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就业市场需求导向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路径

作者

唐帅 赵婉莉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随产业升级呈现“岗位迭代快、能力要求高、供需错配显”的特征,而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重理想轻现实、重学历轻能力、重规划轻落地”的问题,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质量偏低。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既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也是实现人才资源高效配置的核心。因此,探究适配市场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就业市场需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关

1.1 就业市场需求的核心特征与演变趋势

当前就业市场需求呈现三大核心特征:一是动态性,随着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崛起,人工智能工程师、碳管理师等新职业不断涌现,传统职业的能力要求也持续迭代;二是复合型,单一岗位对“硬技能+软技能”的综合要求提升,如技术岗位需兼具专业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管理岗位需融合行业认知与数字化思维;三是能力导向,企业从“学历优先”转向“能力匹配”,更关注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演变趋势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打破“静态规划”思维,建立与市场需求同步的动态调整机制。

1.2 需求导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赋能

就业市场需求导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精准锚点”: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的“能力目标”,避免规划的盲目性——通过感知市场对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大学生可针对性制定学习与实践计划,减少“学用脱节”;另一方面,提升职业规划的“落地性”,市场需求是职业发展的“试金石”,以需求为导向的规划能让大学生在求职阶段更快适配岗位要求,降低就业试错成本,同时为长期职业发展奠定“能力适配”基础,减少职业转型的难度。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现实

2.1 学生层面:需求感知薄弱与规划主体性缺失

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市场需求的认知存在“滞后性”与“片面性”:一是缺乏主动关注市场动态的意识,仅通过零散的招聘信息或他人经验了解职业要求,未形成系统的需求感知习惯;二是对自身职业定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判断偏差,或过度追求“热门职业”而忽视自身能力适配性,或固守“专业对口”思维而排斥跨领域职业机会;三是规划执行的主体性不足,制定的职业规划多停留在“纸面”,缺乏基于市场需求的能力提升行动,导致规划与实践脱节。

2.2 高校层面:课程体系滞后与市场对接不足

高校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引导者,存在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侧重职业价值观、职业测评等基础内容,对不同行业的岗位标准、能力要求、发展路径等市场信息的融入不足,难以帮助学生建立“需求导向”的规划认知;二是课程实践环节薄弱,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习、实训等实践模块多为“形式化”安排,无法让学生在真实职场场景中感知市场需求,导致规划能力与实践能力“双不足”。

2.3 企业层面:需求传递缺位与参与度偏低

企业作为就业市场需求的“供给方”,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参与度明显不足:一是缺乏常态化的需求传递机制,多数企业仅通过招聘环节被动传递岗位需求,未主动将行业趋势、岗位能力标准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导致学生难以提前获取精准的需求信息;二是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现有合作多集中于短期实习或项目合作,未形成“需求-培养-反馈”的闭环,企业未充分参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无法从源头帮助学生适配市场需求。

2.4 政府层面:保障体系不完善与协同机制缺失

政府在就业市场需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衔接中,存在“引导不足、服务不优”的问题:一是政策支持聚焦“就业帮扶”多于“规划引导”,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企业参与指导的激励政策较少,难以调动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二是供需对接平台建设滞后,部分地区就业信息平台存在“信息更新慢、岗位匹配度低”的问题,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实时、精准的市场需求信息;三是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监管与评估,部分高校或社会机构的规划指导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障学生获得科学、适配的指导。

三、高校主导:构建需求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践体系

3.1 重构课程内容,实现“市场需求与规划知识”深度融合

高校需打破传统课程框架,建立“行业需求嵌入”的课程体系:一是按学科门类划分“行业模块”,邀请不同行业的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行业趋势、岗位能力标准、职业发展路径等内容融入课程,如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行业职业规划模块”,为经管专业学生开设“数字经济领域岗位能力模块”;二是增加“需求分析实践课”,引导学生通过企业调研、岗位访谈、招聘信息拆解等方式,自主分析目标职业的需求特征,形成“个人职业定位-市场需求匹配报告”,培养需求感知能力;三是引入“动态课程更新机制”,每学期根据产业政策调整、新兴职业涌现等情况,更新课程案例与内容,确保课程与市场需求同步。

3.2 强化实践教学,搭建“能力培养与市场适配”的实践平台

高校需以“实践赋能”为核心,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系:一是建立“阶梯式实习体系”,按照“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的逻辑,从大一到大四逐步增加实习深度,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感知市场需求,如大一通过企业参观建立职业认知,大四通过顶岗实习验证职业规划适配性;二是开展“模拟招聘与职业竞赛”,联合企业举办模拟面试、简历优化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战中了解企业招聘标准,针对性提升求职能力;三是建设“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实践平台,将企业项目引入校园,让学生在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岗位适配能力,实现“实践即准备,毕业即就业”。

3.3 组建专业化师资,强化“市场经验与指导能力”双重素养

高校需打破“单一校内师资”模式,构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师队伍:一是提升校内导师的市场感知能力,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参与企业调研、行业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避免导师因缺乏市场经验导致指导“脱离实际”;二是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日常指导,邀请企业 HR、部门主管担任兼职导师,通过讲座、一对一咨询、小组辅导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基于真实职场需求的规划建议;三是建立师资考核机制,将“学生就业质量”“市场需求适配度”纳入导师考核指标,倒逼导师提升指导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四、企业协同:建立“需求传递-能力培养-反馈优化”的参与机制

