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市早造水稻机械化密植推广与病虫害管理策略
黄伟
罗定市农业发展中心 广东省罗定市 527200
我国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水稻栽培技术也得到不断优化和升级,机械化在降低施肥成本、提升种植效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1]。罗定市作为粤西粮食主产区,早造水稻机械化密植技术的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25 年,罗定市启动万亩早造水稻机械化合理密植示范推广项目,覆盖罗镜镇、罗平镇、太平镇等七大种粮重镇。本项目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农业企业为核心示范主体,旨在通过机械化密植技术提升单产与效益,同时优化病虫害管理策略,为全市水稻生产转型升级提供样板。
1 罗定市农业自然禀赋与水稻种植现状
1.1 自然禀赋
罗定市境内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良好。年均气温 21~23∘C ,年降水量 1500~1800 毫米,无霜期在 350 天以上,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非常适宜水稻生长。然而,该地区也面临明显的气象挑战,如 2024 年“龙舟水”期间降雨频繁,较常年同期偏多 4.9% ,导致田间高温高湿环境持续时间长,加重了病虫害发生风险。
1.2 水稻种植现状
罗定市部分区域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如双莲村示范基地。部分村镇应用了先进技术,如太平镇推广绿肥还田,船步镇、素龙街道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病虫害飞防作业,围底镇和金鸡镇则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借助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全流程机械化。然而尚有大量区域仍以传统常规种植模式为主,存在种植密度不合理、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在传统种植模式下,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 早造水稻机械化密植推广及技术优势
2.1 推广概况
2.1.1 示范布局
本项推广分别在罗镜、罗平、太平、船步、围底、素龙、金鸡七镇建立核心示范区,总面积 1 万亩,遴选规模化主体承担示范任务。
2.1.2 推广模式
采用“大户示范 $$ 企业带动 $$ 散户辐射”三级联动机制,组织现场观摩会,覆盖零散农户 2000 户以上。
2.1.3 机械配置
引进高性能插秧机 50 台以上,实现行距固定 25cm ,株距精准调控(12~18cm 可调),确保种植密度标准化。
2.2 技术对比
常规种植采用人工插秧或粗放型机械作业,密度普遍维持在 1.8~2.0 万穴/亩,行距配置多为 30cm×20cm∘ 。此模式因群体结构松散,导致光能利用率低、无效分蘖多,有效穗数常限制在 18~20 万穗/亩,制约了产量潜力的发挥。而机械化密植使用高性能插秧机实现精准栽插,密度提升至 2.2~2.5 万穴/亩,株距优化为 14cm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达 22~26 万穗/亩。同时结合“同步深施肥”技术,在插秧同时将配方肥精准施于秧苗根部 3~5cm深处,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利用率。
2.3 技术优势
2.3.1 节本增效
罗定市经验显示,早造水稻机械化密植采用旋耕机整地、侧深施肥插秧机作业,实现全程机械化后,人工成本降低 50% 以上,肥料利用率提升20% ,秧苗成活率达 95% 以上。
2.3.2 抗逆稳产
常规稻田因群体结构不合理,尤其在不利天气条件下,如 2024 年“龙舟水”期间,纹枯病病丛率高达 3.0% 。而采用机械化密植技术的田块通过优化行向,顺应风向布局,通风透光性增强[2],再结合精准施药,纹枯病病丛率控制在 1.2% 以下。另外,密植群体形成的早期冠层封闭效果抑制了杂草生长,除草剂使用率减少 30% 以上。
2.3.3 集成优产
机械化密植作为“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集成载体,在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针对罗定土壤硅、钙丰富的特性,推广 23-5-23 专用配方肥,示范田增产优势明显。
3 机械化密植对早造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影响与管理对策
3.1 密植条件下的病虫害风险
机械化密植技术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若防控措施不到位,会带来特定病虫害风险。由于单位面积植株密度增加,田间微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郁闭度高、湿度大、通风透光性降低,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纹枯病在常规田块的病丛率约 0.8%~1.2% ,而在浓绿、密度大、湿度高的密植田块病丛率升至 2.5%~3.0% 。同样,稻瘟病风险也会有所升高。密植形成的下部湿度增大,有利于增加稻飞虱、螟虫越冬基数。
3.2 基于机械化密植的病虫害防控策略
为应对密植条件下潜在的病虫害高发风险,罗定市集成了“生态调控为基础,精准用药为辅助”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3.2.1 生态调控
(1)优化品种:选用抗性品种,如美香占 2 号、南晶香占等,可提高 早造水稻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传播风险[3]。罗定市示范区良种覆盖 率达 95% ,避免高感品种病虫害风险。
(2)改良农艺:通过推广“冬种紫云英-早稻”轮作模式,紫云英翻压还田后显著改善了土壤环境。在螟虫化蛹期实施深水灭蛹技术,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有效降低虫源基数。
(3)科学肥水管理:应用侧深施肥技术控制氮肥用量,基蘖肥比例调整为 6:4,避免前期过施氮肥导致植株柔嫩易感病。水分管理上采用“浅湿交替”灌溉模式,分蘖末期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
3.2.2 精准监测与靶向防控
(1)性诱剂智能监测:示范区每 2~3 亩配置一套性诱捕器,结合物联网虫情测报灯,实现虫情实时监测与防控精准决策。
(2)应用生物制剂:分蘖盛期(5 月中旬)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春雷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螟虫和稻瘟病;破口前 5~7 天喷施苯甲•丙环唑预防纹枯病和稻曲病。
(3)科学用药:建立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破口保护三道防线。在应急防控时,选用四唑虫酰胺、三氟苯嘧啶等高效低毒药剂,添加有机硅助剂增强药液展着性,确保在密植郁闭条件下药液能穿透冠层到达中下部靶标。
4 早造水稻机械化密植产量与效益分析
根据示范区测产数据,密植水稻较常规种植每亩有效穗数增加 4~6 万穗,增幅达 22%~30% 。加上优化行向和行距配置,群体中下部透光率提高20%~30% ,群体光合能力提升 15% 以上,产量由常规种植的 520~560kg/亩增加至 580~625kg/ 亩,产量增幅 10% 以上。人工插秧成本 280 元/亩,机插成本 120~150 元/亩,成本降幅 40% 以上。扣除成本后每亩净收益增加 200元以上。
5 结语
罗定市早造水稻机械化密植推广与病虫害管理实践表明,通过创新推广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实现了水稻生产提质增效。机械化密植技术优化群体结构、提升资源利用率,结合绿色防控体系有效应对病虫害挑战。该模式为粤西地区乃至相似生态区水稻生产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对保障粮食安全与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路辉.水稻栽培技术与农业机械对水稻高产的影响[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8):194-196.
[2]罗勤全.千人桥镇水稻毯秧机械化育插高产栽培技术实施要点[J].农 机科技推广,2022(9):41-42,47.
[3]张庆旭.大石桥市水稻种植的关键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J].河北农业,2024(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