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安全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刘国栋

大唐江苏发电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11

引言

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内核,以数据、算力、算法等新型要素为关键支撑,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跃迁。这一进程在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同时,也引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传统基于经验积累与线性控制的被动式安全管理模式遭遇严峻挑战。高风险工艺、高度耦合系统、人机深度交互以及模糊的组织边界,使得事故诱因更趋隐蔽、演化路径更趋非线性、后果影响更具级联放大效应。因此,探索契合新质生产力特质的安全管理创新路径,构建具有前瞻性、自适应性和韧性的安全保障体系,已成为关乎产业转型升级与国家竞争安全的重大战略命题。本研究旨在深入解析新质生产力对安全管理体系提出的新要求,系统探索面向未来的安全管理创新方向与实践进路。

一、新质生产力对安全管理的内生变革需求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深刻改变了风险生成的土壤与安全管理的对象。其高科技属性不仅体现为技术密集度提升,更在于底层技术逻辑的颠覆性重构,意味着技术黑箱化程度加深,工艺机理复杂难辨,传统基于确定性因果链与静态阈值的风险评估方法全面失效。高效能属性要求系统运行于更高强度、更紧密耦合状态,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的超高速交互形成动态复杂网络,微小扰动可能通过非线性反馈回路快速传导放大为系统性危机。高质量属性则对安全绩效提出近乎“零容忍”的严苛标准,任何非常规扰动都可能触发多米诺效应,造成产业链级联中断与经济生态崩溃。同时,数据驱动与智能决策的普及,催生了算法自主决策的“责任真空地带”,使人机关系从“人操作机器”向“人机协同决策”乃至“机器自主决策”演进,责任归属、伦理边界与信任机制变得模糊。生产组织形态的柔性化、网络化与平台化,导致安全责任主体碎片化与治理结构离散化,打破了传统层级分明的安全管理边界,跨组织、跨地域的协同安全治理成为必然要求。这些变革共同揭示了传统安全管理范式的深层缺陷:在预见性上面临复杂系统涌现性风险的失明,在适应性上缺乏应对快速迭代技术的弹性,在协同性上难以整合分布式组织资源,在韧性上缺少抗多重扰动叠加的能力。

二、技术融合驱动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重构

应对新质生产力的复杂风险,必须深度利用其自身孕育的先进技术实现防控能力的代际跃升。首要路径在于构建全域感知与智能诊断网络,依托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与高精度传感器,实现对设备状态、环境参数、人员行为、工艺流数据的实时、连续、多维感知与融合分析。其次,需发展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预测性安全维护与风险预警模型,通过机器学习深度挖掘历史数据与实时流数据中的异常模式与故障先兆,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干预,显著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性与准确性。最后,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深度应用,构建物理生产系统的虚拟映射,在虚拟空间进行极端工况模拟、事故推演与应急预案优化,为复杂决策提供强大仿真支撑,实现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与决策科学化。

三、组织生态演进中的安全治理模式创新

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型组织生态要求安全治理模式突破科层制束缚,走向网络化与韧性化。创新焦点在于设计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弹性的安全治理结构。需推动安全责任由集中管控向分布式赋权转变,在明确核心责任主体的前提下,赋予一线智能单元与跨职能团队更大的现场安全决策权与应急处置权,提升响应速度。构建跨部门、跨企业、甚至跨产业链的安全信息共享与协同响应机制至关重要,利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数据可信流通,形成风险联防联控网络。同时,必须将韧性理念深度融入组织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冗余备份、动态资源调配等策略,提升组织在遭受扰动或局部失效时维持核心功能、快速恢复与学习进化的能力,确保系统整体稳健性。

四、人机协同框架下的安全能力重塑

新质生产力环境下,人的角色正从直接操作者向系统监控者、决策协作者与伦理守护者转型。安全能力重塑的核心在于优化人机交互并赋能个体。关键在于设计符合认知工效学的人机交互界面与决策支持系统,避免信息过载,清晰呈现风险态势与决策选项,支持人在复杂情境下做出有效判断。建立人机互信机制是基础,需明确界定不同自动化水平下人机各自的职责边界与接管条件,确保人能在关键时刻有效介入。同时,安全培训范式亟需革新,超越传统操作规程训练,转向培养员工的风险认知能力、系统思维、人机协作技能、应急情景意识及在模糊条件下的高阶决策能力,使其成为智能系统可靠的最后防线与价值判断主体。

五、制度与文化的动态适配机制构建

支撑上述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的深层保障,在于构建能够持续适应新质生产力动态演进的制度框架与文化氛围。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建立敏捷响应机制,安全规章与标准体系必须具备快速迭代更新的能力,及时吸纳技术演进产生的新知识、新风险与新要求,避免制度滞后成为创新的阻碍。推动安全绩效评估体系从单纯关注事故率等滞后指标,向纳入风险预警有效性、系统韧性水平、安全创新投入、人员安全能力等先导指标的综合评价转变。安全文化建设则需着力培育开放报告、持续学习、适度质疑与协作互助的氛围,鼓励员工主动报告隐患、分享经验、参与安全改进,使安全真正内化为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信仰与行为习惯,形成强大的内生安全动力。

结论

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性跃迁从根本上重构了安全管理的底层逻辑与实践场景。本研究揭示,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质在催生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也孕育了创新安全治理的底层动力。面对技术黑箱化、系统强耦合、人机责任模糊化及组织边界动态化等挑战,安全管理创新需突破传统范式桎梏,构建四维协同路径:技术维度深度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风险感知从滞后向预测、决策从经验向模型的质变跃升;组织维度通过分布式赋权与跨域协同机制,建立适应网络化生态的韧性治理结构;人机维度重构以风险认知能力与伦理判断为核心的人机协同框架,强化人类在复杂系统中的终极决策权威;制度文化维度构建动态演进的规则体系与开放学习型安全文化,形成持续创新的制度保障与价值共识。这四个维度的深度整合与动态调适,共同构成了驾驭新质生产力复杂风险、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安全基座,标志着安全管理正式进入智能驱动、韧性优先、人本导向的新范式时代。

参考文献:

[1]黄海辉,翟宏跃.科技赋能安全生产构筑智慧安全防线[J].中国应急管理,2025,(07):92-94.

[2]王锋正,刘曦萌.数字化技术驱动企业战略变革机制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41(23):97-106.

[3]吴绍艳.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工程项目管理协同机制与方法研究[D].天津市:天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