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护理在呼吸内科疾病护理中的作用及对满意度的影响
钱淑萍
黄陂区人民医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312
引言
呼吸系统疾病因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下,护理工作往往侧重于疾病症状的管理,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支持。医学范式的演进驱动护理理念由生物医学导向向全人照护模式转型,强调对患者心理、社会等多维度的关怀。以患者尊严为核心导向的关怀护理范式正在当代临床实践中确立,其核心在于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关注其情感需求,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来提升护理质量。探讨该模式在呼吸内科的应用效果,该举措显著优化临床结局并提升照护品质,是医疗体系进阶的核心驱动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前瞻性纳入 2024 年 8 月-2025 年 8 月呼吸科住院患者 100 例,经计算机随机序列生成实现 1:1 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 n=50 )。观察组男 27 例、女 23 例,年龄 45~78(62.3±8.7) 岁,病程 1~15(6.2±2.4) 年;对照组男 26 例、女 24 例,年龄 43~80(61.8±9.2) )岁,病程 1~16(6.5±2 .6)年。两组基线特征均衡(性别/年龄/病程等, P>0.05 ),纳入标准:符合JRS 呼吸疾病诊断指南;意识清醒且沟通能力完整;书面确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多器官功能障碍(心/肝/肾 ⩾3 级);精神神经疾病史;研究依从性不足(含脱落)。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指导、氧疗护理等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结构化人文关怀护理: ① 成立由护士长带领的 5 人人文护理小组,经统一培训后实施干预; ② 心理干预:采用倾听、共情等技术缓解焦虑,每日 15~20 分钟个性化心理疏导; ③ 环境优化:调整病房温湿度、光线,提供眼罩耳塞等助眠物品; ④ 疼痛管理:采用数字评分法评估,实施音乐疗法、体位调整等非药物镇痛; ⑤ 家属参与:每周开展家属健康教育,指导共同参与护理; ⑥ 延续护理:出院后每周 1 次电话随访,持续 4 周。
1.3 观察指标
① 心理状态指标:焦虑水平以 SAS 量表评估,抑郁程度以 SDS 量表测定; ② 治疗依从性:通过医嘱执行率、复诊准时率等综合评价; ③ 护理满意度:基于院内研制的 Likert 式满意度量表实施量化评估; ④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 SF-36 量表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3.0 用于分析和处理特定测量数据( Πx±s⊥ )的数据。以%为单位计算数据,并用 χ2 检查数据;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改善
焦虑(SAS)、抑郁(SDS)减分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 P<0.01
表 1 心理状态改善效果对比(SAS/SDS 评分)

2.2 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依从率 94%vs 对照组 76% ( P<0.01 )。
表 2 治疗依从性比较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 96.2±2.1 分 vs 对照组 82.5±3.4 分( P<0.01 )。
表 3 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实施结构化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实证解析该模式对呼吸专科护理敏感指标的优化效能。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人文关怀理念的融入显著提升了整体护理质量,关怀式护理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实现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级缓解,本研究通过建立专业的心理支持体系,采用个性化心理疏导策略,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通过专业沟通技巧的应用,引导病感体验重构,促进治疗依从性行为触发,这种心理层面的支持对于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长期康复尤为重要。
该护理模式使用药依从性量表评分提升,传统护理模式往往忽视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而本研究通过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关怀策略,包括详细的健康教育、定期的随访管理等,使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接受度明显提升。特别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种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治疗同盟关系,对提高患者配合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满意度提升方面,人文关怀护理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优化病房环境、强化疼痛管理等细节改进,以及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使护理服务更加人性化。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并满足其合理需求,这种“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还将家属纳入护理体系,通过健康教育指导家属参与护理过程,这种家庭支持系统的强化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护理效果。
在护理质量提升方面,人文关怀护理的实施促进了护理服务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通过建立专科护理标准和流程,不仅提高了护理操作的规范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这种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深远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在呼吸内科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模式不仅关注疾病本身的护理,更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支持,体现了现代护理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整体护理转变的发展趋势。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疾病分期、不同年龄段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的差异性,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同时,如何将人文关怀理念更好地融入日常护理工作流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盛国昕,阿尔达克•吾拉力别克.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呼吸内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C]//《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智慧医疗分会,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协会.2024 第五届智慧医疗创新大会论文集.阿勒泰市949 医院;,2024:88-91.
[2]彭方国,鲜安福,张媛媛,等.人文关怀护理在呼吸内科疾病护理中的作用及对满意度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4,10(01):203-206.
[3]魏美翠.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和对策[C]//榆林市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医药研究论坛论文集(一).山东省曹县中医院;,2023:865-870.
[4]郎玉,周璐琪,李青.呼吸内科病房开展中医特色个性化护理服务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10):165-167.
[5]关慧.谈谈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J].人人健康,2023,(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