4.1 搭建需求传递渠道,实现市场需求“前置化”传递

企业需主动打破与大学生的“信息壁垒”,建立常态化需求传递机制:一是发布“行业需求白皮书”,定期梳理所在行业的岗位类型、能力要求、发展趋势,通过高校就业网、企业官网等渠道公开,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需求参考;二是开展“企业开放日”活动,邀请大学生走进企业参观生产线、参与部门会议,直观了解岗位工作内容与职业发展路径,减少职业认知偏差;三是参与高校“职业认知课”,企业代表以“职场人”身份分享职业经历,解读岗位需求背后的能力逻辑,帮助学生建立“需求-能力”的对应认知。

4.2 深化校企合作,参与大学生职业能力“定制化”培养

企业需从“招聘方”转向“培养方”,深度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一是开展“订单式培养”,与高校共建特色专业或班级,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课程、技能认证融入高校教学,如电商企业与高校合作开设“直播电商职业方向班”,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二是提供“职业导师带教”服务,为大学生分配企业导师,通过线上沟通、线下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制定阶段性职业目标,如指导学生在实习期间提升特定岗位技能,确保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三是建立“实习反馈机制”,对实习学生的能力表现进行精准评估,形成“能力短板-提升建议”报告反馈给学生与高校,为后续职业规划调整与教学优化提供依据。

五、政府引导:完善“政策保障-平台搭建-监管评估”的支持体系

5.1 出台激励政策,调动多主体参与积极性

政府需通过政策杠杆引导高校、企业参与职业生涯规划:一是对高校给予“课程建设补贴”,对开设需求导向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校企实践基地的高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高校优化课程与实践体系;二是对企业给予“参与奖励”,对参与高校导师聘请、订单式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参与成本;三是设立“职业规划服务示范项目”,评选优秀高校、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实践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多主体形成协同合力。

5.2 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实现信息“精准化”匹配

政府需整合资源,打造高效的供需对接平台:一是建设“区域性就业市场需求大数据平台”,整合区域内企业招聘信息、行业需求数据、大学生求职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大学生推送“岗位需求-个人能力”的匹配建议,帮助学生精准定位职业方向;二是举办“需求导向型招聘会”,按行业、职业类型划分招聘专场,如“数字经济专场”“绿色产业专场”,邀请对应企业与专业学生对接,减少供需对接的盲目性;三是开通“线上咨询通道”,邀请行业专家、企业 HR、职业规划师入驻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线上咨询服务,解答职业规划中的需求适配问题。

5.3 加强监管评估,保障服务“规范化”开展

政府需建立全流程监管与评估机制:一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标准”,明确高校、社会机构的服务内容、师资要求、质量指标,避免服务“形式化”;二是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定期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企业参与度、平台信息质量进行评估,公开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建立“反馈整改机制”,对评估不合格的主体提出整改要求,限期优化,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始终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展开,切实提升服务实效。

六、学生主体:构建“需求感知-能力提升-实践验证”的主动适配路径

6.1 树立需求导向认知,主动感知市场动态

大学生需将“关注市场需求”纳入职业规划的日常环节:一是建立“需求信息获取习惯”,定期浏览政府就业平台、行业协会官网、企业招聘网站,跟踪目标行业的岗位迭代与能力要求变化,如通过“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了解职业技能标准;二是开展“职业调研实践”,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访谈、岗位体验,或通过校友网络了解职场真实需求,避免依赖“二手信息”导致认知偏差;三是动态调整职业定位,结合市场需求变化与自身能力发展,定期修订职业规划,如当目标职业的数字化能力要求提升时,及时将“学习数据分析工具”纳入能力提升计划。

6.2 聚焦能力短板,针对性提升职业竞争力

大学生需以市场需求为“能力培养锚点”,避免“盲目学习”:一是构建“能力清单”,对照目标岗位的能力要求,梳理自身“已具备能力-待提升能力”,如目标岗位要求“Python 编程+项目管理”,则针对性制定学习计划;二是平衡“硬技能与软技能”,在提升专业技能(如财务专业学生考取 CPA)的同时,注重沟通、协作、创新等软技能的培养,通过社团活动、小组项目等实践提升;三是获取“行业认可证书”,选择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认证,如新媒体行业的 *#H 视频制作认证”,增强就业竞争力与规划可信度。

6.3 主动参与实践,验证规划适配性

大学生需通过实践“检验规划、优化规划”:一是积极参与“高质量实习”,优先选择与目标职业匹配的实习岗位,而非仅追求“实习证明”,在实习中主动承担任务,了解岗位实际工作内容,判断职业规划是否适配自身与市场;二是参与“行业竞赛与项目”,如大学生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在实战中提升能力,同时积累行业资源,为职业发展铺路;三是建立“实践反思机制”,每次实践后总结“能力提升点-规划调整点”,如通过实习发现自身沟通能力不足,则在后续规划中增加“沟通技巧学习”模块,确保职业生涯规划始终与市场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结论:

就业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高校、企业、政府、学生协同发力的“交响乐”。高校需发挥“主导作用”,构建需求嵌入的课程与实践体系;企业需承担“协同责任”,实现需求传递与能力培养的前置化;政府需做好“引导保障”,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学生需强化“主体意识”,主动感知需求、提升能力、验证规划。只有四大主体形成“需求感知-能力培养-实践适配-保障支撑”的闭环,才能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适配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就业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最终缓解就业供需错配问题,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高寒.基于 OBE 理念下辅导员引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系研究——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J].农家参谋,2020(16):44.

[2]张弛,孙潇潇.五年制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20(13):158.

[3]曾川江,刘变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提升研究[J].科技风,2020(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