辅导,以协助家长解决育儿期间所遭遇的特定难题,以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及自信。这样,家长既可以在专业辅导下实现心理成长,又可以加强自我反思和情感调节,从而为更深入地了解、陪伴子女奠定扎实的心理基础。

(三)开发“心理主题”家园共育游戏包

“心理主题”家园共育游戏包的研发是家园共育实践过程中有效的创新策略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互动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帮助教师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提高心理素质,在增进家长和幼儿情感连接和教育互动的同时。这类游戏包以设计系列有关心理健康的游戏及活动为主,内容涉及情绪识别、情绪管理、社会交往、压力调节以及其他心理发展主题,结合幼儿认知特点与情感需求加强幼儿心理素质培养。这款游戏包不只是提供适合幼儿的各种亲子游戏,例如角色扮演、情感卡片、情绪表达游戏等,还融合家长的指导手册,有助于家长理解每一个游戏的心理学原理及教育目的,让他们在家园互动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接受教育与指导。通过这类活动,幼儿能够在特定情境中学会识别和表达情绪、了解和体察别人的感受、应对冲突和挑战,进而促进幼儿情感智力的发展以及社交能力的提高。而家长通过参与,可以加强幼儿心理发展敏感性,获得更加高效的育儿技巧,继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与成效。

结语

家园共育给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借助数字化平台、家长工作坊、游戏化活动的开展策略,可以有效促进教育一致性和互动性。今后要不断深化家园协同机制的建设,共同推动幼儿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强.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3(S02):143-145.

[2]马莉娜.家园共育在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中的作用研究[J].智慧少年,2023(19):0294-0295.

[3]郭飞燕.论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3(1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