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的困境与实践策略研究
折甜甜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第三幼儿园 718199
一、引言:
学前阶段是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形成的社交习惯与交往模式,会对其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主要包括“主动交往意识”(如愿意主动与同伴打招呼)、“同伴合作能力”(如能与同伴分工完成游戏)、“冲突解决能力”(如能协商解决玩具争抢问题)及“情绪表达能力”(如能说出“我生气了”而非用哭闹解决问题)。然而,随着核心家庭增多、电子产品使用频繁等社会变化,幼儿的真实社交机会减少,部分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出现“不敢主动说话”“遇到矛盾只会哭闹”等情况。因此,探索科学的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策略,成为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二、学前教育中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的现存困境
(一)家庭教养偏差:社交引导缺失或过度保护
家庭是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的首要场景,但部分家庭的教养方式存在明显问题。一方面,“过度保护”导致幼儿社交能力弱化。部分家长对幼儿采取“包办式”教养,例如,幼儿想与同伴玩耍时,家长代替其“打招呼”;幼儿与同伴发生小矛盾时,家长直接介入解决,导致幼儿失去自主尝试社交、学习解决冲突的机会,形成“依赖型”性格,面对社交场景时容易退缩;另一方面,“社交忽视”导致幼儿缺乏交往意识。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长期让幼儿独自使用电子产品,减少了亲子互动与同伴交往的时间,例如,周末仅让幼儿在家看动画片、玩游戏,未带幼儿参与社区玩耍、亲子聚会等社交活动,导致幼儿对“如何与他人相处”缺乏认知与体验。
(二)幼儿园教学不足:社交教育碎片化且缺乏情境
幼儿园作为幼儿集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在社交能力培养中存在“碎片化”“形式化”问题。首先,社交教育缺乏系统性,多为“问题驱动”的临时引导,例如,仅在幼儿发生争抢玩具、哭闹等冲突时才进行干预,未将社交能力培养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导致幼儿无法形成连贯的社交认知;其次,教学方式缺乏情境化,多以“说教”为主,例如,教师仅口头告诉幼儿“要分享”“要友好”,却未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情境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协商的方法”,导致幼儿理解抽象的社交规则,却无法在实际交往中运用;最后,忽视个体差异,对“社交活跃型”与“社交退缩型”幼儿采用统一教育方式。
三、学前教育中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家庭层面:优化教养方式,创造社交机会
家庭需转变教养观念,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社交引导与实践机会。首先,减少过度保护,培养幼儿自主社交意识。家长应学会“适度放手”,例如,幼儿想与同伴玩玩具时,引导其自己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幼儿与同伴发生小矛盾时,先让幼儿尝试自己沟通,若无法解决再给予引导(如“你可以问问他‘能不能轮流玩’”),而非直接代替解决;其次,增加社交实践,丰富幼儿交往体验。家长需合理控制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例如,每天规定 1 小时以内的屏幕时间,其余时间带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如公园玩耍、儿童读书会)、亲子聚会(如与朋友家的孩子一起游戏),让幼儿在真实交往中学习“如何打招呼”“如何加入游戏”;最后,做好社交示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自身行为,例如,与他人交流时礼貌用语、排队时遵守秩序,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学习正确的社交方式。
(二)幼儿园层面:构建系统化、情境化的社交教育体系
幼儿园需将社交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通过科学教学提升幼儿社交能力。第一,设计情境化社交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例如,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设置“超市购物”场景,让幼儿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在游戏中学习“礼貌询问”(“这个多少钱”)、“等待排队”;设置“医院看病”场景,让幼儿扮演“医生”“病人”,学习“关心他人”(“你哪里不舒服”);第二,开展主题社交活动,强化社交认知。例如,每月开展“分享日”活动,让幼儿带一件自己的玩具或绘本,与同伴分享玩法、讲述故事,在实践中理解“分享”的意义;开展“合作游戏比赛”(如两人三足、小组搭积木),让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分工”“协商”;第三,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引导。对“社交退缩型”幼儿,采用“阶梯式引导”,例如,先让其与 1-2 名熟悉的同伴互动,再逐步融入小组游戏,避免强迫其“快速社交”;对“社交活跃但易冲突型”幼儿,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其反思,例如,在幼儿争抢玩具后,组织小组讨论“除了抢,还有什么办法能拿到玩具”,帮助其学习正确的冲突解决方式。
四、结论:
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家庭、幼儿园与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家庭需优化教养方式,为幼儿提供真实的社交实践机会;幼儿园需构建系统化、情境化的社交教育体系,关注个体差异;社会需减少不良社交示范,为幼儿创造健康的交往环境。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帮助幼儿在关键期建立“主动交往、友好合作、理性解决冲突”的社交能力,为其未来融入集体、适应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重视幼儿社交能力培养,不仅是促进幼儿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更是提升未来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