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法研究
柯雪娟
陕西省神木市第七中学 719300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决定了教材实践活动是衔接理论知识与现实认知的关键纽带,更是培育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当前部分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存在“目标模糊”“脱离教材”“操作困难”等问题,如仅侧重形式化观察而忽视知识点关联,或因实验设计复杂导致难以落地。因此,以教材核心知识点为锚点,结合可操作案例优化实践活动设计方法,对提升地理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杆影测量实验、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实验及农业利用类型调查案例,从设计原则、具体方法与实施策略三方面展开研究,为地理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一、高中地理教材实践活动设计的核心原则
(一)学科性原则:锚定教材核心知识点
实践活动需紧扣教材关键概念与原理,避免脱离学科本质的“泛实践”。例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章节中,杆影测量实验需围绕“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核心知识点设计,通过测量不同时段杆影长度与方向,推导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季节的关系,而非单纯记录影子变化;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实验需关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聚焦降水强度、植被覆盖、坡度等地理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确保实践活动与教材知识深度融合。
(二)层次性原则:兼顾学生认知差异
依据学生地理基础与探究能力,构建“基础-提升-拓展”三级任务体系。以农业利用类型调查为例,基础任务为“记录家乡主要农作物类型与分布”,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农业用地基本分类;提升任务为“分析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解读地理现象;拓展任务为“提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建议(如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深度探究空间,实现“全员参与、分层提升”。
(三)可行性原则:控制实验与调查难度
实践活动设计需兼顾学校资源、学生操作能力与安全要求。杆影测量实验仅需竹竿、卷尺、量角器等简易工具,可在校园内完成;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实验采用模拟装置(如带坡度的塑料盒、土壤、喷壶、植被模型),避免野外实地调查的安全风险与复杂操作;农业利用类型调查以学校周边村落或社区为范围,控制调查半径与时间成本,确保活动可落地、易操作。
二、高中地理教材实践活动的具体设计方法
(一)“模拟实验 + 数据推导”设计法:以杆影测量实验为例
针对抽象的地理原理,通过模拟实验收集数据,再结合教材知识推导结论,实现“直观感知-数据分析-理论验证”的认知闭环。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实验准备:明确实验目标(探究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准备 1米长竹竿、卷尺、量角器、记录表(含测量时间、杆影长度、杆影方向、太阳高度角计算值);
2.实验操作:选择晴天(如秋分日前后),在校园空旷区域固定竹竿,分别于 9:00、12:00、15:00 测量杆影长度与方向,记录数据;
3.数据处理: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
-(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公式,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对比测量数据与理论值差异;
4.结论推导:结合教材“地球公转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知识点,分析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的负相关关系,理解季节与纬度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二)“控制变量 ⋅+ 对比分析”设计法:以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实验为例
针对多因素影响的地理现象,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厘清各因素作用机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实验假设:提出“降水强度越大、植被覆盖越少、坡度越陡,水土流失越严重”的假设;
2.实验装置:准备 3 个相同带刻度的塑料盒(坡度分别设为 15∘ °、30°,1 个无坡度),盒内铺等量土壤,其中 1 个种植苔藓模拟植被覆盖,1个裸露;
3.实验操作:用喷壶(调节出水强度,模拟不同降水)分别向 3 个装置喷水,持续 5 分钟,收集盒底流出的泥沙与水量,记录泥沙重量;
4.对比分析:横向对比不同坡度、植被覆盖、降水强度下的泥沙量,验证实验假设,结合教材“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三)“实地调查 + 问题解决”设计法:以农业利用类型调查为例
围绕区域地理知识点,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收集与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强化地理实践力。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调查准备:结合“农业区位因素”教材内容,设计调查表格(含农作物类型、种植面积、灌溉方式、农户种植意愿、市场价格),划分调查小组(数据记录组、访谈组、拍照组);
2.实地调查:前往学校周边村落,记录农田分布(如平原区水稻、丘陵区果树),访谈农户“为何选择种植该作物”,了解气候、土壤、交通、市场等影响因素;
3.数据分析:整理调查数据,绘制“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关系图”,统计不同作物种植比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如丘陵区陡坡种植导致水土流失);
4.解决方案:结合人地协调观,提出“陡坡退耕还林、平原区推广节水灌溉”等建议,形成调查报告,将教材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高中地理教材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前置知识铺垫,明确活动目标
实验与调查前,通过微课或课堂讲解梳理相关教材知识点,避免学生“盲目操作”。如杆影测量实验前,需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与地球公转轨道特征;农业利用类型调查前,需复习农业区位因素分类,确保学生明确“为何做”“做什么”。
(二)细化过程指导,规避操作误区
实践过程中教师需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偏差。水土流失实验中,提醒学生控制喷壶与装置的距离(确保降水强度一致);农业调查中,指导访谈组设计简洁问题(如“您种玉米比种小麦赚钱多吗?”),避免无效访谈,保障数据有效性。
未来地理教师需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平衡“知识探究”与“操作便捷性”,让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地理认知、连接课堂与现实的重要载体,推动地理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