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分析
何炬
中电科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在目前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医院的信息化中,以产业标准的制定为指导,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医学全流程进行了研究。从医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新型智能医学信息化体系,将有利于提升医院的经营效能,提升医疗卫生的管理质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医院各种业务的优化,能够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一、智慧医疗的概念
智慧医疗是近年提出的专业名词,其主要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新型诊疗服务。在就医流程中,为使整个就医过程更加智能和高效,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被引入诊疗流程。慢性病患者可通过信息系统对病历和病史进行系统性管理,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疾病预防能力。除此之外,智慧医疗在缓解部分地区就医困难问题方面也具备重要的意义。我国医疗资源存在普遍的配置不均衡的现象,许多乡镇地区缺乏高水平医疗机构,如大型的三甲医院,而通过智慧医疗能够为这些乡镇地区补充医疗资源,让这些地区的居民获得远程会诊等服务,就医患者可通过手机完成挂号,再到医院自助取号,医生填写电子病历后,患者通过自助设备获取检验结果和病历查询,大幅度提升就医便利性。
二、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信息化的意义
2.1 有效缓解资源短缺与分布不均的问题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近年老年化趋势日趋显著。然而,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全球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比仅 2% ,医疗卫生资源明显短缺且在分配上也呈现出明确的不均衡。优秀的医护人才、先进的医疗设备及高新的技术都集中分布在大型城市,许多乡镇地区缺乏高水平医疗资源,智慧医疗能够借助远程诊疗等技术手段有效缓解资源短缺与分布不均的问题。
2.2 提高看诊效率
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占世界比重较少,且分布不均匀,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和设备比较完善,然而偏远地区受经济、位置等因素限制,人民看病需要长途跋涉去城市就医,来回奔波不仅消耗时间和自身精力,对患者的病情也十分不利,而且偏远地区的人民素质普遍不高,对复杂的就医流程也不够了解,加上问诊后需要复查,或者需要指定医生问诊,导致患者就医困难。然而智慧医疗对传统的就医模式进行了改进,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患者可以提前挂号,然后通过医疗信息化及时了解就医情况和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医生的看诊效率。
2.3 合理分配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上升,民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就医时更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较高或拥有知名专家的医院。这一趋势导致大型医院出现床位紧张、药品供应不足、专家号源稀缺等现象,而乡镇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智慧医疗可以借助远程会诊、线上查房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信息化关键技术分析
3.1 医疗设备互联互通与信息融合技术
在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医疗设备的互联互通与信息融合技术是实现智慧医疗的基础。这一技术通过感知和通信技术,将各类医疗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与医院信息系统相连结,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医疗设备的互联互通,意味着不同厂商、不同型号的医疗设备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共享信息。这打破了传统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使得医疗数据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整合和分析。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心电图机、血压计、血糖仪等医疗设备可以将采集到的患者生理数据实时传输到医院的信息系统中,供医生随时查阅和分析。信息融合技术则是对来自不同医疗设备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的关键。它能够将多源异构的医疗数据进行融合,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支持。例如,通过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将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生理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全面的患者健康档案,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依据。
3.2 隐私保护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
由于部分患者所患病症具有特殊性,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不愿公开病历信息,并要求医疗机构或医院必须严格保密患者的隐私信息。但是在医疗实践与医疗科研过程中,医院或研究机构需广泛收集临床病例数据,用于推进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并经分析处理后将相关成果发表在各个医学期刊或学术报告中,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部分隐私信息出现泄露。目前我国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主要依托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但仍然难以避免侵权现象。因此,在智慧医疗不断发展背景下,可借助智能技术手段,加强对患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当前对患者隐私的保护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对涉及患者隐私的数据进行干扰处理。在保持原始数据分布特征与语义完整的前提下,将信息匿名化处理为符合研究要求的数据集,再向科研机构发布,从而实现隐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利用。二,严格限制数据读写权限。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确保仅授权人员方可查阅相关病历资料,从而切实保护患者隐私。
3.3 智能推荐服务技术
智能推荐服务的流程是物联网智慧医疗信息化直接服务于个体,根据医疗系统中存储的个人健康档案,采用信息挖掘、聚类、分析、预报等算法模块,智能化、综合分析个人信息及健康情况,为其提供智能推荐服务,包括预订、咨询、急救等,具体关键技术如下。(1)智能标识技术,如传感技术用于标识服务对象信息;(2)自动识别技术,组合运用多个传感器以识别病人的身份,采集病人血压、心率信息,以及在识别病人健康状况异常后立即发出提醒等;(3)在共享医疗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传感器广泛收集病人大数据,分析评价临床路径,规范医疗行为,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4)整合诊疗对象的大数据,经过聚类、分析、挖掘,汇聚成医疗数据资源,为医学研究领域提供数据服务。以生命体征定位检测系统为例,患者佩戴智能监测定位手环,实时向医院管理平台发送患者心率、体温、血压及位置数据,管理平台进行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完成对患者的实时管控。在管理平台中,医护人员可一键查看患者的数量、患者所在的区域、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生命体征数据等信息,整合运用所有的信息资源。而患者使用该系统,可以实时获取自身的生命体征数据,及时接收管理平台智能推送的各项信息。
[参考文献]
[1]孙春雷,毕宵涵.物联网智慧医疗设备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5,(07):92-95.DOI:10.15913/j.cnki.kjycx.2025.07.026.
[2]林童亮.大数据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中的智慧医疗应用研究[J].张江科技评论,2024,(05):113-115.
[3]钱骁翀.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信息化 10 大关键技术解析[J].信息记录材料,2021,22(07):76-78.DOI:10.16009/j.cnki.cn13-1295/tq.2021.07.036.