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建筑结构设计探究
伊宏瑜
山西约翰芬雷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市 300000
1 引言
多层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建筑结构结合了模块化建造的工业化优势和钢框架结构的灵活性特点,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优势。该体系通过钢结构模块承担竖向荷载,钢框架提供抗侧刚度,形成协同工作的复合结构。其设计需重点考虑荷载计算、结构分析和构件设计,特别是连接节点的强度、刚度和延性。这种结构形式在施工效率、质量控制和建筑功能方面表现突出,适用于住宅、办公等多种建筑类型。随着建筑工业化发展,该体系在推动绿色建造和产业现代化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2 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结构体系概述
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结构体系通过协同工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模块单元(含钢柱、梁、楼板)在工厂预制完成,主要承担竖向荷载;钢框架提供整体抗侧刚度和稳定性。两者通过精心设计的连接节点协同工作,模块单元贡献刚度和强度,钢框架主导抗侧力,形成高效传力路径。这种组合既保留了模块化建造的标准化、快速施工优势,又弥补了纯模块结构整体性不足的缺陷,使结构同时具备优良的承载能力、变形性能和抗震性能,为建筑工业化提供了理想的结构解决方案。
3 复合结构的设计方法
3.1 荷载计算与结构分析的系统化方法
复合结构设计中的荷载计算需要建 整的荷载体系,除常规的恒载、活载、风载和地震作用外,必须重点考虑模块化建造带来的特殊 动载系数,一般取1.3-1.5;吊装荷载需计算最不利吊点位置产 HH 采用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其中模块 性的半刚性节点模型。分析时需特别注意模块单元角部连接 位的剪力传递机制。对于高度超过 50米或体型复杂的结构,建议进行弹塑性 ,以准确评估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性能表现。
3.2 构件设计的标准化与特殊工艺控制
钢框架构件设计在满足常规承载力要求的同时, 需特别关注与模块单元的接口协调。梁柱截面尺寸应考虑模块标准化尺寸的模数协调, 建立完整的预制工艺控制体系:结构拆分应保证单个模块重 预留足够的施工操作空间(螺栓连接不小于150mm 应采用标准化构造,推荐使用带长圆孔的端板连接,既保证安 快速定位。所有构件都必须进行脱模、吊装、运输等临时工况的验算,控制应力比不超过0.9,变形不超过L/250
3.3 抗震性能优化与整体稳定性控制
抗震设计应建立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对关键节点实行"强节点弱构件"的强化设计。节点域抗剪承载力应满足 1.3 倍梁端弯矩产生的剪力需求,节点板厚度不小于相连构件翼缘厚度的 1.2 倍。建议在模块连接部位设置耗能装置,如剪切型钢板阻尼器或摩擦耗能器,耗能能力应达到总地震能量的20%以上。稳定性设计要重点控制两个指标:整体抗倾覆安全系数不小于3.0;层间位移角在常遇地震下不超过1/250,罕遇地震下不超过1/50。针对模块化结构特点,应考虑模块单元对整体刚度的贡献(一般可提高整体刚度 15-25%),同时通过 P-Δ 效应分析校核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稳定性,控制二阶效应放大系数不超过1.2。对于高层建筑,建议设置加强层或伸臂桁架来提高整体抗侧刚度。
4 连接节点设计与构造
4.1 连接节点类型与设计要求
复合结构中的连接节点主要分为模块单元间连接和模块与钢框架连接两大类。模块单元间的连接多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或焊接方式,设计时需重点考虑现场安装的可调节性,通常设置3-5mm 的安装间隙以补偿施工误差。模块与钢框架的连接更为复杂,常用的端板连接通过预焊端板实现快速对接,悬臂梁连接利用伸出梁段提供支承,套筒连接则采用套筒式节点实现精准定位。这些连接方式的设计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核心要求:足够的连接强度(一般要求超强系数不小于 1.2)、必要的刚度保证(节点转动刚度需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及良好的延性性能(在抗震区要求节点具有不小于0.03 弧度的塑性转角能力)。
4.2 节点设计基本原则与验证方法
节点设计需严格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强度优先原则要求节点承载力高于连接构件,通常通过加强节点板厚度或增设加劲肋实现;刚度协调 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施工友好原则强调节点构造应便于现场安装定 则规定重要节点必须进行足尺试验。对于抗震设防区的节点, 元件或构造细部来提升节点的塑性变形能力。验证方法包括有限元数值模拟、缩尺模型试 三个层次,其中足尺试验最能真实反映节点在实际受力状态下的性能表现。
4.3 创新节点技术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涌现出多项创新节点技术推动着复合结构发展: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通过控制预紧力使节点具有更稳定的力学性能;装配式耗能节点在连接 可显著提升结构抗震韧性;智能监测节点集成传感器实时监控节点受力状态; 模块化连接组件实现标 速安装,施工效率提升 40%以上。这些技术创新呈现出三个明显趋势: 用寿命;施工上向全装配式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材料上探索高强钢、铝合金 应用。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节点设计将实现虚拟仿真与实体建造的深度融合,为复合结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5 复合结构的优势与应用前景
多层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结构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优势。在施工效率方面,模块化单元工厂预制可与现场钢框架施工并行,缩短工期30%以上。在质量控制方面,工厂化生产确保了模块单元的高精度和一致性,提高了整体建筑质量。在经济性方面,虽然初期投资可能略高,但综合工期缩短、人工节省和质量提升等因素,全生命周期成本具有竞争力。该结构体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突出。钢结构可 100%回收利用,模块化建造减少现场废弃物产生,符合绿色建筑理念。同时,结构的轻量化特性降低了对基础的要求,特别适合软弱地基条件下的建设。在建筑功能方面,钢框架提供了灵活的空间划分可能性,而模块单元则保证了功能空间的完整性和品质。随着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多层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结构将在以下领域获得更广泛应用:一是城市更新中的高密度住宅建设,二是应急和临时性建筑,三是偏远地区建筑,四是特殊功能建筑如医院和实验室等。数字孪生技术和BIM 平台的深入应用,将进一步提升该结构体系的设计效率和施工质量。
6 结语
多层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建筑结构作 种创新的结构形式, 有效整合了模块化建造和钢框架结构的双重优势。本文系统探讨了该结构 分析了其在施工效率、质量控制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突出优势。 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是深入研究复合结构在极端荷载下的性能,三是探索智能化设计和建造技 断成熟和完善,多层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结构必将在建筑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为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艳爱.多层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建筑的结构设计[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17):29-31.
[2] 张柏岩, 王琼, 赵宝军等. 基于柔性支撑的多层钢结构模块化建筑抗震性能研究[J]. 建筑结构,2023,53(S1):664-670.
[3]沙小琳,刘秀丽,王燕等.模块化钢结构体系发展现状及趋势 [J/OL].工业建筑,1-19[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