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化选煤厂架构探讨

作者

李增强

陕西火石咀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选煤厂 陕西省咸阳市 713500

引言

选煤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源头和关键环节,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煤炭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及安全生产。传统选煤厂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系统耦合度低、依赖人工经验、生产波动大、设备故障预警能力弱等问题。智能化选煤厂的建设,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选煤工艺、运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最终达到提质、增效、降本、减耗、安全的目标。

而实现这一宏伟蓝图,首要且核心的任务是构建一个科学、开放、弹性、安全的总体架构。一个成功的架构能够确保各类技术和系统有机集成、数据流畅互通、业务敏捷创新,避免形成新的“数据烟囱”和“智能孤岛”。本文将对这一架构进行分层探讨。

一、智能化选煤厂的核心特征与建设目标在探讨架构之前,需明确智能化选煤厂应具备的核心特征:

1. 全面感知: 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人、机、料、法、环”全要素进行实时数据采集。

2. 互联互通: 通过工业网络实现各类系统、设备、人员之间的无缝数据流动。

3. 数据驱动: 以数据为生产要素,通过分析和建模替代传统经验决策

4. 智能决策: 基于AI 算法,实现生产过程的自主优化与智能调度。

5. 精准执行: 通过先进控制系统,将决策指令自动下发至设备执行单元。

6. 敏捷协同: 实现生产、管理、运维、供应链等各环节的高效协同。

建设目标主要包括:生产效率最大化、产品质量稳定化、生产成本最优化、安全风险可控化、决策管理科学化。

二、智能化选煤厂的总体架构设计

借鉴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智能化选煤厂可采用“云-边-端”协同的五层总体架构模型,自上而下分为智能应用层、平台服务层、边缘计算层、网络传输层和智能感知控制层。

(一)智能感知控制层(“端”层) 该层是智能体系的“神经末梢”,负责数据采集和指令执行。

·智能感知: 部署各类智能传感器(如激光料位计、在线灰分仪、密度计、机器视觉相机、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实现对设备状态、工艺参数(如密度、压力、流量)、产品质量(灰分、水分)及环境信息(粉尘浓度、气体浓度)的实时、高精度测量。

·智能执行: 采用智能执行机构,如变频器、智能阀门、伺服电机等,接收上层下发的控制指令,实现对设备转速、阀门开度等参数的精确、自动调节。

·关键设备智能化: 重点设备(如大型破碎机、重介旋流器、浮选机、压滤机)本身具备智能控制单元(PLC/DCS),可实现本地级的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

(二)网络传输层(“管”层) 该层是智能体系的“神经网络”,负责全厂数据的可靠、实时、安全传输。

·工业网络技术: 采用工业以太网、工业 PON、5G、Wi-Fi 6 等技术,构建覆盖全厂的高速、低延时、高可靠的网络 backbone。

·协议转换与互通: 通过工业网关设备,解决不同厂商设备协议多样(如Modbus, Profibus, OPC UA)的问题,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接入和协议转换,为上层提供标准化数据。

·网络安全管理: 内置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能力,实现网络区域的逻辑隔离(如OT 网络与 Π 网络的安全隔离与可控互通),保障工业网络的安全。

(三)边缘计算层(“边”层) 该层是智能体系的“本地大脑”,是连接现场与云端的关键桥梁。

·功能定位: 处理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计算任务,缓解云端压力,在网络中断时仍能保证关键业务的局部运行。

·核心功能:

1. 实时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就地清洗、滤波、聚合等预处理。

2. 实时控制与优化: 运行先进控制(APC)算法、小型专家系统,实现单机设备或单一工艺环节的快速闭环优化控制(如重介分选密度闭环控制)。

3. 边缘智能: 部署轻量化的 AI 模型,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诊断、产品质量的实时预测、安全行为的实时识别(如通过边缘视频分析识别人员未戴安全帽)。

4. 数据协同: 将处理后的高质量数据和关键事件结果上传至云平台,并接收和执行云平台下发的模型与策略。

(四)平台服务层(“云”层) 该层是智能体系的“中枢神经系统”和“知识库”,通常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部署于企业数据中心或私有云/公有云上。

·工业大数据平台: 提供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计算和分析能力,集成Hadoop、Spark 等分布式计算框架。

·数据中台: 构建选煤主题数据仓库,对全厂数据进行统一治理、建模和服务化,形成标准、干净、可复用的数据资产,消除数据孤岛。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构建选煤厂及其设备、流程的高保真虚拟模型,实现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双向映射和实时交互,用于工艺流程仿真、操作培训、故障预测和优化调试。

·AI 算法引擎: 提供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框架,支持开发、训练和部署各类智能算法模型(如灰分预测模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智能配煤模型)。

·通用 PaaS 服务: 提供数据库、中间件、微服务治理、容器化管理(Kubernetes)等基础服务,支撑上层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三、构建智能化选煤厂的关键挑战与对策

1. 数据集成与治理挑战: 多源异构数据整合难度大,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对策: 顶层设计时优先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建立数据治理体系。

2. 技术与业务融合挑战: IT 技术与 OT 工艺知识存在壁垒。对策: 组建跨领域的融合团队,培养既懂选煤工艺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 投资回报与建设路径挑战: 一次性投入巨大,见效周期长。对策: 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痛点先行、快速见效”的策略,优先从效益最显著的环节(如设备预测性维护、智能重介)突破。

4. 网络安全挑战: 系统互联互通后,攻击面扩大,安全风险加剧。对策:贯彻“安全三同步”原则,构建覆盖云、边、端的纵深防御安全体系。

5. 标准体系缺失挑战: 目前行业缺乏统一的智能化和数据交互标准。对策:积极参与和推动行业、团体标准的制定,在厂内先行建立企业标准。

四、结论与展望

智能化选煤厂的架构是一个多层次、多技术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云-边-端”协同、数据驱动、开放集成的技术体系,最终实现选煤生产运营的全面智能化。

未来的智能化选煤厂将不再是单一工厂的智能化,而是向“智能矿区 智能选煤 + 智能物流”的产业链协同方向发展。随着 5G+, 、AI 大模型、数字孪生、机器人技术等不断成熟,选煤厂的智能化架构将持续演进,最终迈向高度自主决策的“黑灯工厂”和无人化生产模式,为煤炭工业的绿色、安全、高效发展提供终极解决方案。当前的建设应立足现状,夯实数据基础,聚焦核心业务价值,稳步推进,方能取得成功。

结束语:

现如今煤炭企业面临巨大改革压力的时期,推进选煤厂智能化发展的难度较高,然而,只有充分利用智能化的选煤厂架构,才能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将传统的选煤厂生产流程进行改良,从而实现高效高量的选煤成效,以此实现传统选煤厂的新生,综合提高煤炭企业的实力。

参考文献:

[1]王碧清,高赟,苗彦平,毛浩,郭艳雄.选煤厂智能化管理系统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02)

[2]薛海峰.关于智能化选煤厂架构的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