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再度领略上海土布之美
王海冬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元朝,黄道婆棉纺织技术革新与在上海传播成功,使上海的土布迎来了600年的辉煌,有了“木棉文绫、衣被天下” 的美誉 ,形成了一张套完整的的生产要素,积累了土布特有的审美特征。对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上海曾经的土布生产基地创造了各种方式,但不少仍然囿于历史的再现,通过产业化来保护传承这份遗产实施很少。这种纯绿色产品有在当下国际文化市场的广阔前景,个别区域已经迈出了有关国家合作的步履,但只有把这些资源有效地集中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才能让世界再度领略上海土布之美。
关键词:世界; 领略; 上海土布之美;产业链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黄婆婆,黄婆婆,一只梭子两筒纱,教我织,教我布,衣被暖天下”这类曾经广泛流传于上海地区的黄道婆民谣,现在几乎成了绝响。在上海老城厢有一条东起河南南路西至迎勋北路的先棉祠弄,原来有纪念黄道婆的先棉祠,现在也不见踪影。曾经使上海土布辉煌了600年的黄道婆棉纺织技术,在新历史时期,这种纯绿色产品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要有正确政策的保护之下创新发展,要让世界再度领略上海土布之美。
一、上海土布600年的辉煌
早在迄今6000年前的上海崧泽遗址就出土了陶纺轮,说明那时的上海已经有了自己的土布。但上海土布在全国驰名是元代,和黄道婆棉纺织技术密切相关。当时,松江乌泥泾的棉纺织技术较为落后,黄道婆因不堪封建家庭的压迫,流落到海南岛崖州,在那里生活了三十余年,学会了当地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并进行了有重点的创新改造。元贞年间黄道婆返回故乡乌泥泾,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家乡人民,她改进了轧棉技术,推广了搅车,大大提高了轧棉效率;在弹棉方面,她将小竹弓改为四尺左右的大弓,并用槌击弦代替手指拨弦,使弹棉效果更佳;在纺纱工序上,她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改变了以往单锭手摇纺车效率低下的状况,一人可同时纺三根纱,极大地提高了纺纱速度和质量,这些都领先当时的世界水平,使得以松江乌泥泾为中心的上海地区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上海也逐渐赢得了 “木棉文绫、衣被天下” 的美誉 。
到了明清时期,上海土布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普及,上海地区的土布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如明嘉靖中叶,广西人唐一岑来崇明任知县,他的夫人引进了广西当时先进的民间纺织技艺,进一步改良了崇明的纺织工艺,提高了纺织质量,使崇明的民间纺织业从明清以来一直保持繁荣。有明一代,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一直相当发达,“家纺户织,远近流通”,所产土布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还大量销往国各地。据记载,当时松江府的棉布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绫、布二物,衣被天下”,松江布成为了全国闻名的优质产品。
进入清代,上海土布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的土布生产技术更加精湛,品种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蓝白土布外,还出现了各种花色的土布,如云布、毛蓝布、紫花布等。这些土布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上海土布的销售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日本、南洋等地。除了家庭个体生产外,还出现了一些专业的纺织作坊和染坊。这些作坊和染坊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土布的商业贸易也日益繁荣。上海地区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土布贸易的商人,他们将本地生产的土布收购后,运往全国各地销售,形成了庞大的土布销售网络。使上海土布在中国的纺织史上称雄600年。据统计,民国初期崇明拥有布机 10 万架,年产量高达 250 万匹,年收入 100 余万银圆,可见在清代末年其产量之高,而崇明土布也是上海土布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清代宫廷长卷《姑苏繁华图》1中,苏州城喧闹的街市上悬挂着 “崇明大布” 的招牌,这表明上海土布在当时江南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市场上的重要商品。也出现的土布的品牌,如大成蓝:清末嘉庆、道光年间创立于上海,后来发展到浙江、广州等地。其出产的染色土布质地坚固,耐洗耐晒,畅销全国以及南洋一带,用木蓝等传统染料染为蓝色的土布被称为 “大成蓝”。上海土布600 年辉煌可见一斑。
