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压力到韧性: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重建之路
李爱群
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新区天鹅学校 448000
引言
在"双减"政策与新课标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初中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挑战。课题组前期调查显示, 85% 的教师存在持续性情绪耗竭,60%的教师表示难以平衡工作与生活。这种心理困境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可能通过"情绪传染"机制波及学生心理健康。本研究突破传统心理学研究的量化范式,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方法,通过 9 项课题组活动收集一手数据,重点探讨:在资源有限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如何通过自我调适实现心理重建?
一、压力溯源: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隐形困境课题组发放的 140 份问卷显示,教师压力源呈现"三维叠加"特征
1.角色超载:班主任在访谈中描述:"白天要处理学生的矛盾,应对安全、卫生、纪律等资料上交、考评,晚上还要回复部分家长微信、电话。"这种"24 小时在线"的工作模式导致角色边界模糊。
2.评价焦虑:教学成绩、职称评定、科研任务构成"三座大山"。一位数学教师坦言:"每次月考后都要做详细的数据分析,仿佛学生的分数就是我的 ∇KPI 。"
3.支持缺失: 68% 的教师表示"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渠道",某老教师感慨:"向同事倾诉怕被说矫情,找领导反映怕被认为能力不足。"
个案追踪显示,这种持续压力会导致教师出现"情感麻木"现象。教师在首次访谈中表示:"现在看到学生吵架已经没有情绪波动了",这种"职业性冷漠"正是心理耗竭的典型表现。
二、调适路径:从个体到团体的多维干预
(一)语言重构:积极心理暗示的实践探索
在"积极语言工作坊"的实践中,课题组发现语言模式对教师心理状态具有微妙而深刻的影响。当教师将"我不得不"的被动句式转化为"我选择"的主动表达时,实际上是在重构对职业的认知框架。例如,把"我不得不处理学生纠纷"改为"我选择及时介入矛盾,因为这是建立师生信任的契机",这种转变让教师从"任务执行者"变为"教育设计者"。我们设计的"语言转换练习"要求教师每天刻意替换 3 个消极表述,持续三周后,参与教师在访谈中普遍反映:"以前觉得批改作业是负担,现在会想'我选择仔细批改,因为能发现学生的进步轨迹',这种想法让加班也有了意义。"配合"三件小事记录法",教师通过记录"成功调解学生矛盾""收到家长感谢信息"等具体事件,在可视化成就中积累心理资本。这种"小步快跑"的积极干预,帮助教师在日常琐碎中重建职业价值感,正如一位教师在追踪报告中所写:"当语言从利剑变为钥匙,连晚自习的铃声都显得温柔了。"
(二)运动赋能:团体动力下的心理觉醒
在"热辣运动增活力"团辅的"龟兔赛跑"气模竞技里,教师们真切触摸到了心理成长的脉络。物理组老师带领的队伍,他们的"乌龟"三次侧翻在赛道,却没出现预想中的抱怨声。有人蹲下检查气模支撑点,有人重新分配队员站位,还有人喊着节奏统一发力——这种"问题出现即解决"的现场,让老师眼眶发热:"平时备课组讨论时,大家总怕说错话,今天才发现我们这么有默契。"运动后的身体反应更带来意外惊喜,教师们普遍反映"跑完步后,那些盘旋在脑中的烦心事好像变轻了"。课题组跟踪发现,坚持每周运动三次以上的教师,在后续心理测评中"易怒值"明显降低。这正印证了神经科学的发现:持续运动如同给大脑做"情绪按摩",内啡肽的分泌不仅缓解肌肉紧张,更在神经元间搭建起更坚韧的连接,让教师们在面对教学压力时,多了份从容的底气。
(三)艺术疗愈:非言语表达的心理释放
在"房树人绘画表达"活动中,教师最初的画作像面沉默的镜子:没有门窗的房屋像紧闭的心防,扭曲的树干似压抑的情绪。当她在第八周的画纸上添上敞开的木门和攀满窗台的牵牛花时,连自己都惊讶于这种改变。"以前总觉得家长建议是质疑,现在会先停下来想想可行性。"她摸着画中盛放的花朵轻声说。这种转变在书法疗愈中同样可见,语文组老师握着毛笔反复书写"静"字时,突然领悟到横画起笔的顿挫:"就像学生起冲突时,急着下结论反而会激化矛盾,不如先停三秒观察。"如今他的备课本上常贴着这句书法感悟,处理班级事务时多了份从容。当艺术创作成为心理的翻译器,那些说不出口的情绪,便在笔触与墨色间找到了出口与答案。
三、支持系统:构建可持续的心理成长生态课题组建立的"心理支持三级网络"成效显著:
1.同伴互助:通过"驿站传书"等游戏培养教师间的默契,形成非正式支持系统
2.专业引领:邀请心理专家开展"情绪急救"工作坊,教授"4-7-8 呼吸法"等实用技巧
3.制度保障:推动学校设立"心理调适假",允许教师每月申请半天心理休假
在"奥运精神传承"团辅活动中,教师们通过"趣味皮划艇"游戏领悟到:教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像划艇队那样"同频共振"。这种认知转变促使年级组自发形成"备课-心理支持"双线协作机制。
结束语:当课题组最后一次团辅活动的彩带飘落时,一位教师写下这样的感悟:"原来心理调适不是要消灭压力,而是学会与压力共舞。"本研究证实,通过积极语言重构认知、运动激活身心能量、艺术表达释放情绪,教师完全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心理重建。更重要的是,当学校将心理关怀从"问题干预"转向"成长赋能",教师就能从"职业倦怠者"蜕变为"心理韧性者",最终实现"育人者先育己"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韩婧.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策略[J].思行月刊,2025(15).
[2]赵勇,唐杰,蒋卓伶,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10):0096-0099.
[3]李文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3): 147-148.
[4]陈奇,王丹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自我调适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2):3.DOI:CNKI:SUN:LNNJ.0.2018-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