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辅助运输用单轨吊机车的选型与应用优化
薄克贤
兖煤菏泽能化有限公司赵楼煤矿 山东省菏泽市 274700
引言
煤矿井下辅助运输承担着人员、物料、设备等关键要素的流转任务,其效能深度制约着矿井生产节奏与安全状态。相较于传统轨道矿车或无轨胶轮车,单轨吊机车凭借其悬空运行特性,具备巷道适应性强、爬坡能力优、对底板条件依赖低等显著优势,已成为现代化矿井辅助运输系统的首选方案。然而,设备选型不当或应用管理粗放易导致运力浪费、故障率高、安全隐患累积等问题。因此,亟需构建理论完善、操作性强的选型模型与优化策略体系,以充分发挥单轨吊的技术经济潜力。本研究聚焦选型决策的核心维度与应用优化的重点环节,旨在为矿山工程实践提供系统性参考。
一、单轨吊机车技术特征与分类体系的深度解析
单轨吊机车系统的技术架构本质上是多学科工程知识的集成体现,其核心在于通过悬吊式运动模式突破传统运输设备对巷道底板的依赖。驱动装置作为动力心脏,需满足防爆环境下的高扭矩输出要求,而承载轨道作为应力传递媒介,其截面刚度与疲劳寿命直接决定系统可靠性。在动力源分类维度上,柴油机驱动型凭借机械增压技术与共轨燃油系统,可适应海拔变化引起的功率衰减问题,尤其适用于深部开采的复杂通风环境;蓄电池电力驱动型则随着锂电能量密度的提升与快充技术的应用,在低污染与智能调速领域展现显著优势,但需配套非接触式充电设施以解决续航焦虑;钢丝绳牵引型虽因传动效率低逐渐被替代,其在辅助应急运输系统中仍具成本效益。功能模块化设计进一步拓展了设备边界,例如集成液压吊臂的复合机型可实现设备就地安装与巷道修复作业的协同操作。技术选型必须穿透表象参数,从能量转化效率、模块兼容性及故障容错率等深层维度展开系统论证,为后续场景化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二、复杂地质与生产耦合场景下的选型决策模型
选型指标体系需构建在矿井全生命周期动态演化的认知框架之上。地质条件分析不仅包含静态的巷道倾角与曲率半径,更需关注采动应力扰动导致的围岩流变特性,这将直接影响轨道吊点的位移控制精度。运输需求预测需建立产量规划与物料消耗的关联模型,例如综采面推进速度决定液压支架转运频次,进而要求单轨吊具备突发大件运输能力。设备性能参数需置于系统链式反应中考量:牵引力冗余设计不足会引发多机协同运输时的耦合振荡,而速度阈值设定过高则加剧弯道离心风险。安全标准方面,除满足 GB3836 防爆认证外,应重点考察制动系统的热衰退特性与多模态失效保护机制,例如在长距离下坡工况中,动能回收装置与摩擦制动的时序配合将决定制动距离临界值。选型本质是资源约束下的帕累托最优求解过程,需通过灵敏度分析辨识关键影响因子,避免因局部参数优化导致系统整体效能塌陷。
三、巷道空间重构与运输网络拓扑优化策略
巷道适配性改造是释放单轨吊技术潜能的前置条件。针对采动压力导致的巷道收敛变形,需采用可伸缩轨道连接装置与自适应锚固机构,实现轨道随围岩变形的协同位移。弯道区域需运用空间曲率微分几何原理,计算轨道中心线的曲率连续过渡函数,避免出现速度突变点。在运输网络规划中,应基于图论建立节点通行能力矩阵:将装卸站点、调车硐室、设备存放区抽象为加权顶点,轨道段通行时间作为边权值,通过弗洛伊德算法求解最短耗时路径。针对多机车并行作业场景,需引入时空资源冲突检测模型,在三维坐标系中模拟机车运行包络线交集,据此设定虚拟闭塞分区。对于大型矿井的树状分支网络,可采用分层递阶控制架构——主干线实施连续流运输,支线采用需求响应模式,通过环形折返站实现车流组织的自平衡。这种结构化网络设计可降低调度复杂度,提升系统鲁棒性。
四、机电液耦合系统的动态控制与安全边界管理
牵引与制动系统的协同本质是能量流动的精确调控。重载启动阶段需解决粘着利用与滑移控制的矛盾:通过扭矩分配算法将驱动力矩分解至各驱动单元,结合转速差反馈实时调整液压马达排量,防止局部轨道过载。下坡恒速控制需构建势能-动能转化模型,采用电制动优先原则,将再生电能回馈至储能装置;当制动功率超过电气系统容量时,液压制动阶梯介入形成混合制动曲线。安全边界管理需设置多层级防护机制:一级防护依赖速度-距离实时预估模型触发预报警;二级防护通过多普勒雷达监测相对距离,启动自动减速;三级防护则由机械抱闸装置实现终极制动。尤为关键的是建立控制参数的在线自整定能力,当检测到轨道摩擦系数突变(如淋水区)时,系统应自动下调最大允许速度阈值,形成动态安全闭环。
五、数字孪生赋能的智能运维与资源调度范式
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在于构建物理系统与虚拟模型的动态映射关系。在调度层面,基于数字孪生体仿真运输任务的全景推演:将设备故障率模型、人员交接时间随机变量、物料请求事件流输入离散事件仿真引擎,输出最优机车配置方案。实际运行中通过 UWB 定位与惯性导航融合技术,实现厘米级空间姿态感知,动态修正仿真偏差。运维管理则依托轴承振动频谱、液压油介电常数、电机定子电流等多元异构数据,训练设备剩余寿命预测神经网络。例如通过卷积网络识别驱动齿轮箱的边带频率特征变化,提前两周预警断齿故障;利用油液金属磨粒的在线监测数据,建立液压泵配流盘磨损速率的回归方程。这种预测性维护需与备件供应链联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商库存共享,最终形成“状态感知-风险评估-资源调度-执行反馈”的自治运维生态。
结论
单轨吊机车的技术效能最大化,本质上依赖于选型决策的科学性与应用优化的系统性。在选型层面,必须构建融合地质动态演化特征、运输任务非线性需求及安全冗余标准的综合评价模型,突破传统静态参数匹配的局限,实现设备性能与矿井生命周期的深度契合。应用优化则需贯穿“空间适配-控制协同-智能运维”全链条:通过巷道拓扑重构与轨道曲率连续化设计保障基础运行条件;基于机电液能量流调控的牵引制动协同策略,化解重载坡道运行的安全风险;依托数字孪生驱动的调度决策与预测性维护机制,达成运输资源弹性配置与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研究表明,唯有将精细化选型模型与动态化优化技术深度融合,才能构建高鲁棒性、低熵增的辅助运输系统。未来应强化控制算法与围岩变形耦合响应的研究,推动单轨吊技术向自适应、自感知、自决策的智能化阶段演进,为矿山集约化发展提供核心装备支撑。
参考文献:
[1]岳彩辉.关于柴油单轨吊机车在煤矿运输中的推广与应用[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2(3)[2022-03-01].
[2]闫啸遂.采掘工作面辅助运输系统网络化的优化与应用[J].陕西煤炭,2017,36(06):115-117.
[3]石岩.矿用气动单轨吊的研制与应用[D].河北省:河北工程大学,2014.
[4]莫炳军.柴油单轨吊机车在煤矿安全运输中的应用与实践[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4(12)[202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