二、上海土布的生产要素
上海土布主要以棉花作为原材料,在棉花的种植环节,就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独特的技巧。在播种前,农民们精心挑选优质的棉种,在棉花生长过程中,农民们需要进行精心的田间管理,包括及时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病虫害防治也是关键环节,农民们会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如利用防虫网、诱虫灯等物理手段,释放害虫的天敌等生物手段,以及合理使用农药等化学手段,确保棉花不受病虫害的侵害。当棉花的棉铃开裂,露出洁白的棉絮时,就到了采摘的最佳时机。采摘后的棉花需要及时晾晒,去除多余的水分,防止发霉变质。轧花是将棉花中的棉籽与棉纤维分离的过程,这是棉花处理的重要环节。上海普遍采用脚踏轧花机,由机架、轧辊、传动装置等部分组成,通过脚踏板带动轧辊转动,实现棉籽与棉纤维的分离。弹弓的弓弦一般用牛筋或羊肠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产生较大的冲击力,有效地使棉花纤维蓬松。随着时代的发展,弹花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弹弓。弹花机利用高速旋转的刺辊和罗拉,将棉花纤维梳理、弹松,效率大大提高。弹花机还配备了吸尘装置,能够在弹花过程中吸除棉花中的灰尘和杂质,进一步提高棉花的质量。
纺纱与织布是上海土布制作工艺中的核心环节,这两道工序紧密相连,共同赋予了土布独特的质地和风格。传统的纺纱工具是单锭手摇纺车,它由一个半人高的大圆轮、纱锭和摇把等部分组成。纺纱时,纺纱者右手摇动摇把,带动圆轮飞速旋转,左手则捏着棉条,随着圆轮的转动,棉条中的纤维被逐渐拉伸、加捻,形成细长的纱线。当纱线达到一定长度后,纺纱者会将纱线倒转,缠绕在纱锭上。一匹布大约需要重复 68000 次这样的纺纱动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纺纱技术逐渐应用于土布制作中。一些土布生产作坊开始采用多锭纺车或小型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多锭纺车可以同时纺出多根纱线,相比单锭纺车,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小型纺纱机通过电机驱动,能够实现连续纺纱,并且可以精确控制纱线的粗细和捻度,使得纱线的质量更加稳定。
打纱是在纺纱之后的重要工序,将纺好的单股纱线进行合并和加捻,使其成为更结实、更适合织布的线。需要使用专门的打纱工具,将多个纱锭上的单股纱线引出,通过一个旋转的装置,使这些纱线合并在一起,并同时进行加捻。打纱工人需要根据土布的用途和质量要求,精确控制加捻的程度。如用于制作冬季保暖衣物的土布,可能需要捻度较大的线,以保证其保暖性和耐用性;而用于制作夏季轻薄衣物的土布,则可能需要捻度较小的线,以增加其透气性和柔软度。
染纱是为纱线赋予色彩的关键步骤,上海土布的染纱工艺历史悠久,传统上多采用天然染料,如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植物染料主要来源于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位,如蓝靛、茜草、栀子等。蓝靛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染料,它可以染出深浅不同的蓝色,从清新淡雅的浅蓝色到深沉浓郁的深蓝色,都能通过不同的染色工艺实现。茜草则可以染出红色,栀子可以染出黄色,这些天然染料相互搭配,能够创造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效果。矿物染料则主要包括一些金属盐类,如朱砂、石青等,它们可以染出鲜艳的红色和蓝色。在染纱过程中,首先要对纱线进行预处理,将纱线浸泡在清水中,使其充分湿润,以便染料能够更好地渗透。然后,根据所选染料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染色方法。染好的纱线需要经过多次漂洗,去除表面多余的染料,然后晾干。在晾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以免颜色褪色。
盘纱是将染好的纱线按照一定的规律缠绕在纱筒上,以便于后续的经布工序。盘纱时,需要使用盘纱架或小型盘纱机。将纱线的一端固定在纱筒上,然后通过旋转纱筒,使纱线均匀地缠绕在上面。在缠绕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线的张力适中,避免出现松线或断线的情况。同时,要按照预定的图案和颜色顺序进行盘纱,确保经布时能够织出预期的花纹和色彩效果。经布是将盘好的纱筒上的纱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织布机的经轴上,形成经线的过程。这是织布前的重要准备工作,需要精确计算和细致操作。经布时,通常需要多人协作,一般会在宽敞的场地进行。先将多个盘好纱线的纱筒放置在专门的纱架上,然后从每个纱筒上引出一根纱线,通过一系列的导纱装置,将这些纱线整齐地排列在经轴上。在排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图案和颜色顺序进行,确保经线的排列准确无误。
