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技术赋能与责任担当:青年网络参与的社会创新模式构建

作者

吴雅琪

南宁理工学院

一、引言

随着 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青年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场域。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 14-35 岁青年网民规模达 4.8 亿,占整体网民的 36.70% ,青年网络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提升。技术赋能打破了传统参与的时空限制,让青年能通过短视频创作、网络公益众筹、在线议事协商等方式参与社会创新,但同时也面临“非理性表达引发网络舆情”“技术滥用导致参与异化”“创新成果难以落地转化”等挑战。

在此背景下,构建“技术赋能与责任担当协同共生”的青年网络参与社会创新模式,不仅能释放青年的创新活力,还能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责任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二、技术赋能青年网络参与的三重表现

(一)工具层面:拓展参与渠道多元化

传统青年参与社会事务多在线下,受限大。技术赋能打破壁垒,提供网络参与工具与平台。在公共事务表达上,可通过政务 APP、微博、知乎参与;社会公益领域,能通过腾讯公益等平台捐款、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创新领域,B 站、抖音成传播传统文化主阵地。这些渠道降低参与门槛,让青年能随时参与社会创新。

(二)能力层面:提升数字素养全方位

技术赋能不仅提供工具,还通过使用工具提升青年数字素养。一方面,青年使用网络工具掌握信息筛选等技能,如大学生参与志愿项目学会用工具整理数据;另一方面,技术平台培育创新能力,如网易云课堂开课、抖音推出实践营,助青年将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交往理性层面:再造公共领域数字化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强调理性对话形成共识,技术赋能推动青年网络参与向“理性交往”升级。传统网络空间青年参与存在问题,技术发展使“理性交往”成为可能:一是“匿名性与实名制平衡”机制,保护表达自由又减少非理性言论;二是应用“对话协商工具”,引导青年理性讨论;三是发挥“公共价值凝聚”功能,形成共识,让网络空间成为“公共共识培育场”,为社会创新提供思想基础。

三、青年网络参与社会创新的现实困境

(一)参与碎片化,创新协同性不足

受算法推荐影响,青年网络参与集中在个人兴趣领域,缺乏跨领域协作意识。且不同平台数据不互通、资源不共享,创新成果分散,难形成规模效应。

(二)责任认知模糊,参与异化风险凸显

部分青年对网络参与责任认知不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热度轻责任”现象。一方面,为追流量“打卡式参与”;另一方面,少数青年突破责任底线,引发网络舆情,还有部分青年沉迷网游,不在乎现实生活。

(三)创新落地难,可持续性缺乏保障

青年网络参与的社会创新多停留在线上创意阶段,难转化为线下成果。如某团队的 APP 因缺支持停滞,且青年创新团队临时组建,成员流动频繁,项目难长期推进,可持续性不足。

四、青年网络参与社会创新的四维模式构建

(一)技术支撑维度:搭建“互联互通”的创新服务平台

技术支撑是模式运行的基础,需从“平台建设-技术研发”两方面发力:一是打造“青年网络参与社会创新综合平台”,整合政务、公益、企业等多方资源,实现“项目对接-资源匹配-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线上服务,如平台可根据青年的“数字技能”“兴趣领域”,自动匹配“乡村电商培训”“非遗数字化保护”等创新项目;二是研发“创新协同工具”,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成果存证系统”,保障青年创新知识产权;基于人工智能的“舆情分析工具”,帮助青年实时监测网络参与中的言论风险,引导理性表达。

(二)责任培育维度:构建“多层级”的责任教育体系

责任培育是引导青年规范参与的核心,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教育体系:在学校层面,将“网络责任与社会创新”纳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学通识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如分析“网络公益造假”案例)、“实践模拟”(如开展“在线议事协商”实训),提升青年的责任认知与实践能力;在家庭层面,家长通过“共同参与网络公益”“讨论网络热点事件”,引导孩子树立“理性参与”“责任担当”的意识;在社会层面,媒体通过宣传“青年网络创新榜样”(如 *00 后”数字非遗传承人),营造“负责任参与、高质量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创新实践维度: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闭环

创新实践是模式落地的关键,需打通“线上创意-线下转化”的通道:一是推行“项目孵化制”,青年在网络平台提交创新方案后,由政府、企业、高校组成的“评审团”进行筛选,对优质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导师指导”,如某省推出的“青年网络创新孵化计划”,已帮助 500 多个青年项目落地,带动就业 2000 余人;二是建立“政企校合作”机制,企业提供技术与市场资源,高校提供专业人才支持,政府搭建政策对接渠道,如青年“智慧农业创新项目”可与农业企业合作开展田间试验,与农业院校合作优化技术方案,最终实现“创意-产品-市场”的转化。

(四)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维度:完善“硬约束 + 软引导”的支撑体系

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是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者形成“刚柔并济”的保障机制:

在制度保障层面,一是出台“青年网络参与社会创新支持政策”,如明确政府购买青年创新服务的范围与标准,设立“青年网络创新专项基金”;二是建立“网络参与行为规范”,如制定《青年网络参与责任指南》,明确“禁止网络谣言”“保护个人信息”“尊重多元观点”等行为底线,同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积极参与社会创新、践行责任担当的青年给予“政务服务优先”“就业推荐加分”等奖励,对违规参与行为进行约束。

在文化引领层面,一是培育“数字文明创新文化”,通过举办“青年网络创新节”“数字公益论坛”,传播“技术向善”“责任创新”的理念;二是推动“传统文化与网络创新融合”,如鼓励青年运用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如用 VR 技术还原故宫文物),在创新中传承文化基因,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让“负责任的创新”成为青年网络参与的价值共识。

五、结论

技术赋能为青年网络参与社会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责任担当则是确保创新方向不偏离、创新成果有价值的核心保障。本文构建的“技术支撑-责任培育-创新实践-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四维社会创新模式,试图破解当前青年被网络垮掉的认知误区,既关注技术对青年参与的赋能作用,又强调责任担当对创新的引领价值。

参考文献:

[1]欧阳祾玥.社会网络视角下湿地多元共治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创新路径[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5,21(2):87-91.

[2]孙权,成君琦,徐晓军.新职业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模式创新与路径重构——基于全国685 份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5(1):50-59.

[3]李金晶.“三全育人”视域下青年群体网络社会心态培育路径探究——以《哪吒之魔童闹海》网络互动现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5,16(7):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