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的多感官联动教学策略
陈玲玲
天长市第三小学 安徽省 239300
一、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多感官联动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强化学生审美能力
小学低段学生处于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其对音乐的理解尚未形成抽象逻辑,更多依赖于直观体验。多感官联动教学通过将听觉与视觉、触觉、身体动作等感知通道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具身参与中建构对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的感知。这种整合不仅拓宽了学生对音乐形式的感知维度,也深化了其对音乐情感与意境的理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判断力与艺术感受力。相较于单一听觉输入的传统教 学,多感官联动更契合低龄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审美经验的积累与内化。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受外界干扰,单一感官刺激难以维持其学习专注度。多感官联动教学通过丰富课堂的感官输入,如结合律动、图形谱、乐器操作、情境模拟等方式,使音乐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与参与感。学生在“看、听、做、动”的综合体验中,自然产生对音乐活动的积极情绪与内在动机。这种由感官协同激发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也为后续音乐素养的持续发展奠定情感基础。
(三)有利于提高音乐课堂质量
高质量的音乐课堂不仅关注知识传递,更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多感官联动教学通过打破传统“教师唱、学生听”的线性模式,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学习场域。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多通道感知与表达,实现对音乐内容的深度加工与意义建构。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在不同感官维度的表现,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与策略,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与适应性。
二、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多感官联动教学面临
(一)教师对多感官联动教学重视不足
尽管多感官联动教学理念在教育理论中已有广泛讨论,但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将其视为辅助手段或课堂点缀,未能从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的高度予以系统规划。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教学设计缺乏整体性,感官联动往往流于表面,未能真正服务于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此外,部分教师受限于传统教学惯性,对多感官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缺乏深入理解,制约了教学模式的转型。
(二)多感官联动教学实施缺乏创新性
当前部分课堂虽尝试引入多感官元素,但实施方式较为程式化,如固定使用拍手打节奏、观看视频等单一形式,缺乏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深度契合。这种机械套用不仅削弱了感官联动的教育价值,还可能造成学生感官疲劳或认知混乱。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多感官联动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未能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学生的发展水平及课堂情境进行创造性设计,导致教学方法同质化、形式化。
(三)多感官联动教学评价落实不到位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保障多感官联动教学持续优化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评价体系仍以结果导向为主,侧重于学生是否“唱准”“记住”等显性指标,忽视了其在感知、体验、表达等过程性维度的表现。由于多感官联动强调的是综合体验与个体差异,传统量化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的多感官联动
(一)提高教师多感官联动教学能力
教师是多感官联动教学实施的关键主体,他们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深度与广度,要实现多感官联动教学的有效落地,首先需要系统提升教师对多感官学习理论的理解水平,让他们明确不同感官通道在音乐认知建构中的功能差异与协同机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像节奏、旋律、音色、结构等)与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感知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在教学设计中科学匹配感官策略与教学目标,职后培训要聚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专题研修、课例分析与教学反思等方式,帮助教师构建多感官整合的教学思维。另外,要依托校本教研或区域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在协作中共享经验、优化策略,逐步形成具有逻辑性与系统性的多感官教学设计能力。
(二)创新多感官联动教学的实现方法
多感官联动教学的实施不能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的感官叠加,而是要转向以音乐本体为核心进行内容整合与结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对音乐作品内在逻辑深入解析的基础之上,以此确保各类感官通道的介入能够有效支撑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与体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依据不同课型的目标导向构建差异化的感官整合模型,让视觉、动觉、触觉等非听觉通道成为听觉感知的延伸与强化,而不是孤立存在。例如,在节奏感知教学中,可以将身体动作与节拍律动相融合,让动觉体验成为节奏结构内化的载体,在音乐情绪体验中,可通过空间移动或姿态变化引导学生外化内在听觉感受。所有感官参与都要围绕音乐内容展开,形成感知,理解,表达的闭环结构,教学方法的创新还需要关注感官刺激的适度性与协调性,避免因感官信息过载或冲突导致认知混乱,从而确保多感官联动真正服务于音乐素养的系统建构。
(三)根据学习过程表现建立评价机制
多感官联动教学注重学生在感知、体验与表达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所以其评价机制要突破传统以结果为导向的单一模式,转而向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转变,评价内容要覆盖学生多感官参与的多个维度,涵盖听觉专注度、视觉联想能力、身体协调性、情感表达力以及感官整合的流畅性等,以此全面反映其音乐学习的动态过程。评价方式需采用多元手段,像课堂观察记录、学习成长档案、阶段性反思日志及同伴互评等,用来捕捉学生在不同感官通道中的表现差异与进步轨迹。评价标准应注重个体化与情境化,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幅度与参与质量,而非采用统一化的达标要求,通过建立及时、具体且具有指导性的反馈机制,既有助于学生清晰认知自身在多感官体验中的优势与不足,也能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实证依据,进而推动“教,学,评”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与持续优化,保障多感官联动教学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的科学实施与长效发展。
四、结语
多感官联动教学契合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是提升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面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方法局限与评价缺失等问题,需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方法创新与评价体系重构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唯有将多感官联动从形式走向实质,从零散走向系统,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的音乐教育目标,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注入持久的艺术力量。
参考文献
[1] 多感官联动,教学可视——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探究[J]. 王小利.试题与研究,2025(02)
[2] 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多感官联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方法[J]. 李影.琴童,2023(21)
[3] “双减”政策下美育与小学音乐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实践[J]. 白雪洁;王珺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