接机头是在经布完成后,将经轴上的经线与织布机上的综框、机杼等部件进行连接的工序。这是一个精细的工作,需要熟练的技巧和耐心。接机头时,要将经线上的每一根纱线按照顺序依次穿过综框上的综眼和机杼上的筘齿。综框的作用是控制经线的上下运动,以便梭子能够顺利穿过经线形成纬线;机杼则用于打紧纬线,使经纬线紧密交织在一起。在穿综眼和筘齿时,要注意纱线的顺序和方向,避免出现错穿、漏穿的情况。同时,要确保纱线与综框、机杼连接牢固,以免在织布过程中出现纱线脱落、断裂等问题。接机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织布的效率和质量,一个熟练的接机头工人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连接工作,为织布工序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织布是整个土布制作工艺的核心环节。当时织布机是脚踏提综式的,它由机架、经轴、综框、机杼、梭子等部件组成。织布时,织工坐在织布机前,双脚踩踏踏板,通过杠杆原理使综框上下运动,从而将经线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梭口。同时,织工双手用大拇指和无名指推起机杼,用食指和中指将穿引纬纱的梭子快速射向另一边,梭子穿过梭口后,松掉双手让回退的机杼把纬纱打紧,从而完成一次打纬。如此反复操作,经纬线不断交织,布面逐渐形成。织工动作如行云流水,布机上纱、梭翻飞,“唧、唧”声连贯匀称,织成的布紧实平整、边缘光滑。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图案和要求,灵活调整织布的速度和力度,使织出的土布花纹清晰、色彩鲜艳。上海土布布纹常见的有双线、方格、回纹、鱼鳞、雁行、蚂蚁和芦席纹等。这些布纹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经线和纬线的交织方式,还与织工在织布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密切相关。“踏出”与“四梭回一脚”等特色织法别具一格,它们不仅赋予了土布独特的纹理和风格,更彰显了上海土布工艺的精湛与独特。这些织法在 “网眼布”“九曲布”“九索布”“九宫格” 等布品中广泛应用,使得这些布品结构复杂、图案美观且富有动感。
三、上海传统土布的审美特色
作为上海传统土布的具体产品的审美特色是融为一体的,即材质、色彩、图案等审美要素在一个作品中是综合体现的,为了论述方便,我们分析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 材质之美
上海土布选用天然棉花作为主要原料,其纤维细腻而柔软,为土布奠定了质朴天然的基调。当手触摸土布时,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细腻与温和,仿佛是与大自然亲密相拥。土布纤维结构中存在许多微小的空隙,这些空隙能够有效地储存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从而形成了良好的隔热层,阻挡了外界冷空气的侵入,为身体提供温暖的呵护。尤其在寒冷的冬日,土布衣物,就像被温暖的阳光包裹,让人倍感舒适。土布的天然纤维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够迅速吸收人体表面的汗液,并将其传导到织物表面,使其快速蒸发,从而保持皮肤的干爽。在炎热的夏天,当人们活动出汗时,土布能够及时吸收汗液,避免了衣物因汗水浸湿而黏附在皮肤上的不适感,让身体始终保持清爽。减少了因汗液滋生细菌而引发的皮肤问题。上海土布在使用后,也能够自然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的负担。
(二)色彩之美
传统的上海土布在色彩选择上,多以蓝、白、黑等基础色为主,这些颜色的运用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密切相关 。蓝色,是上海土布中最为常见的颜色之一,它源于天然的植物染料蓝靛。蓝靛的制作过程充满了自然与传统的韵味,人们从蓼蓝、菘蓝等植物中提取色素,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发酵、沉淀等工序,最终得到用于染色的蓝靛。这种天然的蓝色,清新淡雅,给人一种宁静、质朴的感觉。在上海的水乡环境中,蓝色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互融合,与蓝天白云、碧水清波相得益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蓝色代表着纯洁、宁静和忠诚,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白色的棉花在经过纺织工序后,保留了其天然的洁白色泽,展现出一种质朴的美感。白色,给人以纯净、简洁的视觉感受,它象征着纯洁、善良和美好。在一些传统的仪式和场合中,白色的土布被广泛应用,如婴儿的襁褓、婚礼中的服饰等,寓意着新生命的纯洁和美好,以及婚姻的神圣和纯洁。黑色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庄重、肃穆和深沉,它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敬畏之情 黑色为土布增添了一份稳重和神秘的气息。
上海土布还会运用一些其他的颜色进行搭配,如红色、黄色等。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常用于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在土布中加入红色元素,如红色的丝线、图案等,能够为土布增添一份喜庆和活力。黄色则象征着尊贵、辉煌,在古代,黄色是皇家专用的颜色,虽然在民间的土布中使用较少,但偶尔出现的黄色元素,也能为土布带来一种独特的高贵气质。上海土布的色彩搭配注重简洁、和谐与统一。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活的温馨 。
