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IM 技术驱动下的建筑工程施工协同管理优化研究

作者

谢海军

湖北华兴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襄阳 441200

引言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构建包含全项目信息的三维模型,实现多参与方、多维度的协同管理,成为破解传统协同困境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 BIM 技术在施工协同管理中的应用路径,构建优化框架并结合案例验证,旨在为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协同效率、保障项目目标实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一、传统建筑工程施工协同管理的痛点

(一)信息孤岛严重,数据传递低效

传统协同管理中,各参与方独立存储、传递信息:设计单位提供 CAD二维图纸,施工企业据此编制 Excel 进度计划,监理机构用纸质文档记录质量问题,数据格式不兼容导致信息难以整合。例如某住宅项目中,设计单位修改管线图纸后未及时同步给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按旧图纸施工,导致管线与结构梁碰撞,需拆除重建,额外耗时 15 天、增加成本 20 万元。据调研,传统模式下信息传递延误导致的工期损失占总工期的 10%-15% 。

(二)流程衔接松散,冲突难提前预警

施工流程涉及“图纸会审-进度计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验收”等环节,传统模式下各环节独立推进,缺乏协同联动:图纸会审依赖人工核对,难以发现隐藏的专业间冲突(如机电管线与暖通管线交叉);进度计划与材料采购脱节,易出现“材料到场延迟导致施工停工”或“材料过早到场占用场地”的问题。例如某商业项目因未提前协调机电与装修施工顺序,导致机电管线安装完成后,装修吊顶高度不足,需调整管线位置,延误工期10 天。

(三)责任划分模糊,问题追溯困难

传统协同管理中,信息记录分散在各参与方手中,缺乏统一的信息追溯平台:当出现质量问题(如墙体开裂)时,难以快速定位责任方(设计缺陷、施工不当或材料质量问题);同时,施工过程中的变更签证、隐蔽工程验收等记录多为纸质文档,易丢失、篡改,导致后期结算或运维阶段无法追溯关键信息。

二、BIM 技术驱动的施工协同管理优化框架

(一)模型协同:构建统一三维信息载体

全专业 BIM 模型整合:设计单位完成建筑、结构、机电等各专业 BIM 模型后,通过 BIM 协同平台(如 AutodeskBIM360、广联达 BIM 协同平台)整合为“全专业综合模型”,消除专业间数据壁垒。例如将建筑结构模型与机电管线模型整合,自动检测管线与结构梁的碰撞冲突,提前在设计阶段优化,避免施工返工;

模型参数化关联:在 BIM 模型中关联进度、成本、质量等参数,如将构件(如墙体、柱子)与施工时间、材料用量、质量标准绑定,各参与方可通过模型直接获取多维度信息——施工企业查看构件施工时间,材料供应商查看材料用量,监理机构查看质量标准,实现“一模多用”。

(二)流程协同:优化施工全流程衔接

碰撞检测与施工模拟:在施工前,利用 BIM 模型进行“专业间碰撞检测”(如机电与结构碰撞、管线与管线碰撞),自动生成碰撞报告并优化设计;同时,通过 BIM 施工模拟功能,模拟施工进度计划(如 4D 模拟:3D 模型+时间维度),直观展示各工序衔接情况,提前发现流程冲突(如交叉作业安排不合理)。例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 BIM 碰撞检测,提前发现机电管线冲突 32 处,优化设计后避免施工返工,节省成本 35 万元;

多参与方流程协同:在 BIM 协同平台中设置各参与方的流程权限,实现“图纸会审-进度审批-变更签证-验收”等流程的线上协同。例如施工企业在平台中提交进度计划调整申请,监理机构在线审核并反馈意见,设计单位同步查看调整对设计的影响,无需线下开会,审批效率提升 50% 以上;

供应链协同管理:将 BIM 模型中的材料用量、需求时间等信息同步至供应链管理模块,材料供应商通过平台实时获取材料需求计划,精准安排生产与运输,避免材料短缺或积压。例如某住宅项目通过 BIM 模型自动统计各阶段混凝土用量,供应商根据需求计划分批次供货,减少现场材料堆放场地占用,降低材料损耗率 10% 。

(三)信息协同:实现全周期信息共享与追溯

实时信息共享:各参与方通过 BIM 协同平台实时更新、获取信息:施工企业上传现场施工照片、进度数据,监理机构在线填写质量验收记录,设计单位发布图纸变更通知,所有信息实时同步至 BIM 模型,确保各参与方获取最新信息。例如某项目中,设计单位通过平台发布管线图纸变更,施工企业 10 分钟内收到通知并调整施工计划,避免信息延误;

信息追溯与责任划分:在 BIM 模型中记录施工全过程信息,如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变更签证审批流程、材料进场检测报告等,所有信息关联至具体构件与时间节点,形成“可追溯的信息链”。当出现质量问题时,通过模型快速定位责任方与问题原因——如墙体开裂,可查看模型中墙体的设计参数、施工记录、材料检测报告,明确责任归属;同时,信息永久存储在平台中,方便后期结算与运维追溯。

三、实践案例与应用效果

以某商业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 20 万㎡,含购物中心、写字楼、地下车库)为实践对象,应用上述优化框架:

模型协同阶段:整合建筑、结构、机电等 8 个专业 BIM 模型,碰撞检测发现冲突 45 处,优化设计后减少施工返工成本 42 万元;

流程协同阶段:通过 BIM 施工模拟优化进度计划,解决交叉作业冲突12 处,工期较计划缩短 18 天;同时,线上审批流程使变更签证审批时间从传统的 5 天缩短至 1 天;

信息协同阶段:通过 BIM 协同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质量问题整改率从传统的 75% 提升至 98%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追溯效率提升 80% 。

项目最终实现工期缩短 8% 、成本降低 6% 、质量隐患减少 72% ,验证了 BIM 技术驱动的协同管理优化框架的有效性。

四、优化框架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完善 BIM 协同平台建设

选择适配项目需求的 BIM 协同平台,确保平台支持多专业模型整合、流程自定义、移动端访问(方便现场人员上传信息);同时,加强平台数据安全防护,设置访问权限分级,防止信息泄露或篡改。

(二)人员保障:提升 BIM 应用能力

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各参与方人员的 BIM 应用能力:对设计人员培训 BIM 模型构建与整合技术,对施工人员培训 BIM 模型查看与现场信息上传操作,对管理人员培训 BIM 协同平台流程管理功能;同时,引入 BIM 专业咨询团队,为项目协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制度保障: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制定 BIM 协同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如模型提交时间、信息更新频率)、流程规范(如变更签证审批流程、质量问题处理流程)与奖惩措施(如按时提交模型给予奖励,信息延误予以处罚),确保协同管理有序推进。

五、结语

BIM 技术通过构建统一的三维信息模型,打破了建筑工程施工协同管理的“信息孤岛”,优化了全流程衔接,实现了信息实时共享与追溯,有效解决了传统协同管理的低效、冲突频发、责任模糊等问题。实践表明,BIM 技术驱动的协同管理优化框架能显著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质量,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升级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建平,李雪波.基于 BIM 和 4D 技术的建筑施工优化及动态管理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20,53(S1):123-128.

[2]王广斌,陈丹.BIM 在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20,41(5):38-43.

[3]侯佳雨,李海文.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优化研究[J].施工技术,2024,53(10):1-5.

[4]刘玉玲,张连营.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5,39(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