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养殖鸡群常见疫病及防控技术

作者

杨惠芳

镇康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镇康 677704

鸡作为我国畜禽养殖中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其生产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禽肉蛋类市场供应及食品安全。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进,鸡群疫病发生频率有所上升,疾病谱也日趋复杂,疫病一旦暴发,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公共卫生风险,科学防控可有效降低发病率,提高存活率和生产性能,保障养殖效益和禽肉食品安全,推动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鸡群常见疫病分类与特征

养殖鸡群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尤其是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类疾病,其传播快、危害大,若防控不当,常引发大面积感染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一)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在鸡群中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致死性强,需重点防控。病毒性疾病常见的有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马立克氏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等。新城疫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神经症状(如扭颈、旋转)等,死亡率可达 50% 以上,属强制免疫病种;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高致病禽流感常表现为鸡群突然大批死亡,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呼吸道表现,防控难度极大;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支)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病,也可引起肾型和生殖系统损伤,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排出泡沫样分泌物,蛋鸡会出现产蛋下降和蛋壳畸形。

(二)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和慢性呼吸道病等。细菌感染主要通过饲料、水源、排泄物等媒介传播,多为条件致病菌,管理不当时易爆发。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常继发于病毒性疾病之后,表现为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等,尤以雏鸡和免疫力低下鸡易感;鸡白痢主要感染雏鸡,病鸡常出现精神不振、肛门周围污染、羽毛松乱,常造成早期死亡,传播途径包括蛋传递和粪便污染;慢性呼吸道病由支原体(如鸡毒支原体)引起,多为隐性感染,在应激因素作用下发病,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常与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加重病情。

(三)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虽然致死性相对较低,但能显著影响鸡群的生长发育与产蛋性能,降低饲料转化率。常见的有球虫病、蛔虫病、绦虫病及羽虱螨虫等体内外寄生虫感染。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属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在育雏阶段多发,表现为拉血便、精神沉郁、消瘦、死亡率高,对地面饲养危害尤大。螨虫病(如羽虱、螨)则主要寄生于鸡体表或羽毛间,引发皮肤炎症、羽毛脱落,鸡群瘙痒不安、采食减少、体重下降,严重影响生产性能和商品价值。

二、疫病传播途径

鸡群疫病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空气传播: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可通过飞沫或带毒尘埃传播,在通风不良的封闭鸡舍中尤为严重,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② 粪便污染:细菌和寄生虫如大肠杆菌、球虫病多通过粪便传播,环境卫生差时病原可反复感染鸡群。 ③ 饲料与水源传播:不洁水源和被污染或霉变的饲料是重要传染源,易引发内源性感染并削弱免疫力。 ④ 病禽引入与混群管理:未检疫新鸡只或不同来源鸡只混养,常成为疫情爆发源头。 ⑤ 人员与器械传播:养殖人员、工具及运输设备若未消毒,易将病原带入鸡舍,引发交叉感染。 ⑥ 野鸟与害虫传播:禽流感等可由野鸟传播,鼠害与苍蝇也可携带病原,污染饲料及环境,造成间接传播。

三、鸡群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

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预防鸡群病毒性疫病的关键。养殖场应根据鸡群日龄、疫病流行规律及疫苗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计划。常规疫苗如新城疫、传支、禽流感、法氏囊病等,应在不同阶段有序接种,确保产生稳定的群体免疫力。免疫操作应规范,包括疫苗保存、稀释浓度、注射剂量及接种路径(饮水、点眼、注射等)均需严格执行。同时,应记录免疫档案,监测抗体水平,及时发现免疫失败的风险并采取补免措施。完善的免疫程序不仅可有效控制疾病发生,还可减少用药频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建设生物安全体系

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是切断病原传播的根本措施。鸡舍、通道、饮水系统等应定期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消毒剂应轮换使用,防止病原耐药。新引进鸡只必须进行隔离检疫,严禁未经检疫合格的禽只混群饲养。应实施“人禽分流”和“区隔管理”,不同鸡群之间人员、器具应专用并设立消毒通道,避免交叉感染。外来人员、车辆进出应控制,并进行喷雾消毒。此外,饲料、垫料、药品等物资采购也应确保来源正规、运输环节无污染。

(三)优化饲养管理与应激控制

良好的饲养管理环境有助于增强鸡只抵抗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应控制适宜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引起应激和疾病传播。鸡舍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光照等应保持稳定,特别是雏鸡育雏期管理要精细,以减少因环境波动引发的免疫抑制。饮水应清洁无污染,饲料应新鲜、营养均衡,保障鸡只获得充分的能量和微量元素摄入。同时,应减少搬运、转群等人为应激操作,必要时可使用抗应激添加剂(如维生素 C、电解多维等)辅助调节,通过改善饲养环境与管理流程,可有效提升鸡群健康水平与生产性能。

(四)合理使用兽药与中兽药辅助治疗

建立标准化用药制度与兽医指导体系,有助于实现科学、安全、绿色防控目标。在疫病发生时,及时准确地使用药物干预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应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选用对症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防止耐药菌株产生。针对细菌性疾病,应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对寄生虫感染如球虫病,则需使用球虫药进行阶段性防治。中兽药在抗病毒、调节免疫、清热解毒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作为辅助疗法使用,例如板青颗粒、大青叶、黄芩等中草药制剂。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停药期,确保畜产品安全。

结语

鸡群疫病防控是现代禽类养殖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养殖效益、禽产品质量及公共卫生安全。鸡群疫病类型复杂多样,各类疾病间常存在继发和混合感染的关系,增加了防控难度。加上鸡群疫病传播方式多样,涉及空气、饲养环境、人员、饲料、水源等多个环节,一旦管理不当,各类病原极易在养殖场内迅速扩散,形成大范围感染。因此,养殖户需系统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规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科学防治。通过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优化饲养管理、合理使用药物等综合性防控手段,可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率,提升鸡群健康水平与生产性能。

参考文献

[1]刘建.养殖鸡群常见疾病的诊治与防控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22(6):56–58.

[2] 张涛, 李明. 家禽病毒性疾病防控策略研究[J]. 中国畜牧兽医,2023,50(2):72–75.

[3]王志刚.规模化鸡场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要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1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