(三)图案之美
上海土布的几何图案以其独特的构成方式和深刻寓意,成为土布图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何图案主要由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元素构成,通过重复、对称、渐变等排列方式,形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图案。如方格纹,它是由纵横交错的线条形成大小相等或不等的方格,这些方格整齐排列,给人一种规整、稳定的视觉感受。在一些土布作品中,会运用不同颜色的纱线来织就方格纹,如蓝色与白色相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图案更加醒目。方格纹寓意着秩序与稳定,它象征着人们对生活有条不紊的追求,反映了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期望。
回纹也是常见的几何图案,它以连续的回旋线条构成,线条流畅且富有动感。回纹的构成通常采用对称的方式,左右或上下对称,展现出一种平衡之美。在实际应用中,回纹常常作为边饰或装饰元素,围绕在其他图案周围,起到装饰和衬托的作用。回纹寓意着生生不息、福寿延绵。其连续不断的线条,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循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长寿的期盼。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如婚礼、寿宴等,回纹图案常常出现在土布制品上,以表达对新人或寿星的美好祝福。
菱形纹则是由菱形元素相互连接或排列而成,菱形的形状独特,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为图案增添了一份活泼与灵动。在排列时,菱形纹可以有规律地重复,也可以进行大小、颜色的渐变,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菱形纹寓意着财富和吉祥,它的形状独特,被认为具有吸引财富和好运的力量。在民间,人们相信佩戴或使用带有菱形纹的土布制品,可以带来财运和福气。
四、让世界再度领略上海土布之美的路径
从土布的图案、色彩和制作工艺中,可以看到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是上海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土布制作在过去常常是妇女们聚集在一起进行的活动,人们通过共同参与土布制作,交流技艺、分享经验,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和社区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如今,华泾乡、庄行镇、廊下镇、竖新镇、向化镇等可以提供社区的各种土布文化活动,重新感受到手工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扩大就业范围,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下,上海各地为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创造了很多适合地域特色的形式,如竖新镇拥有崇明岛上最大的土布纺织传承基地,就建立了一个布布瀛土布馆,场馆总占地面积超 2000 平方米,收藏了 15000 多匹土布,宛如一个崇明土布 “博物馆”。也支持私人开类似的博物馆,如向化镇土布收藏家何永娣2017 年开办的“上海崇明永娣土布传承馆”,该馆藏有近 500 个品种、10000 多种花色共 25 吨土布,为崇明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布提供了参观、体验、交流的平台。
又如:近年庄行群艺馆设立了土布馆,已接待中外游客8万余人;成立了庄行土布时装表演队,经常到各地举行“乡村恋”土布时装巡回展示。2009年3月在上海奉贤菜花节上,举办了“农家土布打擂台”活动,来自该镇15个村60多位农家织布女送来的100多匹土布,在千年古镇庄行老街展示,受到当地群众与游客的热烈欢迎。在和日本鹿尔岛的姐妹乡的文化交流中,土布是重要的展示内容。2012年,庄行土布馆已搬到该地的旅游中心新屋内,成为该镇农业旅游的门面。这一切都说明保护与传承这项传统工艺,对当地的农业旅游事业与新农村建设有长远的积极意义。
但上海土布文化传承存在一个普遍的弱点,即大部分有土布资源的地区由于没有足够的组织规划和资金支持,发展不了热销国际市场的土布新产品,产业化不成规模,或者还没有开始。这一点上海土布产业化可以借鉴山东商河县的经验。
