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与语文课程融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万佳明
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通新岭)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跨学科整合"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与语文作为人文领域的两大基础学科,在情感表达、文化传承、审美培养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契合点:语文通过文字传递思想,音乐借助旋律抒发情感,二者融合能构建更立体的学习体验。然而,当前小学教学中仍存在"学科壁垒森严"的现象,音乐课侧重技能训练,语文课忽视审美熏陶,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文化整体的感知能力。本文结合笔者三年跨学科教学实践,以统编版教材为例,探索音乐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小学阶段人文素养培育提供新思路。
一、价值重构:音乐与语文融合的教学逻辑
(一)情感表达的互补性
音乐与语文都是人类情感的重要载体,但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语文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动作对比传递思乡之情;音乐则借助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直接触发情感共鸣,如《思乡曲》通过慢板旋律与小提琴的绵长音色营造惆怅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当朗读《静夜思》时配合《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普遍反映"更能体会诗人的孤独";而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补充光未然《黄河颂》的朗诵词,学生能更准确把握"愤怒-激昂-豪迈"的情感递进。这种"语言解析 ⋅+ 音乐感知"的双重刺激,能有效深化学生对情感表达的理解。
(二)文化传承的协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音乐与语文的共同根基。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民间故事等文本,往往与特定地域的音乐形式紧密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草原》一文描绘的蒙古族生活场景,与马头琴曲《万马奔腾》共同构成对草原文化的立体呈现;统编版《伯牙绝弦》中"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正是古琴曲《高山流水》的文化注脚。在教学中实施融合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是流动的文字,文字是凝固的音乐"的深层关系,又能通过双渠道强化文化记忆。笔者曾设计"唐诗与古琴"主题单元,将《春晓》《相思》等唐诗谱成简易琴歌,学生在学唱过程中不仅记牢诗句,更能通过古琴"散、按、泛"三种音色的特点,理解古人"以琴喻心"的哲学思想。
二、路径探索:音乐与语文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主题式融合:以文化母题串联双学科
围绕特定文化主题构建教学单元,是打破学科壁垒的有效方式。在"中国传统节日"主题下,教师可组合语文《元日》(王安石)与音乐《春节序曲》:先通过诗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宋代春节习俗,再分析乐曲中唢呐模仿鞭炮声、锣鼓节奏模拟舞龙动作的设计意图,最后组织学生创作"我的春节"图文日记并配乐朗诵。在"四季之美"主题中,将语文《春》《济南的冬天》与音乐《春之歌》《雪花飞舞》进行配对教学,学生通过对比门德尔松钢琴曲的灵动与德彪西印象派作品的朦胧,深化对朱自清"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与老舍"冬天响晴"等文字描写的感知。这种"一文一曲"的对应学习,使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听可感的具象体验。
(二)情境式融合:用音乐营造语文学习场域
音乐具有强大的情境构建能力,能为语文学习提供情感基调与想象空间。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诗歌意境选择背景音乐:教学《江雪》时播放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慢板片段,其清冷的音色与孤寂的旋律能快速将学生带入"千山鸟飞绝"的意境;讲解《从军行》时选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战斗段落,密集的扫弦与绞弦声可强化"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悲壮感。在叙事类文本教学中,音乐还能推动情节发展:笔者在执教《小英雄雨来》时,用《红星歌》变奏曲作为故事叙述的背景音乐,当讲到雨来躲进水里时切换为水声采样与单簧管独奏,学生普遍反映"仿佛看到雨来在水里憋气的样子"。这种"音乐 + 语言"的立体叙事,使文字描 述获得听觉维度的支撑。
(三)实践式融合:通过艺术创作实现知识内化
艺术实践是检验融合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可设计"为诗配乐""为文编舞"等创作任务,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音乐表达。在统编版《咏鹅》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用打击乐器模拟鹅的叫声与脚步声,第二组为诗句设计简单的旋律,第三组编排包含"曲项向天歌"动作的舞蹈。最终三组合成为完整的音乐剧表演,学生不仅熟记诗句,更通过讨论选择碰铃表现鹅鸣的清脆、用木鱼节奏模拟蹒跚步态,在艺术实践中深化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在《草原》一课拓展活动中,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创作"草原晨曲":用长笛表现晨雾的缥缈,以弦乐齐奏模拟马群奔跑,借鼓点节奏再现摔跤比赛的热烈,最终形成的音乐作品虽显稚嫩,却完整呈现了文本中的空间层次与情感变化。
三、保障机制:音乐与语文融合的支持体系
(一)教师协作: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
融合教学的实施需要音乐教师与语文教师的深度合作。学校可建立"语文 ⋅+ 音乐"双师备课制度,每周固定时间开展联合教研:语文教师负责解读文本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脉络,音乐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作品清单与表现手法建议;共同设计教学目标时,需明确语文要素与音乐要素的融合点,如将"理解比喻修辞"与"感知音色变化"设定为共同目标。笔者所在学校推行的"双师课堂"模式中,语文教师讲解《月光曲》课文时,音乐教师同步演示钢琴即兴创作,当读到"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时,音乐教师用琶音模拟月光波动,这种实时互动使抽象的文字描述获得直观的音乐诠释,课堂参与度提升 60% 。
(二)资源开发:建设校本化融合课程库
系统化的课程资源是融合教学持续开展的保障。学校可组织教师团队开发"音乐-语文融合教学资源包",包含三大模块:经典文本与对应音乐作品库(如《将进酒》与《酒狂》古琴曲)、《古诗新唱》音频视频集、融合教学案例集。在资源建设中需注意三点:一是匹配学段特点,低年级选择儿歌式古诗吟唱,高年级引入艺术歌曲分析;二是兼顾多元文化,除中国作品外,可纳入《雪绒花》与英语诗歌《Auld Lang Syne》的对比学习;三是注重生成性资源积累,将学生创作的优秀音乐剧、配乐朗诵等作品纳入资源库,形成"学习-创作-展示"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音乐与语文的融合教学,本质上是回归教育的人文本质——通过艺术与语言的双重滋养,培育完整的人。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相加,而是通过主题统整、情境创设、实践转化等方式,实现情感共鸣、文化认同与审美提升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吟诵《春晓》时能自然哼出自编的旋律,在欣赏《梁祝》时能联想到课文中的化蝶传说,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未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音乐与语文的融合必将催生更多创新形态,为培养具有人文底蕴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习者提供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付建芳.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散文与音乐教学跨学科融合的思考[J].作 家天地,2025,(18):147-150.
[2]熊欣.聚焦课程融合,语文 + 音乐教学助力素养提升[J].天南,2025,(0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