明清、民国时期,商河土布生产繁荣。据《山东省志》记载,“商河大布皆出女子手工,用具均为木质,少女 10 岁能纺线,16 岁能织布,鸡鸣早起,夜半始眠,成年妇女可成布 500 尺”。当时,“家家机杼声,户户织土布” 是商河县民间老粗布生产的真实写照。商河土布成为出境特品,远销平津、塘沽、承德一带,甚至还被带往新疆、东北等地。在商河民间姑娘出嫁时,家里会带上多者 40 余床、少则 20 余床的粗布,摆在新房里,引来众人观看,这种习俗一直保留下来1。但2003 年以后,土布的纯天然性、舒适性又逐渐被都市中的人们认可,于是济南安琦工艺土布纺织有限公司成立,在安琦布业的带动下,商河的 “织女” 队伍不断壮大,带动了近 1500 名农村妇女加入 “织女” 队伍,周边就业人口达 3000 余人。恢复了传统的手工技艺如选棉花、轧棉花、挫布绩、纺线、染线、络线、牵机、织布等,传统的木制纺车、木制布机等器具发挥了新的生命力,恢复了翻花、雪花、雏鸡花等十余种花样,聘请专业设计师指导花色设计,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提升了品牌价值及产品形象,重新设计了品牌的 VI 系统,通过直播电商助力,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旗下主播打造出 “我是布叫兽”“商河老粗布” 等优质账号,日均线上销售额3-5万元。改变了老土布过去以单纯的床单为主,开始有了衬衣、睡衣、浴衣等,产品不光卖到了大连、四川、郑州、浙江、武汉等国内城市,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也有订单到了山东。让世界重新领略了山东土布之美。
山东省传统的手工纺织品能拥有这样的销路,就是通过创新适应了今天的市场需求。这些值得上海学习,如在上海迪士尼乐园中让动漫人物身着土布旗袍或衣裙表演节目,土布加工成饰品、玩具、衣物、用具、纪念品等进入专卖店等等。如此土布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上海某些区域在传承本地土布文化资源时,已经对其适应当下市场产业化进行了有效实践,如“布布瀛” 土布工坊携崇明土布参加 “法国图尔首届中国非遗文化节”,带去的崇明土布地图、土布平安鹿等工艺品吸引了许多法国民众驻足观赏,得到众多外国友人的喜爱和赞赏。在法国图尔市的文化节沙龙现场,“布布瀛” 举办土布手工旗袍书签制作课程,外国友人参与热情高,积极体验崇明土布的魅力,对土布的制作工艺表现出浓厚兴趣在 2024 年的上海之帆 “一带一路” 经贸(人文)巡展中,“布布瀛” 的土布产品在泰国曼谷与越南胡志明市展出,来自泰国的一个知名皮具品牌和一家饰品企业,都有意愿和 “布布瀛” 合作,打造融合土布元素的时尚单品。又如: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庄行土布积极探索与高科技材料的融合之路,“科技土布” 应运而生。“科技土布” 的诞生源于上海富森实业集团的一次创新尝试。在 2023 中国国际全印展上,“科技土布” 惊艳亮相,它们被制成书包、收纳袋、服装等各种消费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用 “科技土布” 制作的收纳袋套装,不仅具有防水、防霉的功能,其独特的土布纹饰还为产品增添了一份古朴的美感;用 “科技土布” 制成的服装,既保留了土布的厚实质感,又具备了防水透气的性能,穿着舒适且时尚。“科技土布” 的出现,为庄行土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它不仅解决了土布不防水的局限性,还保留了非遗土布的美学特点,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以上例子都涉及原料供应、科技情报的及时交流、人才培养、新品牌推广等一系列问题,决非一家一户所能完成,而是要有一个有国际文化市场眼光的全市性的组织机构来统帅,形成新的产业链,才能使世界再度领略上海的土布之美。结语:
元朝,黄道婆棉纺织技术革新与在上海传播成功,使上海的土布迎来了600年的辉煌,有了“木棉文绫、衣被天下” 的美誉,形成了一系列围绕土布的良风俗,成为体现中国美学特征的文化产品,成为国内外有关博物馆的珍贵展品。如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19世纪30年代英国绅士的时髦服装,这件服装是用中国奉贤纺织的棕色土布2制作的裤子。其时,英国绅士注重服装的实用与时尚,紫花布裤子既舒适又别具一格,而奉贤土布已名闻遐迩。可见当时的上海土布服饰是历史上重要的中西方商贸流通物。清中叶,世界各国用上海崇明土布可以围绕地球三圈半。如今,除了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3等国内著名博物馆有上海土布的展品,国际上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4、东京国立博物馆5等国外著名博物馆都有上海土布的收藏品,其共同原因就是上海土布的收藏品富有江南地域的审美特色,满足了人们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如今,这种纯绿色产品有在当下国际文化市场仍然有广阔前景,上海个别区域已经迈出了有关国家合作的步履,但只有把这些资源有效地集中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才能让世界再度领略上海土布之美。
参考文献:
[1]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楼耀福《土布上的乡愁》上海文汇出版社2021.
[3]王英《庄行土布贴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4]王宏付等《中国传统土织布手工技艺与复原》东华大学出版社2023.
[5]卞思杰:《“老土布”凭啥打进国际市场》,载《济南日报》,2007.3.29.
作者简介:王海冬,出生于1980年12月,上海市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